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其實一點也不窮,青年時期有裘有馬,這首詩是最好的證明

2020-12-18 安久文化

悅讀經典,給自己一方安靜的天地,大家好,我是安久。

詩歌史上不得不提起的兩個人,眾所周知的是杜甫和李白。不同的是,這兩位大詩人在讀者心中有著鮮明的標籤,李白是恣意灑脫的浪漫主義,杜甫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李白千金散盡,杜甫窮困潦倒,但真的是這樣嗎?查閱資料,就會發現,李白真的有錢,可杜甫一點也不窮。

首先,我們看杜甫的出身。杜甫出身於一個有悠久傳統的官僚家庭,杜甫更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代孫。他的祖先多半都做過太守、縣令、刺史一類的官吏,而這樣的家庭是擁有不少的田產的,且不必納稅。在封建社會中,還享受很多特權,比如男子不用服兵役。雖說在杜甫降生後,他的家庭聲望大不如前,生活水平也下降了不少。但是絕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窮」。

杜甫其實不窮,舉一個例子。當時杜甫家新年聚會時,仍然會被鄉黨讚美、羨慕。其家庭每次有婚嫁喪事這樣的大事,遠近的人們紛紛都趕過來觀禮,很是尊重。從這裡我們可以大概明白,杜甫的家庭在當時與普通人家相比是處於上層的。只是與從前的顯赫時期無法相提並論,可絕對不窮。

杜甫從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中,有過兩次長期的遊歷。那時的杜甫生活上不感到什麼艱難,他的出遊也讓他認識了祖國最美好的河山。在此途中,杜甫寫了一首詩《壯遊》,讓我們知道,青年時期的杜甫有裘有馬,狂傲恣意,和我們印象中的他完全不同。但這個杜甫也是真的杜甫。

他在《壯遊》中寫道:

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

那時的杜甫可謂是年少輕狂,即使進士落第也不曾讓他受到打擊。春天在邯鄲的叢臺上唱歌,冬天在青州以西的青丘遊獵,那樣的自由和歡樂使得杜甫沉溺其中。屈原、賈誼、曹植、劉禎這些人在杜甫眼中,也不過如此。這也可以理解,就像杜甫三十三歲在洛陽遇見李白時,杜甫對李白的認知也不過是陰鏗的水平。到了數年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杜甫對李白的重新認知。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此詩成了一個證明,雖然這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杜甫,但是卻是真實的杜甫。這位偉大的詩人,也不是一開始就是憂國憂民的愁苦形象。他本身處於官僚階級,讓他跨越階層,切身體會到底層百姓生活的艱辛本就不容易,這需要一個過程。青年時期的杜甫所處的社會環境允許他用清狂的姿態鄙視世間的庸俗,他當然有直面現實生活的那天,有熱愛人民和國家的那天。

