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經典,給自己一方安靜的天地,大家好,我是安久。
詩歌史上不得不提起的兩個人,眾所周知的是杜甫和李白。不同的是,這兩位大詩人在讀者心中有著鮮明的標籤,李白是恣意灑脫的浪漫主義,杜甫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李白千金散盡,杜甫窮困潦倒,但真的是這樣嗎?查閱資料,就會發現,李白真的有錢,可杜甫一點也不窮。
首先,我們看杜甫的出身。杜甫出身於一個有悠久傳統的官僚家庭,杜甫更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代孫。他的祖先多半都做過太守、縣令、刺史一類的官吏,而這樣的家庭是擁有不少的田產的,且不必納稅。在封建社會中,還享受很多特權,比如男子不用服兵役。雖說在杜甫降生後,他的家庭聲望大不如前,生活水平也下降了不少。但是絕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窮」。
杜甫其實不窮,舉一個例子。當時杜甫家新年聚會時,仍然會被鄉黨讚美、羨慕。其家庭每次有婚嫁喪事這樣的大事,遠近的人們紛紛都趕過來觀禮,很是尊重。從這裡我們可以大概明白,杜甫的家庭在當時與普通人家相比是處於上層的。只是與從前的顯赫時期無法相提並論,可絕對不窮。
杜甫從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中,有過兩次長期的遊歷。那時的杜甫生活上不感到什麼艱難,他的出遊也讓他認識了祖國最美好的河山。在此途中,杜甫寫了一首詩《壯遊》,讓我們知道,青年時期的杜甫有裘有馬,狂傲恣意,和我們印象中的他完全不同。但這個杜甫也是真的杜甫。
他在《壯遊》中寫道:
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
那時的杜甫可謂是年少輕狂,即使進士落第也不曾讓他受到打擊。春天在邯鄲的叢臺上唱歌,冬天在青州以西的青丘遊獵,那樣的自由和歡樂使得杜甫沉溺其中。屈原、賈誼、曹植、劉禎這些人在杜甫眼中,也不過如此。這也可以理解,就像杜甫三十三歲在洛陽遇見李白時,杜甫對李白的認知也不過是陰鏗的水平。到了數年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杜甫對李白的重新認知。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此詩成了一個證明,雖然這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杜甫,但是卻是真實的杜甫。這位偉大的詩人,也不是一開始就是憂國憂民的愁苦形象。他本身處於官僚階級,讓他跨越階層,切身體會到底層百姓生活的艱辛本就不容易,這需要一個過程。青年時期的杜甫所處的社會環境允許他用清狂的姿態鄙視世間的庸俗,他當然有直面現實生活的那天,有熱愛人民和國家的那天。
只是這一切都需要等待,等杜甫失去了他的裘馬,等杜甫放棄了他的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