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的時候,在嘗過某一款甜度爆炸的星巴克咖啡新品之後,我含著對初戀的懷戀在朋友圈寫下一行字:
星巴克這一季的新品又回到了齁甜齁甜,甜過初戀的風格,真希望再出一款純過暗戀類型的清椰冰搖,再不濟搞一個酸過分手,苦過離婚,辣過出軌也好啊。
沒想到一語成讖,今年夏天,星巴克不光出了「酸過分手」,還直接出了八款,命名為「玩味冰調」系列。不管有意無意,相信大家也在社交網絡上看到了大家對這個夏季星巴克新品的各路吐槽,濃縮起來就是兩個字:難喝。展開講就是,這是我喝過最差的一屆星巴克。
▲ 星巴克中國官微下的評論
當然此前星巴克新品在口碑上的翻車並不鮮見,但是連出八款,組成車隊一起翻車對於星巴克來的心靈衝擊還是有點兒大,畢竟對面喜茶和奈雪做咖啡飲品都是不聲不響,群眾沒什麼激烈反應。
問題來了,這一季的星巴克新品真的有那麼難喝嗎?
嘗過其中 7 款的我主觀上表示,整體味道肯定談不上驚豔好喝,不過不至於難喝到震古爍今,一些含咖啡的飲品(氣炫冰山美式、璃光石榴冷萃)味道確實有些奇怪,有三四款(橙柚派對、醋意桃桃、橘香莫吉託)的味道還可以接受。
那麼,新的問題是,為什麼大家都在吐槽星巴克的夏季新品難喝?
喜甜怕酸是天性,更是潮流
在數千數萬年的人類農業發展史裡面,有一項重要的命題就是馴化:把兇猛粗糙的野豬馴化成只管吃睡膘肥體壯的家豬,把飛行能力強精瘦幹練的野雞馴化成只能撲騰翅膀的肥美家雞…
▲ 圖片來自微博用戶@飛雪之靈
植物意義上也存在著人類的馴化,如果沒有人類的不斷馴化,我們早餐要吃 100 根玉米才能吃飽,一畝水稻的產量可能就幾公斤…
除了追求產量的進步,口味上,人類馴化植物的目標之一就是減少酸澀感,增加甜度。
蘋果可以說是知名度最高的水果了,它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香蕉,算是物美價廉老少皆宜。此外它伴隨著無數的名人傳奇,無論是砸中牛頓的那顆蘋果,還是圖靈吃下的那顆劇毒蘋果,或者賈伯斯在幾十年前創立的傳奇電子產品公司,無不賦予了蘋果更多的科學科技意味。
不過以蘋果屬植物的普遍口味來說,對人類是在是太不友好了,它們不僅個頭小,而且味道酸澀,只有鳥類才會吃。如非萬不得已,人類是不會嘗試自然界中的大多數野蘋果的。
▲ 新疆野蘋果,看起來已經比較像我們認知中的蘋果了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公認為栽培蘋果的祖先:新疆野蘋果,它的味道就能夠被人類接受。以此為起點,人類經過不斷改良蘋果品種,才有了現在嘎嘣脆甜蜜蜜的紅富士黃元帥等等等。
發現栽培蘋果祖先的前蘇聯作物學家瓦維洛夫還有個推測:新疆野蘋果之所以比其他的野生蘋果個大味甜,是因為吃它的主要動物從鳥類變成了熊,熊的口味和人比較類似,那就是喜歡吃甜的,維尼熊喜歡吃蜂蜜並不是動畫裡面的杜撰情節,在自然界也是存在的。
人類把酸澀的水果馴化成甜蜜物種的例子實在數不勝數,再比方,早先獼猴桃在西方通用的名字還不是「奇異果(kiwi fruit)」,而是「宜昌醋慄」或者「中國醋慄」,聽名字就覺得酸。後來經過紐西蘭的培育,才有了現在市場上主流的個頭大,酸甜適中,還能存儲個把月的新品獼猴桃。
哪怕是國產獼猴桃,培育選種的方向,也是朝著更大更甜的方向在努力。
人類對食物口味的選擇,其實又是天性口味喜好的映射,沒辦法,喜歡甜味和鹹味,抗拒酸味和苦味是寫在基因當中的。
所以,當星巴克的新品把酸檸檬、果醋、羅望子(俗稱酸角)這些偏酸的材料作為味道的基底,然後再打上低糖和低卡的賣點,這就決定了這系列的新品作為基礎的酸味就已經違反人類味覺天性了,並且,糖分減少甜度不夠,更加不夠取悅人類的大腦。
這就是多數人喝到星巴克新品,不會覺得驚豔和好喝的原因。
其實,人類在馴化味道的過程中,自己的味覺系統也在被馴化著。如果早個上百年,糖分還不像現在這麼充裕,可口可樂還很貴的年代,星巴克把這八款酸溜溜的飲料推出來,受到的惡評也不會這麼多。
當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卡夫、通用磨坊等食品巨頭瘋狂地往可樂、哈根達斯冰淇淋和奧利奧餅乾裡添加糖分的時候,我們的味覺經過曠日持久的糖分攻擊,便接受了高甜度等於美味這種設定。在這背後,是無數食品科學家們絞盡腦汁讓我們的大腦遇見糖分就開心得不得了。
