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夢想很豐滿,現實卻是非常的骨幹,他的一生就是最好例子
提到唐詩,我想大家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這樣兩個名字,帥到沒朋友的李白、沉默也吸引人的杜甫,這二人都是中國文學史上「大佬」級別的人物,他們為唐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我今天要講的就是杜甫。
李白出生於盛唐,他的文學風格豪放,文採斐然,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不禁對他的意氣風發感同身受;杜甫出生於晚唐,他的一生顛沛流離,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所以他的文學作品字字泣血,直達人心,讓人仿佛回到了那個充滿著無奈的時代,相比較一生放蕩不羈的李白,我對經歷了世態炎涼的杜甫更有認同感,我們今天的故事也是圍繞這位他而展開的。
杜甫出生於大戶人家,所以青年杜甫的生活非常滋潤,家庭條件的優越帶給杜甫的不僅僅是衣食無憂的生活條件,更是良好的教育環境,而杜甫又自幼好學、天賦異稟,他七歲時所作的詩詞就讓人意想不到,先天的優勢與後天的培養相得益彰,杜甫在文學上的造詣一日千裡,很快便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著名詩人。
在杜甫十九歲的時候他遇到當時極負盛名的李白,二人相見恨晚,很快就成為了忘年交,當時的李白正在尋仙求道的途中,而杜甫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的放棄了富裕的生活和李白踏上了遊山玩水的道路,這一路上二人不僅探討文學知識而且互相交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這段與李白的相處也讓杜甫對自身有了全新的認識。
與李白漫遊了半年之後杜甫與李白分別,並前往長安希望可以將自己一生的所學用以報效祖國,可惜世事難料,在杜甫最為意氣風發的時候,安史之亂發生了,當時的唐朝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杜甫迫切的想改變現狀,參加了科舉考試,不料那次科舉考試觸碰到了權臣的利益,整批考生的成績都被宣布無效,杜甫企圖用科舉來走向仕途的想法徹底破滅,但是杜甫並沒有放棄,他接連拜訪當時的權貴之人渴望可以獲得他們的賞識,就這樣顛沛流離了整整十年的時間,但最後也只得到了一個九品芝麻官,這讓杜甫十分失望,但為了生計的他不得不接受這一份與他才幹極為不符的職位,可是禍不單行,在他任職僅僅半年過後,他的小兒子因為飢餓而逝去,十年大好時光的浪費,親人的離去,才幹完全無用武之處,接二連三的打擊讓杜甫對生活充滿了負面情緒。
經歷了長安十年求職之路的失敗之後的杜甫,放棄了求官的道路,開始用自己的紙筆作為武器,與當時那個灰暗的時代作鬥爭,當時正值唐朝的覆滅之際,戰火燒遍了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而杜甫也被迫多次轉移,這段悲慘的流亡之旅也讓這位文人真正感受到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最悲哀的一面,那時的杜甫內心充滿著對社會的無奈與絕望,寫出來的作品也同樣充滿著壓抑的氣息,不過也恰恰正式這些壓抑的文學作品,才反映了那個時代最真實的現狀以及人民內心的聲音,才傳達出了生活在那樣的世間的人們最真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