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句俗話放在心理學的範疇來分析,卻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在兒童時期,不但受制於先天的遺傳因素,更脫離不開後天環境的複雜影響。在種種影響因素中,社會評價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標籤分為不良標籤,良性標籤。一種標籤,是他人貼的;一種標籤是自己貼的。特別是不良標籤,千萬不能隨便貼的,往往成為受限的天花板。
一個培訓師,最忌在講演時給自己貼上不良標籤。如我講的不對的地方,請多包涵。或者說由於時間倉促,準備不夠充分,講的不好的地方,請原諒。或者,培訓師反覆問,你聽懂了嗎?我講的清楚嗎?這些都是不自信的表現。培訓師演講本來就需要強大的自信,倘若信心不足,心已亂,陣腳就亂了。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不可輕易地對學生作出評定,不要給學生亂貼標籤,特別是不良的標籤,否則會影響師生的交往和印象的管理。要貼就要貼良性標籤,鼓勵性標籤和讚美性標籤。這就是標籤效應給我們教育的啟示。
「他是全社區最壞的男孩!」這是卡耐基父親在向他的繼母介紹時說的一句話。
然而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繼母微笑著走到他面前,託起他的頭看著他,用手輕輕撫摸卡耐基的頭,對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全社區最壞而是最聰明的男孩,只是還沒有找到發洩熱忱地方的男孩。」繼母說的卡耐基心裡熱乎乎的,眼淚幾乎要落下來。
在繼母來之前,沒有一個人稱讚過他聰明,卡耐基一直有個願望,就是當作家。14歲時,繼母給他買了一部二手打字機,並告訴他:相信他會成為一位作家。
在繼母的鼓勵和欣賞下,卡耐基被影響和改變了,激發了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使他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卡耐基的父親貼的是不良標籤,母親貼的是良性標籤,結局就大大不同,這很像皮克馬力翁效應。
我們這一生,最不應該被鎖住的就是我們自己,更不應該給自己貼上所謂的「不良標籤」。
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想擁有怎樣的人生,甚至想要走一條怎樣的路,都不必給自己人生設限,更不必用「我不敢」「我不知道」「我是個很怕孤獨的人」「我老了」這些標籤作為自己止步不前的理由。
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個「行」或「不行」的結論,也不是一個「好」或「不好」的標籤,而是一節等待你學習參悟的課程。
周國平先生說: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個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託於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並無價值。
不要給自己人生貼上無謂的標籤,貼了不良標籤,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去強化這個標籤,讓內心的妄想越來越堅固。就像廣告裡說的那樣:「標籤是貼在易拉罐上的,而不是貼在人身上的。」
千萬不要隨便給自己和他人貼上不良標籤,給人生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