只是這一切都需要等待,等杜甫失去了他的裘馬,等杜甫放棄了他的清狂。

相關焦點

  • 杜甫這四首詩,豪邁氣概絲毫不輸李白,每篇都有千古名句
    這首詩就是寫在杜甫第一次科考落第後,他並沒有什麼挫折感,而是繼續自己不羈的漫遊生活,當他來到泰山後,寫下這首望嶽。 這是一首題畫詩,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他借鷹言志,通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態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從而表現了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詩中杜甫以雄鷹自喻
  • 杜甫平時低調,關鍵時候寫首得罪皇帝的詩,40字就有兩個千古名句
    公元751年前後,唐王城正處於繁盛時期,這時候上至唐玄宗,下至朝臣,內心都處於對唐王朝極度自信的階段。所以這段時期,唐玄宗制定了一系列的沙場計劃,意欲擴張,當時上上下下對這些計劃都是很樂觀的。但杜甫卻對此不以為然,家國情懷讓他更關心戰事讓百姓受的苦,所以他一向不主張盲目擴張。
  • 杜甫這首詩描寫的生動有趣,把自己在成都的生活,描繪的活靈活現
    杜甫唐朝眾多詩人中,那是一位比較獨特的詩人,同時也在後世收穫最多的一位詩人;我們都知道唐朝很多的詩人,他們都有一個別稱,這些稱謂更多的是一種褒獎,例如李白是「詩仙」、王維是「詩佛」、劉禹錫是「詩豪」、白居易是「詩魔」等等,那麼杜甫則是「詩聖」,這也是對於杜甫最好的褒獎,無論是他的文學成就,還是他的人品
  • 詩中論丹青,杜甫也是美學達人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杜甫關注現實,想的都是如何為國效力。在安史之亂發生前,他恰好不在長安城內。戰亂發生後,別人都要往城外逃跑,唯獨杜甫一人向長安城進發。這樣的鐵血漢子,腦袋裡只有國家社稷。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多面性,尤其是像杜甫這樣文採斐然的雅士。
  • 杜甫這首詩短短28字誇了4個人,卻罵了一群人,最後一句非常解氣
    這是我們從杜甫的作品中窺見的聖,而杜甫在詩中這樣形容自己:「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確實也貼切。但這樣一位心懷天下,心胸寬廣的大聖人,在他41歲的時候發過大火,也因此寫下一首最毒的詩。該詩短短28個字誇了4個人,卻罵了一群人,最後一句非常解氣。
  • 李白有多狂?杜甫在這首詩中寫絕了,還讓一個成語火了千年
    在這些詩中,不僅有讚美李白才華的「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還有發洩無盡相思的「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夢李白二首(其二)》),但更讓人感興趣的是他刻畫了狂傲的李白形象:「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 杜甫的這首詩,寫絕了李白的輕狂,還讓一個成語從此熱門
    他讚美李白的才華:「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他思念與李白交往的生活:「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他也刻畫了李白的形象:「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從杜甫的詩中,我們才領略的詩仙的狂傲,而這首七絕《贈李白》應該是寫得最精彩的: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 後人對於諸葛亮多有評價,但都不及杜甫這首詩,短短幾句一針見血
    不過在眾多的評價中,要數盛唐詩人杜甫最精準,寫過很多的詩評價諸葛亮,特別是這首《蜀相》,通篇寫得很感人,不僅對於諸葛亮的功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也表達出了敬仰之情。可見在杜甫的心目中,諸葛亮是他學習的榜樣。
  • 杜甫的這首詩,寫絕了李白的輕狂,還讓一個成語從此變得熱門
    杜甫每每回憶李白,滿滿都是小迷弟對偶像的崇拜。他讚美李白的才華:「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他思念與李白交往的生活:「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他也刻畫了李白的形象:「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從杜甫的詩中,我們才領略的詩仙的狂傲,而這首七絕《贈李白》應該是寫得最精彩的: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 詩聖杜甫:早年有多優越,晚境就有多悽涼!
    杜甫的少年時代正是開元盛世時期,登基不久的唐玄宗勵精圖治,起用精通治國方略的賢臣,一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岱宗,就是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或岱嶽,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稱「岱宗」。齊魯,古代的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這首《望嶽》是現存的杜甫較早的詩,當時他25歲,風華正茂,對未來有無限期許。在詩中他不僅描寫了泰山高聳入雲、巍峨秀麗的景致,更借景言志,表達自己將不畏艱險、勇於攀越的雄心壯志。
