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2020-12-21 電子產品世界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通過精確控制二元配比,實現了二維鍺矽烷的帶隙調控,並探索了其光催化領域的應用價值,為後續設計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題為「Two-dimensional gersiloxenes with tunable bandgap for photocatalytic H2evolution and CO2photoreduction to CO」(DOI: 10.1038/s41467-020-15262-4)。文章第一作者為天津大學材料學院博士研究生趙付來,通訊作者為封偉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馮奕鈺教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3/411362.htm

與石墨烯同族元素的二維鍺烯和矽烯半導體晶體,雖然具有極高的理論載流子遷移率和獨特的sp2-sp3雜化鍵,但是精確製備並調控其能帶結構仍然是該領域重要的難點。由於不存在類似於石墨的層狀體相結構,無法通過直接剝離法製備二維鍺烯和矽烯半導體晶體,導致難以實現其層狀結構的精確控制;更為重要的是鍺烯和矽烯的零帶隙特徵限制了其在場效應電晶體、光電電晶體和光催化領域的應用。

氫化和合金化是調控二維半導體晶體帶隙結構的兩種重要途徑。近年來研究表明,由於Zintl相的CaGe2和CaSi2中存在著類似於石墨烯的Ge或Si的六元蜂窩狀結構,因此通過Zintl相晶體CaGe2和CaSi2的拓撲化學反應(去除Ca離子),可以直接製備得到氫化的鍺烯和矽烯,即鍺烷(GeH)和矽烷(SiH),但是通過可控摻雜實現鍺烷和矽烷的帶隙調控仍然鮮有報導。針對該難點,封偉團隊通過對CaGe2進行Si摻雜,製備了具有精確配比的Ca(Ge1-xSix)2(x = 0.1-0.9)合金,通過拓撲插層反應實現了-H/-OH封端,獲得了具有一系列不同摻雜比例的蜂窩狀二維鍺矽烷合金。晶體結構模型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二維鍺矽烷為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其帶隙類型不依賴於層數和Si摻雜的比例。如圖1所示,通過控制Si元素的摻雜量(x值)可以實現帶隙結構的精確調控,結果顯示二維鍺矽烷的帶隙隨摻雜量的增加而提高,當x從0.1提高到0.9時,二維鍺矽烷的帶隙從1.8提升到2.57 eV。

二維鍺矽烷兼具可調控能帶結構、寬光譜(從紫外區到可見光區)響應和優異的光催化性能,是未來製備納米光電器件的理想材料之一。該研究首次實現了摻雜精確調控鍺矽類IVA族二維原子晶體半導體的能帶結構,將為未來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合成、設計、電子結構調控以及光電性能提升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礎和技術支撐。 


