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白並非富家身,杜甫也非生寒門

2021-01-09 老時光

李白的詩文中,有不少表現他豪奢性格的篇什和句子。例如,他26歲時寫的《對酒》:「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懷裡醉,芙蓉帳裡奈君何!」詩中描寫了他在南京的冶遊情形,十足一個紈絝子弟的做派。30歲時寫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李白自曝早年在揚州一帶遊逛時的仗義疏財:「曩昔東遊維揚,不踰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36歲時寫的名詩《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更是給人揮金如土的感覺。

大概正是根據李白這些詩文,後人得出了李白出生於富商家庭、出手闊綽之類的結論。《新唐書文藝傳》徑直引用李白自己的話,說他「輕財重施」;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斷言李白的父親是富商,「李客必然是一位富商,不然他不能夠攜帶著那麼多的人作長途羈旅。他入蜀以後,把李白養成了一個漫遊成癖,揮霍任性,遊手好閒,重義好施的人,也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商人地主。」當代著名李白研究專家安旗先生也說李白「確為富商子弟」,並且認為李白一生不少時間客居金陵和揚州,「也跟他富商出身有關」。

如今相信這種說法的人不在少數。

但是,在閱讀大量相關文獻、仔細品味李白的詩文作品之後,李白可能出生於一個並不很富裕的家庭。我的證據有很多,限於篇幅,這裡只列舉其中的一部分:

首先是李白的自述材料。李白「從叔」李陽冰《草堂集序》和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新唐書》本傳等文獻,均說李白是梁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李白自己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也說「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總之都說,李白乃望族後裔。但是,這些都跟李白已經沒有實際關係。李白在34歲時寫的《與韓荊州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語氣上,絲毫沒有「富豪」財大氣粗的豪情。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李白講述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悲慘故事:李白年輕的時候,跟四川老家的好友吳指南一起去古楚地(今天湖北湖南一帶)遊歷。不料,在遊覽洞庭湖的時候,吳指南病死了。李白於是素服慟哭,如同死了骨肉兄弟。夏天炎熱,屍體腐壞了,李白還趴在屍體上哭泣,路人聽了,都為之傷心……數年後,李白回到湖邊權殯處,找到吳指南遺骸,將其背回之後,「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請注意,李白說的是「丐貸營葬」。富商之子,遷葬一個朋友,那裡用得著乞討借貸呢?

其次是李白的生平經歷。《唐詩紀事》轉述東蜀楊天惠《彰明逸事》記載,有宋人在李白故裡調查李白故事,得知李白小時候曾經應聘做過本縣小吏。眾所周知,小吏身份低下,富豪子弟是不會願意去應聘的。更為重要的是,李白於27歲那年,在安陸入贅許家。許家雖是名門之後,妻子是宰相許圉師的孫女,但是,入贅在那個年代決不是一件體面的事情。《漢書賈誼傳》:「家貧子壯則出贅。」顏師古註:「贅,質也。家貧,無有聘財,以身為質也。」王先謙補註引如淳言:「淮南俗,賣子與人為奴,名曰贅子。三年不能贖則為奴,主家以女匹之則為贅婿。」可見,只有窮家子弟才會願意做上門女婿。其實,李白本人也在詩文中透露出了無奈苦悶的心情。例如,《少年行》:「遮莫姻親連帝京,不如當身自簪纓」。《鄴中贈王大》:「投軀寄天下,長嘯尋豪英……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可能是許氏病逝,十餘年後李白帶著孩子離開安陸,移家東魯,不久,續娶劉氏。

有人推測,李白的再婚,可能是為解決衣食問題。唐王朝為增加人口,減少鰥寡,詔令地方資助婚姻,作為政績考核。唐代跟其他朝代一樣,也有授田制度。開元二十五年令:入籍丁男給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八十畝,黃小中丁男女……各給永業田二十畝,此外還有院宅地。後來跟劉氏離婚,是因為劉氏嫌棄李白貧窮。所以當李白得到朝廷徵召入京的詔令時,就會感到揚眉吐氣。有詩為證:「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死後,留下一兒二女。李白一個生前朋友的孫子範傳正利用做宣州、池州廉訪使之便,經過三四年的尋訪調查,找到李白孫女二人,「一為陳雲之室,一為劉勸之妻,皆編戶甿也」,「衣服村落,形容樸野」。自言:父伯禽於貞元八年不祿而卒,兄一人,出遊一十二年,不知所在。如果李白的父輩是富商,那麼,後來是怎麼敗落的呢?需要有合理的解釋。