  • 李白和杜甫誰更略勝一籌?對比他們2首寫長江的詩,高低立見分曉
    有人提出,兩人都為長江寫過詩,不如通過這個來進行比較,答案自然就見分曉了。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關於他的身世,任何唐史上都沒有過多的記載,但是有野史上稱,李白其實是流落在外的皇室宗親,這一說法真實與否無法證明,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李白一生都沒能入仕。
  • 杜甫在這首詩中居然這樣批評李白
    李白和杜甫是非常好的朋友,兩人互相欽慕。李白比杜甫大11歲,杜甫可以說是李白的小迷弟了,因為杜甫有15首都是寫給李白的,其中專門寄贈和思念李白的就有10首。這些都是杜甫為李白而寫的。宿心親、共被、攜手等詞表明了他們的親密關係,真可以說是「好基友」。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基本都是表達欽慕、思念之情,然而有一首卻是「罵」李白的。
  • 杜甫兩首詩寫雪,為何風格截然不同
    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重在關注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因而他純粹寫景,寫風花雪月的詩作不多。這也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環境大氣候有關。杜甫是有遠大抱負的。然而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他寶貴的青春年華卻遇上了安史之亂。戰火紛飛,政局動蕩,仕途不順,這樣對他整個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 杜甫的一首詠物詩,形神兼備,詩聖的文學功底果然不凡
    詠物是古詩詞中一個很重要題材,但是詠物詩也最難寫,太切題則粘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而且詠物詩必須有寄託,不然就是無病呻吟。詠物詩不是以抒情為主,物是情的媒介,思想感情必須透過物體求得表現。
  • 讀詩|李白杜甫的20歲: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這對他後來思想有不小的影響,他說自己「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六首》),一生好遊名山,遍訪仙道便從這裡開始了。相傳他們隱居養鳥這件事還驚動了廣漢太守,太守親自來看了一番稀奇,覺得二人本事奇異,便邀請他們出山為自己效力,被二人拒絕。之後的十八歲前後就是隱居讀書,順帶遊覽一下周邊的山水。
  • BBC為杜甫拍紀錄片,58分鐘密集點名這20首詩,有何深意
    有網友評論,「為治癒我們破碎的世界,團結一致,請讀杜甫的詩,這對世界是有好處的。」杜甫大約有1500首詩被保存下來。《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爵士在片中為我們朗誦了十餘首杜甫的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分別是哪些詩,有何深意。
  • 杜甫最美5首絕句,讀完拍案叫絕,字字有真情,有境界,讓人佩服
    這首絕句杜甫寫於草堂時期。這首詩寫得沉鬱悲涼,其特點在於情緒鋪排和轉折,還有杜甫心懷家國的情操。「江邊踏青」,本是春日優遊之樂,而「罷」急速完結春日喜樂之情。這首五絕卻不寫愁,而寫其閒散無聊之狀。而這首詩的用字之精到,格物之細膩,更值得留意。寓居無聊,杜甫偶爾會外出釣魚排遣心中愁悶。秋日薄暮,他把釣絲收起,準備駕船回家。「收緡」著一「盡」字,似乎暗示杜甫釣魚成果不佳,心情也略低落。
  • 杜甫以詩寄情,贈詩十五首給李白,李白只回兩首!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說李白和杜甫之間的故事,小編在讀書時,可是背了不少「李杜」二人的詩,想想就是一把辛酸淚。李白和杜甫一位「詩仙」一位「詩聖」,是唐朝甚至整個古代詩壇中最閃耀的兩顆星。杜甫在認識後李白後,寫了十五首詩給李白,杜甫對李白仰慕已久,但李白收到杜甫的詩,卻沒有都回復。
  • 聽BBC莎劇腔讀杜甫詩張姿勢了,這兩首竟然有相同的「對寫法」
    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了記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火了一陣。片中精選了杜甫平生有代表性的詩篇翻譯為英文,並由英國演員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用深沉優雅的莎劇腔朗誦出來。在十多首詩中,我們注意到其中的兩首,其中一首是《月夜》。我們來看看。
  • 從三首《望嶽》中,窺探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心態和胸懷
    這也是這首詩大火的原因。杜甫雖然曾參加進士考試而落榜,但他年輕氣盛,而且唐玄宗也表示任用孔子這樣人才的姿態,所以他對自己的前途依舊充滿信心。這期間,寫了第二首《望嶽》: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華山層巒疊嶂,最高峰像一位老者,其它山峰,環繞膝下。杜甫把華山營造了神化境界,蒙上了一層神奇感。然而華山太險峻了,自古華山就一條道,杜甫想登山而無法實現。突發奇想,欲到華山絕頂求仙問道,來排遣內心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