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是中國最富盛名的兩位詩人,中國人無論文化高低,都能隨口背出他們的幾篇詩文,而李白的浪漫雄奇,杜甫的厚重深沉,也共同塑造了唐代詩歌藝術的輝煌頂峰。
李白要大杜甫十一歲,在初出茅廬的杜甫眼中,李白是一個傳奇,他瀟灑飄逸浪漫瑰麗的詩歌,蔑視權貴自由灑脫的性格,無不讓杜甫心嚮往之,在短暫的與李白相處的日子裡,他跟著李白一起求仙訪道,飲酒做詩,成為了杜甫一生中最難忘的歲月之一,後來他寫了很多詩歌來懷念與李白的這段時光,儼然就是李白的一個鐵桿粉絲。
但是,杜甫終究沒能成為李白那樣快意恩仇的遊俠詩人,他最終走到了人民群眾當中,為底層百姓吶喊。實際上,杜甫對仙道之事並沒有多大的興趣,跟著李白求仙訪道純粹是因為仰慕李白的風採。
杜甫的遠祖乃是西晉名將兼文學家的杜預,祖父是初唐的著名詩人杜審言,他的外祖母是李唐宗室的女兒,但在武后時期遭受到打擊,逐漸沒落。這種出身在上層社會雖不是十分顯赫,但也是名門之後,仕宦之家,所以青年的杜甫以家族為榮,渴望在政壇上做出一番事業。
盛唐是一個文化繁榮經濟發達的偉大時代。青年時代的杜甫遊歷於齊趙之間,這時他的詩歌也大多表現了自己的遊歷見聞和理想抱負,最知名的就是《望嶽》這首詩。
但是在這種遊歷當中,杜甫對時局以及百姓的生活一直有著敏銳的觀察,開元末年,大唐雖然還是一派繁榮的景象,但已經暴露出許多社會危機,唐玄宗好大喜功,邊將就投其所好,頻繁在東北西北方向上用兵,每一次用兵,百姓就會遭受沉重的徭役稅負,這時的杜甫雖然看到了百姓的苦,但他對統治階級的火還沒有燃燒起來,他還是想著能考中進士,走向仕途,建功立業。
公元 744年,他在洛陽遇到了李白,這是很不容易的,作為一個遊俠詩人,李白一直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四方豪傑。對於眼前的這個不怎麼出名的年輕人,李白沒有杜甫那樣的狂熱,雖然杜甫對仙道之事不怎麼感興趣,但跟著自己的偶像李白,他也學了些道家的術語,並一起遊歷開封,到王屋山去找道士華蓋君,到了那裡這個道士已經死了,最後悵然而歸,不過這對於杜甫來說,我想這可能並不是重要的。
之後他們在宋州與著名詩人高適相遇,三人一起暢遊美景,飲酒做詩,也談到了邊疆的戰事和社會的時局,不久他們與高適分別,李杜二人先後前往兗州齊州一帶,繼續遊覽山川美景,探尋神仙道友,交流詩歌創作。可以說,杜甫跟著李白遊歷的這段時間,使他的眼界更寬廣,胸襟更博大,而在這次分別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相遇。
前往長安的杜甫,也從此與李白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李白到長安的時候,大唐帝國在唐玄宗手裡正處於鼎盛時期,而杜甫到的時候,正值李林甫為相,政治日趨黑暗。在一次唐玄宗舉行的人才選拔考試中,無一人選取,他反而向唐玄宗道賀,說這證明天下已無人才可選,而杜甫就是這次李林甫陰謀中的一個受害人,一心想要報效國家的杜甫,在這種骯髒的政治環境中,求取一官半職也不能得,最後貧困潦倒,只能在一些貴族府邸中充當門客,勉強度日。
這種艱苦的生活摧殘了他的身體,也使他對百姓的苦難有了更深的體會,對權貴的驕奢淫逸更加痛恨,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在對西域、吐蕃等地的戰爭中,已經多次遭遇慘敗,為了繼續這種無休止的戰爭,官府不斷的抓壯丁,提高稅負,在鹹陽橋邊,杜甫看到的是「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想到的是「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人」「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這時的杜甫,他開始了蛻變,成為了一個為百姓發聲的人民詩人。
看到城外百姓的艱苦,想到牆內貴族的奢靡,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己的兒子被餓死,杜甫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作為一個士人不服役不納稅,尚且如此,而百姓的生活更是何等艱難,自己正在漏雨的茅草房裡,卻想到的是天下的寒門士子,沒有立錐之地。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使他的思想更開闊,人格更加偉大,在這一點上,他超越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
安史之亂的爆發,杜甫深切感受到了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他關注著每一場戰役的進程,作戰失敗,國土淪陷的時候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勝利的時候喜極而泣「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看到驍勇善戰的安西軍萬裡奔赴戰場,他寫下「奇兵不在眾,萬馬赴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的詩句以壯軍威。
當然他更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在石壕村,他目睹了小吏抓壯丁,老翁翻牆走,面對一個老婦,「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到的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杜甫的思想已經遠遠超過了同代的詩人,他站在了民眾的角度為百姓發聲。
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在長期的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之下,杜甫在潭州前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終年59歲,走完了他雖然並不傳奇卻偉大的一生。
不知道臨終前的杜甫是否想到了那個瀟灑自如,豪放不羈的李白,這可能是他最珍惜的友誼,與李白相處的日子或許是他一生最美好的回憶,但是時代終究讓他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史詩」「詩聖」是對他的崇高評價, 作為一介平民,相較於李白,我個人更敬重杜甫,因為他的詩,永遠是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