再次,李白詩文透露出的信息。漫遊東魯期間,一個叫逢七郎的小吏贈送「鬥酒雙魚」,李白讓孩子把魚做成生魚片,跟小吏吃喝一通,事後還寫了《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於逆旅見贈》一詩,稱該小吏為「山東豪吏」。倘若李白真是富商子弟,即使這個時候已經家道衰落,一個小吏贈送一瓶酒、兩條魚,不應該如此激動興奮。縱觀李白詩文,誇張藝術隨處可見。他27歲左右作《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說自己是「巢由以來一人而已」,33歲作《送戴十五歸衡嶽序》雲「白自謂德參夷顏,才亞孔墨……」。說廬山瀑布是「飛流直下三千尺」,北方雪花是「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自己早有自知之明,20歲作《上李邕》:「時人見餘恆殊調,見餘大言皆冷笑。」安旗先生認為,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散金三十餘萬」之「金」即「開元通寶」,推測「三十萬」為誇大其辭。但是,他也斷言:「……李白之確為富商子弟。」認為李白一生常客居金陵及揚州,也跟他富商出身有關。安旗先生這樣推測,是因為他心裡只把李白的「三十萬」打了三折左右,認為實數當為十萬。其實,按照李白誇張藝術的比例,「三十萬」實際上為三萬、三千也是不無可能的。

此外,一些零星文獻記載也可供參考。例如,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說李白父親李客「高臥雲林,不求祿仕」。「高臥雲林」,很難用於形容一個成功商人。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李白像你所說的,不是出生於富商家庭,那麼,他學劍,學道,飲酒,作詩,到處旅遊,拜訪名人,從小到大,可以說一天正經工作也沒有做過,一個月正經薪水也沒有領到過,他的錢是從哪裡來的?他憑什麼養家餬口?

我們雖然懷疑李白不是出生於富商家庭,但是也沒有否認李家可能是薄有財產的人家。另外,請不要忘記如下六個事實:

第一個事實,李白生長活動的年代是唐王朝的全盛時期——開元天寶年間。那個時代,社會普遍富裕。杜甫《憶昔》詩描寫最為形象生動:「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宿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牢吉日出……」情形有如,一個經濟發達國家,普通家庭的孩子完全有財力實現週遊世界的理想。

第二個事實,那個時代的達官貴人有招待、接濟文士的愛好和傳統。安旗先生指出,《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泛指名貴之物,並且認為是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應邀遊太原時,友人元演(其父親當時為太原留守)所贈。

第三個事實,李白的四次婚姻中,有兩位妻子是前朝宰相的孫女。這兩次婚姻,李白很可能是犧牲了愛情和審美的需求,卻換得了經濟和社會地位的補償。有專家猜想,許圉師的孫女在做李白妻子的時候,年齡已經老大不小。

第四個事實,李白是正式加入道籍之人。他的一生漫遊,大多是尋仙學道,得到道友的資助,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位招待他在太原住了一年時間的元演,就是一位道友。

第五個事實,李白是著名的詩人。在那個全社會都以背誦、創作詩歌作為主要文化消遣的國度,一個著名詩人,是人們爭相款待的對象,所到之處,往往成為宴席上的嘉賓,不愁沒有飯吃,沒有酒喝。

第六個事實,李白生於大家族中。李白又稱「李十二白」,就是說,他在本家同輩中排行十二。可見,李家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家族。家族之中,自然少不了有出息的人,在各地做官,有豐厚的俸祿。因此,投親靠友也能解決一部分生活問題,雖然這當中也會遭遇不少的白眼。李白彌留之際和死後喪葬,是由從叔李陽冰照顧、安排的;李白初到山東,曾遭到族叔「汶上翁」的嘲笑和不屑。

李白之所以喜歡在詩文中作「豪奢語」,主要是性格使然,而不是出身使然。出身於普通人家者,不少人喜歡吹牛說大話;而出身於富貴人家者,往往反而喜歡哭窮扮低調,比如杜甫。

許多人以為李白一生過得瀟灑富足,而杜甫卻總是缺衣少食。這個印象是嚴重不符合事實的。杜甫一家固然因為戰亂吃過不少苦,但是他祖、父皆是朝廷命官,母親是當時望族清河崔氏的大家閨秀,妻子也是朝廷官員的千金,他家在洛陽、長安兩地都有田產,薪水豐厚的親戚朋友不少,他們多曾給予杜甫切實的幫助,杜甫本人也實實在在地從朝廷領過幾年薪水——一句話,杜甫一生的經濟收入,比李白要可靠、穩定得多。

