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四川工人日報》發布了一篇以《革命先烈永銘記 長徵精神代代傳——追尋那難忘的紅色記憶》為題的文章,對梓潼革命文物進行報導。
報導截圖如下
《四川工人日報》報導
報導原文如下
日前,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綿陽市的梓潼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和江油市入選。在2020年八一建軍節前夕,筆者來到梓潼,追尋那難忘的紅色印記。「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紅軍在梓潼境內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機構163處,全縣有7000多人參加紅軍,其中大部分在長徵中犧牲,這些紅軍烈士的豐功偉績永遠銘記在梓潼人民心裡。」梓潼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吳曉龍說,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為貫徹向川西和甘南發展的戰略方針,打響了「梓潼戰役」,經過近20天的激戰最終取得勝利。紅四方面軍在梓潼縣境內留下了許州紅軍橋、長卿山戰壕、鳳凰山戰鬥遺址等革命遺蹟,梓潼縣最近也因此入選「長徵片區」(紅四方面軍)名單。如今這些遺址都已成文保單位,更是人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長徵精神代代傳
許州紅軍橋許州紅軍橋:革命先烈永銘記豔陽高照,樹葉斑駁的倒影遮掩著許州鎮老街的一座古橋,古橋靜靜地躺在低矮的潼江支流玉帶河河床上。橋頭立著一塊石碑:「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州紅軍橋,1985年梓潼縣人民政府」。據史載,許州紅軍橋,原名復興拱橋。因復興場(現許州鎮)分布在潼江支流兩岸,為方便交通,故於清雍正年間橫跨兩岸建復興拱橋。踱步於這石板橋面,兩旁的石墩經受日曬雨淋,有些許風化,橋拱及底座保存完整。古橋兩岸的居民房裡,歡聲笑語傳來,伴隨著橋下小河的潺潺流水聲,繪就了一幅恬靜雋永的「小橋流水人家」畫卷。駐足於橋中間,可見兩側護欄石板上,刻著幾列醒目的紅色標語。當地居民說,這段標語不僅見證了小河兩岸居民生活的變遷,更見證了那段紅軍浴血奮戰當地軍閥的革命歷史。85年前的許州鎮名為復興場,位於梓潼縣城北19公裡,地處潼江上遊,是梓潼、江油、劍閣三縣市的交匯之地,戰略意義重大,自古以來,就是兵家攻防要地。1935年仲春,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從劍閣縣的武連境內出發,到達梓潼縣的演武鋪,向下經上亭鋪再到達梓潼縣的七曲山大廟,在大廟設立紅軍指揮部和衛生所後,再從上亭鋪分兵,從右側下山,越過潼江,在復興拱橋上經過激烈的爭奪戰後,佔領復興場並控制了復興拱橋。紅軍駐紮在復興場期間,廣泛發動群眾,宣傳政治主張,建立縣級蘇維埃政權,並在復興拱橋兩側護欄石板上鏨刻「勞苦青年參加蘇維埃政權」「工人要加入自己的赤色工會」等宣傳標語。紅軍走後,為保護標語,群眾用石灰、泥巴將其覆蓋,並在民間將其稱為「紅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地群眾將塗抹在紅軍標語上的石灰、泥巴鏟掉,並用朱漆刷新。為了紀念這段紅色歷史,政府按照群眾的意願,將復興橋更名為紅軍橋,紅軍橋所在的河壩街更名為紅軍橋街,紅軍橋街居委會更名為紅軍橋居委會,後為紅軍橋社區,並沿用至今。紅軍橋社區黨委書記蒲友明說,1987年,為保護紅軍橋,相關部門出資,對殘缺的橋面和護欄進行了修復。2014年,許州鎮再次對紅軍橋進行了修繕,並按照原樣恢復鏨刻了紅軍石刻標語。為了防止重車碾壓對紅軍橋造成損害,還在橋的兩端分別修砌了水泥墩。如今,紅軍橋成為了梓潼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提醒吾輩今日之安定,離不開先烈當日之犧牲,往後還須不忘歷史,砥礪前行。
