《貓與猴子》,列萬·凡·倫斯畫室,拉烏爾·列斐伏爾《伊阿宋的故事》頁邊彩繪,創作於15世紀末
《貓和老鼠》,魯道夫·扎哈利亞斯·貝克據古代備國畫師的木刻版畫複製而來,創作於1808年
《野貓》,選自加斯東·法比斯的《狩獵書》,上色手抄本,創作於14世紀-15世紀
編者按
盤點法國國家圖書館裡到底有多少只「紙上的貓」?這的確是一個大工程。但該館手稿部的館長米歇爾·薩凱女士通過細心地搜集,終於將其編著成《行走在書中的貓》一書。此書由中信出版社引進出版,書中收入上千張歷史資料中的有關貓的作品,在這些繪畫、雕塑、詩歌、小說等相關書籍中,裡面有寫實的貓,也有被風格化的貓,有風騷的貓、狡猾的貓,有詩人的貓,也有穿著「七裡靴」的貓……
如果我們想知道貓最早開始與人類為伴時,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相處方式存在的,或許從這些「紙上的貓」的身影中,能得到答案。
愛妍 整理
貓的馴化
家貓的祖先應該來自非洲沙漠的斑貓或草原斑貓。而家貓的馴化史,或者說社會化的過程,卻是一段含混不清的歷史。
通過對大量木乃伊、石棺、雕塑和壁畫的考證,我們可以確定,古埃及人馴養貓已有很多年歷史了。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希羅多德就記載了古埃及人對貓的熱衷,蓋烏斯·普林尼·塞孔杜斯的《自然史》中也有記錄。
從最近的教研學發現來看,家貓對歐洲世界的「徵服」起始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自古羅馬擴張時期就開始了。接著我們發現貓在公元前12世紀的印度也留下了足跡,它出現在一份有關宇宙起源論的印度教經典《摩奴法典》中。之後,貓進入了中國,然後是、日本。在日本,貓受歡迎程度絕不亞於在古埃及。
對貓的馴化源於一個十分實用的理由:小型貓科動物有捕鼠天賦,也是一個出色的捕蛇者。
貓的宗教化
貓的「宗教化」則緊隨馴化之後。前19世紀-前16世紀,母貓已成了古埃及神話中的貝斯特神(月亮女神,象徵家庭溫暖與喜樂,常出現於古埃及墓室的壁畫中)。同時,貓也與充滿生命力的統治者代表形象、古埃及神話中法老之王阿蒙-瑞神(阿蒙神代表男子氣概;瑞則是古埃及的太陽神,二者結合代表宇宙初始的創造力量——譯者注)聯繫起來。在古代廟宇中,也發現貓的聖像符號,它們有時被當作祭獻品,有的則是多子多福的象徵,有時還會以反面形象出現。
貓的動物學起源
13世紀的百科全書編寫者準確地記述了家貓的種種皮毛、眼睛、鬍鬚和爪子的樣子。文藝復興時期動物學得到復甦,貓也成為經常出入社交界的動物,瑞士的醫學家和自然學家康拉德·格斯納就在他的《動物學歷史》中寫道:「貓是一種居家的馴良的動物。」與此同時,格斯納也強調了貓對於健康的威脅:貓身上的絨毛有可能誘發哮喘,它的呼吸尤其會製造有害氣體。
「貓的時代」的來臨
13世紀以前,我們很少能夠在動物寓言以外的書籍中看到貓的形象,到13世紀以後,貓才更多地出現在圖書的頁邊插畫中。《伊索寓言》中貓與猴子作為共同作惡的夥伴一起出現,但後來最常與貓「同臺」的則是老鼠。貓鼠之爭的主題在15世紀開始慢慢變得經久不衰。比如在17世紀再現1640年「阿拉斯之圍」的版面中就能找到這一主題。但有些時候,它們也單純地代表著母愛。比如倫勃朗的版畫《聖家族與貓》(1645)。
到多爾諾瓦夫人的《童話故事集》中出現了「白貓公主」這一主角時,貓就以它們擅長的「假裝謙卑與自我詆毀」的方式,開始不聲不響地成為14世紀文學作品中的主角。
而貓的時代真正到來,是由於它們被旅行者引進到了歐洲。17世紀義大利著名探險家、考古學家佩萊格裡諾在中東的航行中,將波斯貓帶到歐洲,它們迅速成為貴婦們的寵兒。1727年,弗朗索瓦-奧古斯丁·帕拉迪斯·德·蒙克裡夫出版了著作《貓》,他是路易十四的公主、緬因女公爵路易絲-貝尼迪克特·德·波旁的宮廷親信、皇家書信檢察員,也是路易十五皇后、瑪麗·萊津斯卡的侍者,還是國王的史官。巴黎阿斯納圖書館裡保存了這本書的一冊精美樣書,如果其言可信,在凡爾賽宮中,貓也得到過一個不錯的座次。
格朗德維爾是法國諷刺畫畫家,也是備受人喜愛的浪漫派插畫師,在1840年刊行的《畫廊》(19世紀法國重要藝術雜誌)雜誌中,他發表的《貓的神色》一文,同時配有20幅有關貓的插圖,穿插在各種關於貓的表述之間。1845年,世界上第一套關於貓的完整解剖學著作問世:兩卷本的《貓的描述比較解剖學》和一本銅版解剖學圖譜。該書作者阿爾薩斯人埃居爾-歐仁-格裡高利·施特勞斯-迪凱姆還因此得到由路易·菲利普授予的5萬法郎的獎金。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現實主義文學領軍人物之一的尚弗勒裡就在他的作品《貓:歷史、習性、觀察、逸事》一書的前言中提到此事,而他的這本有著52幅插圖、內含豐富知識和奇聞趣事的書於1869年出版後也大有收穫,出版當年就再版了兩次。此後,關於貓的書越來越多。
到19世紀末,家畜競賽逐漸在歐洲流行,歐洲的第一個貓展於1871年在英國倫敦水晶宮裡舉行。1887年英國還建立了國家愛貓者俱樂部。在法國巴黎,1896年也舉辦了第一個關於貓的展覽。到1926年,在巴黎,3隻緬甸聖貓在當地一個由法國和比利時愛貓者組織的俱樂部舉辦的第一屆國際貓展上引起了轟動。貓的繁殖活動更加多了,整個20世紀,在冊的純種貓品種數量已從16種增加到40多種。
由此,貓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已頗有地位。
動物本來都不完美,長長的尾巴,耷拉著腦袋。一點一點,它們進化變成了風景,把許多東西歸於自己,美麗、優雅……而貓,只有貓,一出現就完美而且高傲,從誕生時起就毫無瑕疵,獨來獨往,並知道自己要什麼。
——選自巴勃羅·聶魯達《貓頌》
(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