把歷史的鏡頭拉到當代,拉到顯微的程度去觀察一點點奶茶、一芳奶茶、或者星巴克自己的部分飲品的時候,就會發現,不光是甜膩的奶茶裡面糖分超高,就連看起來清爽的水果茶裡面的卡路裡都夠我們跑步燃燒幾小時。
上海市消保委之前就批量測試了上海市內的 27 家奶茶的奶茶樣品共計 51 件,基本上涵蓋了市場上主流的現制現售奶茶品牌的暢銷產品,其中正常加糖的奶茶有 27 件,標稱無糖的奶茶 20 件。
▲ 不同可樂的含糖量,圖片來自 cellcode.us
其中,27 件標稱正常加糖的奶茶平均下來,每杯奶茶樣品的含糖量為 33g,也就是說相當於平均加入了 7 塊左右的方糖,含糖量最高的甚至達到了一杯 62g。大致上,這些奶茶的甜度和經典款可口可樂相當,而星巴克的八款「玩味冰調」的甜度平均下來,還不到可口可樂的一半。
而宣稱無糖的 20 款奶茶裡面,實測含糖量全都高於相關標準要求的不超過 0.5g/100ml,含糖量最高的「無糖奶茶」含量實測值為 5g 每一百毫升,含糖量是參考限值的 10 倍。
如果以這些新茶飲品牌的味道為參照,那麼酸味突出甜味不足的星巴克新品,毫無疑問就更顯難喝,低糖低卡無脂肪無甜味劑的選擇讓這一系列的新品輸在了起跑線上。而人類先天的味覺偏好,後天的糖分浸染和同行的甜味襯託,一起造成了這次星巴克新品口味評價的大翻車。
畢竟人類花了這麼大的精力把各種水果由酸變甜,還大量產糖,甚至冒著長胖的風險大量吃糖,面對星巴克端出的八款酸溜溜飲品,實在是找不到科技和生產力進步的意義,於是含淚喝完,順手差評。
為什麼我們很少誇星巴克的味道?
我們不妨繞過這次星巴克「酸過分手」系列,回到代表著「純過暗戀」的清椰冰搖,和代表「甜過初戀」的各種季節限定拿鐵,它們很少會得到「嗯,這次的星巴克新品很好喝」的評價,尤其是那些季節限定的新品,很多都是過於甜了。
▲ 草莓白晝夢
當然,這不意味著星巴克不會出品好喝的飲料,比如上海烘焙工坊裡的「草莓白晝夢」之類的,就很符合好口味高顏值網紅飲品的定位,還有北京坊旗艦店獨家的「米蘭頌」味道就很驚豔… 不過由於售出門店有限,製作相對複雜,整體來說影響有限。
雖然瑞幸發展迅速,星巴克連連開店,各種便利店也開始賣現磨咖啡,但是單就咖啡的接受度而言,多數中國人不會覺得咖啡的味道會和好喝掛鈎,尤其是黑咖啡(包括美式和冷萃),特別是黑咖啡搭配其他非牛奶製品的時候,口味翻車概率非常之大。
當黑咖啡的苦,和蘇打水的酸混合,就是先酸後苦,還有碳酸水的衝勁兒,提神醒腦是夠了,但是味道肯定不會被大多數人所喜愛。
對於中國的大眾消費者而言,糖和全脂奶是咖啡最好的伴侶,這也是為什麼賣速溶的雀巢咖啡,要一袋黑咖啡粉配一袋富含植脂末的「咖啡伴侶」。
不光是大眾對黑咖啡,以及黑咖啡混搭果汁蘇打水之類的欣賞不能,在咖啡愛好者的眼裡,星巴克也是處於鄙視鏈相對靠下的位置。好在是有了瑞幸的加入,加上星巴克發展了不少的臻選門店,所以情況有所好轉,但是相較於更能凸顯「品位」的精品咖啡而言,星巴克咖啡的出品並不適合得到好評。實際上,在星巴克咖啡師隊伍裡,還是有不少的大神人物,只不過再精美的拉花,或者再綿密均勻的奶泡,都敵不過平均下來的普通水準。
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在星巴克喝一杯的原因裡面,味道可能也不是主要的因素,品牌認同和空間格調,哪怕是免費 WiFi 的重要性都可能更高一些。
▲ 烘焙工坊裡的酸檸浮冷萃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嚴格來說,這屆「玩味冰調」裡面並非都是純新品,比如「酸檸浮冷萃」已經在上海星巴克烘焙工坊賣了一兩年了,份量更少,價格更貴,但是網絡評價一直很不錯,但是一旦成為所有星巴克菜單上的常駐飲品時,它的口碑就驟降到霍華德·舒爾茨都不敢面對。
在味道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一款口碑不錯的小眾飲品,突然在大眾化之後惡評如潮,就是之前對一款味道過得去有特色的飲品略有過譽,後來跟風貶低了。
也就是說,小眾飲品和口味取向面對小眾群體的時候,更容易獲得理解;當小眾飲品和口味取向釋放給大眾的時候,大眾不接受,其實也十分合理。
而對於行事宣傳和研發都保留了濃重外企痕跡的星巴克中國而言,這次獨立研發新品反映的切實了一個切實問題:是星巴克適應中國人的口味,還是讓中國人適應星巴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