馬迎紅軍碑馬迎紅軍碑:革命傳統記心中從梓潼縣出發,行車約半小時,就到達位於縣城之東近20公裡的梓潼縣自強鎮馬迎村(原馬迎鄉)劍門2社。穿街繞巷,步行10餘分鐘,馬迎寺躍然眼前,杏黃色的院牆,青紅色的殿脊,沐浴在夏日夕陽中。據當地老人劉順明介紹,這裡正是中國紅軍第四方面軍指揮部舊址。伴隨著清脆悅耳的鳥叫聲,踏著石板路,穿過木板門,經過大雄寶殿,便來到後院。院內幾顆古柏樹高聳斜立,護著一旁近兩米高的紅軍碑。幾經風雨,紅軍碑上字跡模糊,但鐫刻的革命傳統牢記於心中。馬迎歷史上隸屬劍州,古為劍南重要衛所,常屯駐軍隊防守,上世紀初,改劍州為劍閣縣後,1954年12月,從劍閣縣劃屬梓潼縣管轄。據記載,1935年4月,紅軍建立馬迎鄉蘇維埃政府,李發忠任主席,張近成任副主席,李堯忠任遊擊隊長。紅軍在發動群眾「打土豪、分浮財」時,組織施工隊,在馬迎境內的山崖、石碑、石壁上雕刻革命標語。其中在馬迎寺內的一塊功德碑上面,紅軍刻字「蘇維埃區域是反帝國主義的根據地!蘇維埃要嚴厲鎮壓反對窮人翻身、破壞窮人利益的反革命分子!蘇維埃給工農窮人以自由,蘇維埃反對拉夫抽丁!」落款為「紅軍政治部,甲己乙」。紅軍離開馬迎後,群眾偷偷將這塊石碑藏入馬迎寺堆放柴草的小屋內,後於1950年被當地群眾從小屋內搬出,並立於顯要位置,告誡人們不要忘記革命傳統。每年清明節,當地幹部、群眾、學生都要前往憑弔。
位於長卿山的紅軍戰鬥紀念碑梓潼戰疫:長徵精神永傳承盛夏午後,駕車七彎八繞進入梓潼縣城西郊的長卿山,在黑風口分岔路,沿小路上山。山間小路陡坡不少,崎嶇不平,車行不易,兩旁古柏等植被樹蔭遮天蔽日。走在林蔭小道上,空氣清新,風吟鳥唱,暑熱消散,沿途不時傳來路人散步時的歡聲笑語。爬上半山腰,便見不遠處的樹林裡,立著一米高的石柱,由鐵鏈相連,合圍保護著紅軍當年留下的戰壕,定睛一看,戰壕掩體寬約0.7米至1.6米之間,高約1米。三道戰壕,共有2至3公裡路之長,至今雖已歷85年,經風雨剝蝕,仍清晰可鑑。戰壕裡小坑碎石眾多,混合著盤根錯節的樹根,往日戰鬥痕跡歷歷在目。梓潼文管所所長吳曉農介紹,在梓潼縣城東西兩面,分別有鳳凰山、長卿山。這兩山地勢優越,為縣城之屏障,在「梓潼戰役」爆發後,紅軍於1935年4月,進入梓潼縣境內,扼控各地險關要隘和高山碉寨等制高點,先後在梓潼進行了鳳凰山、長卿山戰鬥。1935年4月5日的城東鳳凰山戰鬥,規模較小,戰鬥迅速,紅軍以少勝多,取得勝利。在鳳凰山戰鬥遺址,鳳凰山戰鬥紀念碑威嚴矗立,周遭松柏參天,不少來往群眾手捧鮮花,來到紀念碑前,緬懷犧牲的革命烈士。隨後進行的長卿山戰鬥,艱苦慘烈。1935年4月18日,紅四軍軍長王宏坤和紅十二師師長張才千等,率領紅34、36兩個團,在梓潼城南進行長卿山血戰,紅軍佔領長卿山,在山上構築戰壕,以防敵軍反攻。紅軍共築三道防線,沿司馬石室-線,主要構筑北南兩端;司馬石室廟後柏樹坪一線,繞過南北山嘴;再就是柏樹坪之上,山脊之下一線,從北至南,構築戰壕掩體。如今烽煙散盡,一切歸於平靜,但當地人一直未曾輕易動過它。同時,在梓潼縣相關部門的保護下,長卿山戰壕留存至今,作為歷史的見證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活教材」。
來源:四川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