相關焦點

  • 杜甫:曾經無比仰慕李白絕世的風採,卻最終沒和他走上同樣的道路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最富盛名的兩位詩人,中國人無論文化高低,都能隨口背出他們的幾篇詩文,而李白的浪漫雄奇,杜甫的厚重深沉,也共同塑造了唐代詩歌藝術的輝煌頂峰。李白要大杜甫十一歲,在初出茅廬的杜甫眼中,李白是一個傳奇,他瀟灑飄逸浪漫瑰麗的詩歌,蔑視權貴自由灑脫的性格,無不讓杜甫心嚮往之,在短暫的與李白相處的日子裡,他跟著李白一起求仙訪道,飲酒做詩,成為了杜甫一生中最難忘的歲月之一,後來他寫了很多詩歌來懷念與李白的這段時光,儼然就是李白的一個鐵桿粉絲。
  • 李白、杜甫被譽為詩仙、詩聖,但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而且兩個人都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喝酒,李白的詩大部分都是在酒中誕生的,杜甫這個人有酒中仙之稱。但更奇怪的是,李白、杜甫的詩歌成就那麼高,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我們知道,唐宋八大家分別是指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軾、王安石、蘇轍、蘇洵、韓愈。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這句話來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當時的杜甫正想通過這首詩把自己推薦給一位韋姓的大官,這句話其實是杜甫對自己的概括。作為詩壇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杜甫留給我們的是大量的詩篇,我們從小就背他的詩,然而在那些古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杜甫的故事。
  • 詩聖杜甫,詩仙李白:心靈相通的雙子星光照千古
    沉鬱的儒家杜甫和飄逸的仙家李白宋代詩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指出:杜甫無法成就李白之飄逸,李白卻也不能成就杜甫的沉鬱。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 杜甫以詩寄情,贈詩十五首給李白,李白只回兩首!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說李白和杜甫之間的故事,小編在讀書時,可是背了不少「李杜」二人的詩,想想就是一把辛酸淚。李白和杜甫一位「詩仙」一位「詩聖」,是唐朝甚至整個古代詩壇中最閃耀的兩顆星。杜甫在認識後李白後,寫了十五首詩給李白,杜甫對李白仰慕已久,但李白收到杜甫的詩,卻沒有都回復。
  • 飲中八仙歌,李白與杜甫間的不解之緣
    天寶三年,杜甫遇到了他一生的偶像,李白,他們在洛陽相遇,時年李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李白此時已經寫出了無數名篇《上李邕》《靜夜思》《蜀道難》《行路難》《月下獨酌》等等名篇,而杜甫此時尚是詩壇新秀,風格還沒有完全定型,此時拿得出手的也只有《望嶽》一首,所以這次與偶像的見面讓杜甫很是興奮,而李白剛剛賜金還鄉,遇到了這個小迷弟也很是高興,他們初見於洛陽的夏天,杜甫給自己的偶像獻詩
  • 史料記載:杜甫是李白的粉絲?李白和杜甫之間不得不說的奇聞軼事
    有專家考證:杜甫是李白的鐵桿粉絲,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杜甫和李白之間的奇聞軼事吧。杜甫和李白,一位「詩聖」,一位「詩仙」。古語有云:"仙近於天,聖近於地",他們都是詩中的王者。很多人可能會有「王不見王」的想法,認為向他們這樣的「詩中王者」,肯定各自處在不同的時期。
  • 杜甫經常寫詩給李白,李白卻沒任何回復
    杜甫經常寫詩給李白,李白卻沒任何回復被稱為古今七言第一的「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杜甫抄刀手筆,於此杜甫也被稱為了「詩聖」,那麼這個詩聖又是不是有些言過其實呢?此外別人等高賦詩都是心由感慨,說盡大好河山,但杜甫卻是「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在杜甫的心中,個人情緒與家國情緒相比較之下,個人情緒簡直微末不足。
  • 杜甫都飢腸轆轆了,還在寫詩替李白擔憂,關係竟然那麼好
    這位絕代佳人,儘管兄弟遭難,本人又為夫婿所遺棄,但潔身獨居,杜甫筆下寫出了一個寂寞而又堅貞的女性形象。在這個時期,有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李白染水王璘事,長流夜郎了。杜甫在天寶初年就和李白認識,李白要比杜甫年長十餘歲,杜甫是非常尊敬李白的。他說:「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他贈李白詩說:「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話說詩聖杜甫是詩仙李白的「迷弟」嗎?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詩仙李白(701-762年),詩聖杜甫(712-770年),一看就是一對好磕的兄弟情,史稱「大李杜」。當然,他們倆的友誼,僅用一句兄弟情,是無法概括的。曾有人戲稱杜甫是李白的『迷弟』,如《李白我想你了》(贈李白),《我和李白一起去找老範玩》(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我夢見了李白》(夢李白二首),《想起我和李白、高適在一起的日子》(遣懷)。