相關焦點

  • 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新突破,天津大學首獲具有帶隙可調控...
    集微網消息(文/圖圖)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目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據悉,封偉團隊通過對CaGe2進行Si摻雜,製備了具有精確配比的Ca(Ge1-xSix)2(x = 0.1-0.9)合金,通過拓撲插層反應實現了-H/-OH封端,獲得了具有一系列不同摻雜比例的蜂窩狀二維鍺矽烷合金。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新聞—科學網
    會發光的六方結構矽鍺合金 埃因霍芬理工大學Erik Bakkers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一種新型矽鍺合金髮光材料,並且正在製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他們所尋找的,正是矽基光電集成晶片上那塊最重要的「拼圖」——矽基高效光源。 研究團隊究竟使用了什麼方法讓矽材料發出光來?
  • 進展|二維原子晶體VTe2的近藤效應
    近年來,少層二維原子晶體CrI3和Cr2Ge2Te6等本徵鐵磁性的發現激發了二維磁性材料的研究熱潮。理論預測單層釩基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VX2(X = S,Se,Te)為本徵鐵磁性材料,單層VSe2的室溫鐵磁性已在實驗上觀測到,然而,隨著層數的增加,VSe2中的鐵磁性迅速減弱,由於其塊體材料的順磁性,VSe2的本徵鐵磁性仍存在爭議。
  • 碳基計算機時代來臨,首個完全碳基的電晶體金屬線被成功製造
    為打破傳統矽基晶片發展面臨的物理制約瓶頸,科學家們近年來開始研究替代矽基晶片的新型材料,碳基電晶體以其優越的性能,成為提高計算機運行速度,降低電子設備功耗的一代新星。但是,多年來一直面臨製造工藝、材料等方面的發展難題。
  • 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東團隊與山西大學、中科院金屬所、長沙理工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在一種少數層本徵鐵磁二維半導體中,利用固態門電壓調控手段,實現了電荷與自旋的雙重雙極全電操控
  • 麻省理工發明新型實用矽基LED,亮度提升近10倍
    氮化鎵、砷化鎵等常見LED材料屬於直接帶隙材料,其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具有同一電子動量,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可以通過輻射複合而發光,複合機率大,發光效率高。然而,矽是一種間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其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的動量值不同。因此,矽材料中的電子傾向於將能量轉化為熱,而不是光,使得矽基LED的能量轉換速度和效率均低於其同類產品。
  • 從「隱士」到「明星」,鍺元素的逆襲
    相比於絕緣體,半導體的禁帶寬度接近0,比如鍺的禁帶間距就十分窄(0.66 eV),這使得其具有獨特的導體性質。純淨的鍺本身幾乎不導電,但在其中摻雜上了不同元素之後就會具有不同的性質:鍺原子的價層有四個電子,如果摻入價層有三個電子的鎵、銦等元素,它的晶格結構基本上不變,但晶體會因此少了一些帶負電的電子,物理學家將其等效視為增加了一些帶正電的「空穴」。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SiC和GaN 的研究現狀
    第一代半導體材料一般是指矽(Si)元素和鍺(Ge)元素,其奠定了20 世紀電子工業的基礎。第二代半導體材料主要指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如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磷化鎵(GaP)、砷化銦(InAs)、砷化鋁(AlAs)及其合金化合物等,其奠定了20 世紀信息光電產業的基礎。
  • 新型合成晶體有望解決電路散熱難題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華盛頓7月5日電(記者周舟)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一種相對廉價的合成晶體有望用於電路冷卻,突破電子設備小型化面臨的散熱難題。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校區物理學副教授呂兵說,散熱對使用計算機晶片和電晶體的電子產業非常重要,而小型、高性能的電子產品不能採用導電金屬進行散熱,風扇又佔據太大空間,因此需要一種廉價、可散熱的半導體材料。在天然物質中,金剛石的熱導率最高,但天然金剛石成本過高,人造金剛石存在結構缺陷,都難以大規模應用。
  • 武漢大學張晨棟課題組在一維範德華納米線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具有原子級厚度的二維材料分離與堆疊,賦予了物性調控的新自由度。相比於三維晶體材料中的化學鍵,二維材料層間相對較弱的範德華相互作用在其分離與堆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二維材料的蓬勃發展也驅使著研究者們重新審視更低維度的材料體系——原子級尺度的範德華納米線。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傳統的矽基材料是間接帶隙半導體,無法製備高性能的電致發光器件。作為一種直接帶隙的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光電性能,可以同時實現電致發光器件和光電器件。在碳納米管的兩端分別採用鈧和鈀作為接觸電極,使電子和空穴在被注入到碳納米管中時或面臨零勢壘(正偏壓條件)或面臨接近碳納米管能隙的很大勢壘(負偏壓條件),從而實現高性能二極體。
  • 寬禁帶半導體為何能成為第三代半導體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半導體之間應用場景是有差異的。以矽(Si)、鍺(Ge)為代表的第一代半導體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從尖端的CPU、GPU、存儲晶片,再到各種充電器中的功率器件都可以做。第三代半導體有其擅長的領域,在自己的應用領域內性能是可以超過矽、鍺等傳統半導體材料,但在領域外,還是矽的天下。什麼是半導體?有些人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會覺得答案很簡單。半導體嘛,就是電阻率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材料。電阻率高的幾乎不導電的就是絕緣體,電阻率低的很容易導電的就是導體。
  • 60歲時他卸任所長,決心研究沒人看好的矽基光電子技術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半導體晶片還能不能變得更小、更快、更低能耗?有沒有新技術能打破「摩爾定律」的魔咒?矽基光電子技術被寄予了厚望。
  • 碳化矽(SiC)緣何成為第三代半導體最重要的材料?一文為你揭秘
    總之不論現在存在什麼困難,半導體如何發展,SIC無疑是新世紀一種充滿希望的材料。  史上最全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介紹(附世界各國研究概況解析)  第3代半導體是指以氮化鎵(GaN)、碳化矽(SiC)、金剛石、氧化鋅(ZnO)為代表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各類半導體材料的帶隙能比較見表1。
  • 新型金屬有機框架:有望成為新一代半導體
    克萊姆森大學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證明,部分氧化形式的新型雙螺旋MOF體系結構可以導電,有可能使其成為下一代半導體。原子工程設計非常精確,它們具有構成多孔結構的高度有序的重複單元。自20多年前建立第一部MOF以來,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了20,000多種由多種金屬和有機配體製成的MOF 。根據化學副教授Sourav Saha的說法,大多數現有的MOF由線性或平面配體組成。
  • 木林森與南昌矽基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董添)6月9日,木林森(002745)與南昌矽基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矽基黃光LED」技術產業化方面達成全面戰略合作。中國科學院江風益院士表示,南昌矽基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南昌大學國家矽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雙方此次籤約,將快速讓矽基黃光LED技術推向市場,創新引領國際照明行業的發展。
  • 點沙成金——半導體的出現
    1873年,英國的史密斯發現矽晶體材料在光照下電導增加的光電導效應,後來製造的二極體就是應用了這種半導體特性,被稱為半導體的第三種特性。在1874年,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發現某些金屬硫化物具有使電流單方向通過的特性,並利用半導體的這個特性製成了無線通信技術中不可或缺的檢波器,開創了人類研究半導體的先例。這就是半導體的整流效應,也是半導體所特有的第四種特性。
  • 暗物質研究新進展:為以後的搜索提供限制條件
    然後,嘗試使用兩種主要類型的高級粒子檢測器檢測這些粒子:克級半導體檢測器(gram-scale semiconducting detectors),通常由矽製成,用於搜索低質量暗物質,和噸級氣體檢測器(ton-scale gaseous detectors),具有更高的能量檢測閾值並且更適合執行大質量暗物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