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李白、杜甫相見洛城。詩仙、詩聖志趣相投、一見鍾情,那句粘膩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不僅讓人腦補出二人床前踢被子,舉頭望明月的浪漫畫面,從此讓「李杜情」成為中國文化圈的一段佳話。
不過很多人在說到李白和杜甫的關係時,多半會為杜甫鳴不平,感覺是兩個人一生在上演一個虐、一個追的劇情。證據就是杜甫一生不斷地給李白寫詩,可考證的就有15首。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可考證的只有4首。當然還有人說是在李白被流放後戰亂不斷,可能是李白寫了,但是被遺失了。其實算起來,自杜甫《夢李白二首》後,確實李杜之間互動就少了,可是原因真的就是車馬很慢、世道很亂嗎?我覺得,這兩首詩很可能就是李杜情終結的原因。
夢李白二首【其一】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蒙。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其二】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寫這兩首詩是聽聞李白流放夜郎摯友落難,而且是政治流放,誰都知道難以挽回,只能遵從,不送來些慰籍和鼓勵也不就算了,卻還能寫得兩首通篇負能量的詩來,也真是讓人無語。詩裡幾乎是想盡一切最壞的情況來「祝福」李白,其中不乏「死別已吞聲」、「路遠不可測」、「舟楫恐失墜」、「寂寞身後事」。翻譯過來就是:你去了就沒法活著回來,好慘啊,太慘了!
李白是個樂天隨性之人,始終對在京都萎靡的生活感到厭倦,總覺得自己一身抱負得不到施展,後來一腔報國熱情被人利用,捲入政治風波,險些喪命,後被流放,其實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可被小杜杜這樣毫無用處的哭訴一番,反而是把這場死裡逃生給拍板定性成了死路一條,更要命的是兩首詩韻腳得當,朗朗上口,更方便世人傳頌李白的倒黴事。
人在面對挫折苦難時,有時候並不會覺得苦,覺得難,自己或旁人鼓勵一下挺一挺也就過去了。流放對李白來說,從來就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後來更是跟賀知章等人成立了一個小旅遊團,到處遊山玩水,並稱之為「酒中人仙」之遊,連皇帝召見都不聽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同樣是落難,李白給杜甫的詩句,就顯得一身正氣,十分爺們。
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這大概就是朋友兄弟之間該有的狀態,誰都有失意的時候,但越是低谷就越是要少喝酒聽曲,不能消極面對。而是要振作自己,重整旗鼓。
可是,李白的詩對於落魄的杜甫來說,就像杜甫給李白寫的那兩首一樣,都顯得沒有什麼作用。杜甫後半生過著「酒債尋常處處有,朝回日日典春衣」的日子,小兒子被活生生餓死,自己後來也死於饑寒交迫。
因才華而結緣,卻因不同的性格、命運,最終行同路人。所以負能量的人不一定會毀了你的生活,禮貌地保持社交距離就行。
#古詩詞##詩人##一起來背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