  • 李白和杜甫誰更技高一籌?讀完他們描述長江的詩,答案一目了然
    其實,兩人或許完全沒有可比性,畢竟寫詩的風格完全迥異。李白的詩是浪漫主義的,奔放熱情的。而杜甫的則是現實主義,悲天憫人的。由於風格不同,比起來顯然有失公允。 之所以會如此,無不在於兩位詩人的出身。李白那會正值盛唐時期,再加上他也是富商巨賈家庭出身,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自然不會產生杜甫這般苦大仇深的情緒。
  •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為何唐宋八大家沒有他們倆?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為何唐宋八大家沒有他們倆?11-23 09:59 來源: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李白是詩仙
  • 杜甫在這首詩中居然這樣批評李白
    李白和杜甫是非常好的朋友,兩人互相欽慕。李白比杜甫大11歲,杜甫可以說是李白的小迷弟了,因為杜甫有15首都是寫給李白的,其中專門寄贈和思念李白的就有10首。這些都是杜甫為李白而寫的。宿心親、共被、攜手等詞表明了他們的親密關係,真可以說是「好基友」。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基本都是表達欽慕、思念之情,然而有一首卻是「罵」李白的。
  • 太陽和月亮的相碰——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杜甫在科舉不第後一直遊歷四方,這時也正好回到了東都洛陽。於是,「太陽」和「月亮」相遇了。雖然兩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但並不妨礙他們一見如故,成為摯友。杜甫早已欽佩李白的詩才,這番朝夕相處,李白奔放、率真、浪漫的情懷,張揚的人格魅力,都讓杜甫傾慕不已。我們不難想像,在他們的交往中,李白是主導者,杜甫是追隨者。
  • 杜甫的這首詩,寫絕了李白的輕狂,還讓一個成語從此熱門
    李白和杜甫,又是唐朝詩人的雙子星,他們的存在,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 更讓人感懷的是,這兩位頂尖詩人,生前還是好友。李白成名很早,名滿天下,走到哪裡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杜甫一生不得志,在當時只是名氣不大的普通詩人,元稹、白居易發現了他的價值,才使得他能與李白並駕齊驅。但是,這並未影響二人的友誼,他們相知相識,還共遊齊梁,留下過許多佳話。
  • 李白為什麼是詩仙,杜甫為什麼是詩聖?誰名氣更大?
    一生行跡,在名山大川,在求仙訪道,在「別有天地非人間」。「自稱臣是酒中仙,天子呼來不上船」。貴妃研墨、力士脫靴的傳說永遠不會發生在杜甫身上,放在李白身上,我們覺得一點也不違和。杜甫給世人的印象,總是苦哈哈的,儘管30歲之前的他也是輕裘寶馬。藝術風格,李白飄逸,杜甫沉鬱。一個飄,一個沉,所以有人說一個天才一個地才。天才成仙,地才入聖。這一點,從後世給他們定的風格,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兩大高峰的說法,也能看出來。
  • 詩聖給詩仙的詩:杜甫深愛著李白,就像月亮仰慕太陽
    杜甫時常掛念著李白的衣食住行,擔心他被貶逐以後的安全:「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這些詩句對李白遭誣受害表示了極大的同情。杜甫對李白的思念可謂從春到冬,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這是杜甫現存的第一首七言絕句,是杜甫在745年的秋天寫的,也就是剛剛和李白從山東分開的秋天寫的。這首詩被認為是杜甫寫給李白的所有詩作中「此詩最簡,而足以盡之」的一首。始終不惜筆墨,因為真摯的敬愛呀。
  • 杜甫的這首詩,寫絕了李白的輕狂,還讓一個成語從此變得熱門
    李白和杜甫,又是唐朝詩人的雙子星,他們的存在,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更讓人感懷的是,這兩位頂尖詩人,生前還是好友。李白成名很早,名滿天下,走到哪裡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杜甫一生不得志,在當時只是名氣不大的普通詩人,元稹、白居易發現了他的價值,才使得他能與李白並駕齊驅。但是,這並未影響二人的友誼,他們相知相識,還共遊齊梁,留下過許多佳話。
  • 史上最牛樂師:皇帝伴奏,貴妃伴舞,李白杜甫王維搶著給他寫歌詞
    不熟悉歷史的讀者可能會李延年、李龜年傻傻分不清楚,這兩個名字雖然看起來像親兄弟,但其實,二者一個是漢朝人,一個是唐人,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宮廷樂師。李延年侍奉的君王是漢武帝,李龜年侍奉的君王則是著名文藝戲曲愛好者唐玄宗。
  • 負能量的人有多可怕:我是李白,我也不和杜甫做朋友
    不過很多人在說到李白和杜甫的關係時,多半會為杜甫鳴不平,感覺是兩個人一生在上演一個虐、一個追的劇情。證據就是杜甫一生不斷地給李白寫詩,可考證的就有15首。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可考證的只有4首。當然還有人說是在李白被流放後戰亂不斷,可能是李白寫了,但是被遺失了。其實算起來,自杜甫《夢李白二首》後,確實李杜之間互動就少了,可是原因真的就是車馬很慢、世道很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