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電視劇市場現實題材劇目繼續「打頭陣」,湧現出《安家》《我在北京等你》《如果歲月可回頭》《還沒愛夠》《決勝法庭》《冰糖燉雪梨》《綠水青山帶笑顏》《精英律師》等。廣電總局電視劇司負責人日前接受採訪時說,疫情防控期間,現實題材電視劇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同時,也給予人們溫暖和溫情,紓解了人們的焦灼心理,滿足了觀眾居家娛樂的需求(新華網2020年4月17日)。
久違的電視屏幕被頻頻開啟,開機率不斷攀升。一家人一起追劇的溫馨畫面在家家戶戶呈現。抗疫期間,各種類型的電視劇,特別是現實題材電視劇,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同時,也給予人們溫暖和溫情,為人們提供了情感的慰藉和心靈的滋養。今年以來,各大電視臺和網站播出了一批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的現實題材電視劇,關注友情、愛情、親情,聚焦家庭、職場和社會等各個層面,既給人們提供生活的體悟,又強化人們對於人生的反思。疫情期間,更有助於人們思考和理解生活與人性、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如《幸福院》是一部關注老齡化問題的電視劇,講述了於老樂為減輕兒子的負擔,與老同事崔裡田、趙精神決定「抱團養老」的一系列故事。《幸福敲了兩次門》則聚焦於女性友情與成長話題,講述了小學教師羅楠楠與養老院管理員梅雅婷,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彼此鼓勵、相扶成長的故事。
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就像是透視時代的一面鏡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觀眾,能夠海納百川地描寫生活、反映現實。近年來,現實題材創作形成一股熱潮,劇作的類型也呈現出形形色色,有情感劇、職業劇,也有動作和懸疑等內容包含其中。現實題材影視作品在「賣相」上似乎越來越好看了,演員、場景和題材都讓人眼前一亮。但要做到既叫座又叫好,還要在內容上多接地氣,多點對現實的關照和對生活的挖掘。有些貼著現實主義的劇作,主題、立意、手法看來看去好像照鏡子,都似曾相識,但卻因沒有細節而致人物蒼白、故事老舊,進而主題不清晰。現實主義題材影視作品在霸屏的同時,不免會引發一些爭議,有些影視作品局限於故事發生的小背景、杯水風波,對時代大背景的呈現模糊不清。一些劇目只有現實的殼,而內容卻懸浮於真實生活之外,業界人士稱其為「偽現實主義」。
所謂偽現實主義,就是因編導者沒有吃透生活,沒有貼近人生。在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很多都是從臆測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很難達到現實主義的高度。如一部描繪當代人生活的都市劇,因陷在「平民女孩遇到白馬王子」的懸浮想像中,現代版的「灰姑娘」童話,因為缺乏生活、遠離觀眾,被觀眾拋棄也就在情理之中。
聚焦現實,謳歌時代,關注社會變遷,書寫人間冷暖,這些是現實主義創作的優良傳統。「偽現實」作祟,導致目前一些影視作品中存在情節和人物設定與現實生活貼近不緊密、煙火氣欠缺的現象,導致人物、情感、邏輯都難以觸碰人心。就拿風靡一時的職業劇來說,此前已播的《親愛的翻譯官》《南方有喬木》《獵場》,分別聚焦高級口譯、無人機設計師、獵頭等職業,卻多多少少困在了「專業失真、戀愛過載」的魔咒裡。這些作品雖有現實的衣著和人物設計,但本質仍是脫離現實的偶像劇。劇中那些靚男美女們為追求「高大上」大都錦衣玉食,缺少生活的煙火氣。
對於現實題材影視創作而言,現實主義已不僅是一種具體的創作方法,更是審美精神,是「否定醜,並確認美」的藝術選擇。社會日新月異,許多人物的超凡精神與超凡才能,需要創作者看見、挖掘並展現出來。編導們應當加強學習,走出小我、走出書齋,到生活中、百姓中去尋找靈感,延展藝術修養,緊隨時代前行的步伐,從現實生活的褶皺裡發掘獨特之美,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用血肉豐滿的人物和細節去吸引觀眾、影響觀眾、獲得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