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學中很璀璨的一部分,自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已經發展流傳了兩千多年。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流傳於後世的經典之作,也有很多消散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而要說什麼樣的詩詞流傳度最廣,在筆者看來當屬那些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發展成類似於「俗語」「諺語」的作品。當然這些很多都只是原本作品中的一兩句經典名句而已,而且在流傳的過程中,這些名句的意思或許已經背離了它的本意。就像蘇軾的名句「春宵一刻值千金」,本來說的是春天的夜晚因短暫而更顯珍貴,是單純勸人惜時之作;但是現在大多數人對它的理解都是熱戀中的人要及時行樂。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詩經》中更是常見,畢竟相比於唐詩宋詞《詩經》流傳的時間更久,也更容易出現在流傳過程中改變原意的情況。就像現在很多男生向女生表白的時候喜歡說「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也讓很多人以為這首詩寫的就是愛情,但實際上它寫的是戰友袍澤之情。
除了上面這句,《詩經》中還有一個名句,不少人也是經常掛在嘴邊,卻理解錯了意思,把它用來形容愛情了。這個名句就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8個字寫得情景交融,而且營造的氛圍也很是唯美,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這幾句寫的是愛情。「昔我往昔,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男女在楊柳依依時分離,在雨雪霏霏時思念彼此。但這樣的理解其實完全就是錯誤的,和原詩的本意也是不沾邊的。那「昔我往昔,楊柳依依」寫的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走進這首詩:
這首詩總共有六章,按照所寫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前三章為第一部分,描寫的是戍邊將士在採薇的過程中對於家鄉的思念,以及不能返鄉的原因。這裡的「薇」指的是一種種子、莖、葉都可以食用的植物。由此不難看出,前線的生活本就艱苦。
而且這三章之間描述的薇草形態也不相同,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這其實也是暗藏著時間的流逝,表明將士們離家時間之久,也為思歸奠定了情感鋪墊。但即便再思念家鄉,前線戰事緊張,他們只能投身於此,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因為他們背後就是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所以他們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鬥的責任感交織繼續戍衛邊境,這兩種感情看似矛盾卻又同樣真實。
四、五兩章則是表現邊境作戰的緊張生活。如果說前三章給人的感覺是思鄉的愁思,那麼這兩章則是讓人讀之便能感受到激昂的戰鬥之情。戰車在戰場馳騁,一月爭取幾場勝利,戰馬雄壯,將士威武。這一切的一切都能讓人感受到戍邊將士特有的自豪之情,雖然他們也有思念家鄉的愁思,但是他們知道以大局為重,以家國大事為先。而這也是他們不能歸鄉的原因。
以上的五章其實都是回憶,最後一章才是對於實景的刻畫。在最後一章中,將士們踏上回鄉的路途,當年他們趕赴戰場的時候還是楊柳依依的,現在回去,卻是大雪紛飛。而且路上泥濘難走,又累又渴,而內心的傷悲也沒人知曉沒人安慰。
按理來說他們歸家應該是欣喜的才對,但是戰場上的回家和普通的回家不一樣,他們在戰場上這麼久,有些人終究是再回不去了,而且即便回去,這麼久的時間家中的人是否安康也是他們擔心的,所以也會有「近鄉情更怯」的憂懼心理。這種種思緒雜糅在心頭,可謂是五味雜陳。這所抒發的正是當時人們對於戰爭的厭惡和反感。
了解了這些我們回頭再去看「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便讓人更覺悽涼。這裡詩句越美,刻畫得景象越讓人嚮往,則全詩表現出來的哀愁厭戰情緒就越濃烈,這正是以雪景寫哀,倍增其哀。知道了它所表達的內核,我們再去看,這無疑是很不適合用來形容愛情的。
大家還知道哪些因為理解錯誤而用錯場合的詩句呢?如果有,不妨曬在評論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