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容易熬過了聒噪高溫的夏日,秋姑娘終於來了。你的心情是不是也隨著天高雲淡而變得寧靜了一些?秋季陰氣漸長,是潤燥養陰的好時節。那麼,秋季養生還要注意什麼呢?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日,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即指暑去涼來。立秋後,氣候是由熱轉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中醫順應四時養生原則,秋冬養生宜「養收」,入秋後養生要注意以下「四原則」。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以「潤燥、補肺、養陰、多酸」為原則。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入秋後宜食生地粥、蓮子百合湯、雪梨銀耳湯等以滋陰潤燥、健脾祛溼,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立秋時節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可補充夏季的消耗。如何科學進補才能起到養生的效果?可以先找中醫師辨明體質,根據體質及身體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的調補。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人,不宜攝入太多肉食,可以補充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等具有清補功效的食物,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溼的功效。
秋季情志養生也要以「收」為要,要保持心境寧靜。秋應於肺,在志為憂,人們心情容易抑鬱。因為進入秋天,陽光照射逐漸減少,人體的生物鐘尚不能適應日照時間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從而出現情緒及精神狀態的紊亂,對於有抑鬱症或抑鬱情緒的人來說,秋天意味著抑鬱症到了易發作期。
秋季情志養生方法:要做到清心寡欲,心境淡泊抱一顆平常心,利於神志安寧,收神斂氣;多增加陽光照射,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可以調動人的情緒,增強興奮性,減輕或消除抑鬱情緒;勤於運動,多參加一些室外活動如打太極、八段錦等養生操放鬆心情;培養興趣愛好,如琴棋書畫等陶怡情趣,可以有效地轉移注意力;可以適當喝點綠茶或咖啡、吃香蕉等興奮神經,改善心境。
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在起居上應做到「早睡早起」,因為早睡可以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10點入睡,早晨5~6點起床比較合適。早起還可以預防血栓形成,對於預防腦血栓發病也有一定意義。
起居養生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秋季早晚溫差較大,不要貪涼,夜溫低,注意增衣被,慎用空調,以免受涼;室內溫溼度適宜,室溫22℃~28℃之間,溼度50%~60%左右,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睡眠充足,一般8小時左右,堅持午睡30分鐘~1小時,但睡眠也不宜過多;注意皮膚保養,秋季溼熱重,防止皮膚感染,保持皮膚滋潤,科學洗浴,浴後塗抹護膚品。
進入秋季,天氣逐漸涼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大好時機,人們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鍛鍊項目。秋天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時期,故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鍛鍊時身體發熱,微微汗出,鍛鍊後以感到舒適為標準,可以選擇太極拳、瑜伽,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養生操。不適合選擇運動量大的運動,避免運動後出汗過多,容易使邪氣趁虛而入。尤其是老人、體質虛弱者更要注意運動適度。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