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延續33年的文明「公約」
湖濱三裡101號樓居民幾十年如一日踐行樓道公約,成社區文明創建典範
樓道裡掛了三十多年的《公約》。記者 陳理傑 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雷妤 廖賜賢)在湖濱三裡101號樓樓道內,一幅用畫框裝裱的《公約》異常醒目。斑駁的牆面,掉漆的相框和早已泛黃的宣紙,都透露出它濃重的歷史感。
這是昨日記者在湖濱三裡101號樓看到的一幕。
33年前仲春的一天,一名年輕工人將這幅《公約》懸掛在牆上。從此,這手寫的兩百多個文字,就成為整棟居民約定俗成的「規章制度」。幾十年來,有舊人走,有新人來,儘管無人監督,但住在這裡的居民,共同踐行這份延續33年的文明「公約」,用實際行動將自己的家園打造成為社區文明治理的典範,成為文明廈門創建的一個生動縮影。
一份《公約》
比全市公約早十年
湖濱三裡101號樓離篔簹湖畔不遠,樓房共7層,建於1985年,2層至7層每層有4戶居民。這裡原是廈門工程機械機構件廠的職工宿舍,多年來,有的職工已搬離,現僅剩老職工18戶。
步入居民樓,走上幾層臺階,就能看見懸掛於牆面的《公約》。其由毛筆書寫,字跡工整地列出了9條樓道規定,如遵紀守法,維護社會治安;適當控制電視、收音機音量,以免影響他人學習和休息……落款為「本樓管委會」,時間為1987年3月20日。
城市文明從家門口的點點滴滴開始。1997年,廈門市委市政府實施首個《廈門市市民文明公約》,而十年前的1987年,湖濱片區的一棟普通職工樓內,由20多戶居民自發制訂的這份樓道文明公約,推動了社區文明,成為城市文明發展中的一道縮影。
一道「約束」
33載歲月從未變過
1986年,39歲的陳厚德搬進了湖濱三裡101號樓401室。為保障本樓住戶的文明衛生和安全,增進鄰裡感情,在廠裡工會的組織下,101號樓管委會於1987年成立。當時,大夥提議乾脆制定一份樓道公約,自我約束。
當年3月,廠裡工會就派人在樓道懸掛了《公約》。
隨著第一任樓長退休,上世紀90年代初,陳厚德被眾人推選,接過這根「接力棒」。之後的近30年,樓長再沒有換過。陳厚德覺得,樓長事情不太多,依照這份《公約》的內容,負責通知樓內的大小事情,早些年每月幫忙向每戶收取衛生費,久而久之,鄰裡間有什麼事情都會找他。
多年來,居民樓經歷多次「修補」,陸續接上網線、電話線,還裝上煤氣管道,生活條件更好了,可這份《公約》的「樓道地位」從未變過。這些年來,101號樓鄰裡關係和諧,樓道環境衛生整潔,就算有新人搬入,也能「入鄉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