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 chǔ
注音:ㄔㄨˇ
繁體字:儲
簡體部首: 亻 ,部外筆畫: 10 ,總筆畫: 12
繁體部首: 人 ,部外筆畫: 10 ,總筆畫: 12
五筆86&98: WYFJ
倉頡: OIVA
筆順編號: 324512132511
四角號碼: 24260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50A8
積蓄:~蓄。~備。~金。~放。~運。~戶。~量。~君(太子,亦稱「儲貳」、「儲宮」、「皇儲」)。
〈動〉
(1) (形聲。從人,諸聲。本義:積蓄備用)
(2) 同本義
儲,偫也。——《說文》
儲,貯也。儲亦備也,謂蓄物以為備曰儲也。——《一切經音義》
小人德無儲。——曹子建詩?
盈衍儲邸。——王元長《曲水詩序》
府無儲錢,庫無甲兵。——《韓非子·十過》
儲兵馬以待之。——《漢書·何並傳》
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鹽鐵論·力耕》
(3) 又如:儲糧備荒;冬儲白菜;儲邸(儲存物品的府庫);儲峙(蓄備);儲款(將錢存入銀行);儲書(藏書);儲斂(聚集資財);儲才(積聚人才);儲養(謂聚集人才並供養之)
(4) 誇大,欺誑。如:儲價(亦作「儲賈」。豫價,謂抬高物價)
〈名〉
(1) 指儲存的糧食或其他物資。亦指儲糧器。如:儲須(倉廩的儲備)
(2) 儲君,太子。如:儲子(太子);儲聖(儲君。皇太子);儲位(太子位);儲後(儲主。儲君,太子)
(3) 副,輔佐。如:儲吏(佐貳之吏);儲佐(指輔佐之臣);儲胥(僕人,婢女)
(4) 姓
三、姓氏起源
儲姓起源於周朝。據《海陵儲氏支譜》記載:「考儲氏,肇始於周,作相於齊,彪炳史冊世人而知之。」儲姓發源於春秋齊國田氏,起於儲子。泰州《儲氏家譜》記載的儲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儲光羲),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300餘年,始祖儲光羲原籍山東,後落戶金壇莊城,唐開元年間進士,後擔任監察御史,是田園山水詩派代表詩人之一。據江蘇宜興、金壇、安徽潛山等地《儲氏宗譜》記載,儲氏莊城一世光羲公後裔在潤州莊城(今屬金壇)繁衍至12世,值宋高宗南渡,時兵戈擾攘,莊城地值通衢,騷擾尤劇,遂散居異地。 1300多年來,光羲公後人陸續遷徙至大江南北,世系清楚,字輩不亂,被尊稱為「江南儲氏之祖」。
1.以祖名字為氏
據《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期,齊國有大夫字儲子,孟子結交。儲子的後代很昌盛,其支孫以祖字「儲」為氏,可證儲氏家族最早的淵源是在齊、魯一帶,是今天儲姓的來源。
2.儲姓源於舜
3.源自上古有儲國
4.國人以地名為氏。相傳上古時有儲國,儲國人的後代以國號地名「儲」為姓,稱儲氏,世氏相傳。
四、得姓始祖
儲太伯。根據歷來姓氏學者考證,我國的儲氏是齊國和孟子結交的儲子的子孫。
關於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記載。儲姓家族歷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便已出名了,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晉以後稱盛於江南各地,尤其在江蘇省南部境地,儲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望族居河東郡(今山西省夏縣北)。儲氏後人尊儲太伯為儲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儲姓人口不足1萬,在全國主要分布於福建、江蘇、河南、浙江等地,福建為儲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儲姓總人口的33%。
明朝時期,儲姓大約有2萬6千人,江蘇為儲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儲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寧夏、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當代儲姓的人口大約有23萬,為第二百六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8%。自宋朝起1000年中,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A形的態勢。儲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省安慶市,其次分布於江蘇、上海、湖南、浙江、天津、陝西等地。儲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皖蘇、浙江西北、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和西南、河南東部、山東南部、陝西南端、重慶北段和東南、湘黔大部、廣西、廣東西北、雲南西南,儲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1.6%,居住了大約61%的儲姓人群。
六、家譜文獻
安徽安慶:《儲氏宗譜》,總卷數不詳,存58冊(缺多卷),1924。
安徽安慶:《儲氏宗譜》,總卷數不詳,存65冊(缺卷2之6-28),1924。
安徽潛山、懷寧:《儲氏族譜》,28卷首末各2卷(元善堂),26冊(2105頁),1945。
安徽潛山:《儲氏族譜》,33卷首2卷末1卷(元善堂) ,存22冊(缺卷1, 3-4, 6-7, 9, 11, 13, 15, 17, 20,23, 27, 31),1917。
江蘇宜興:《官林儲氏分譜》,12卷22冊,1917。
江蘇宜興:《豐義儲氏分支譜》,38卷首2卷24冊,1921。
七、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秦置河東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縣。據《風俗通》記載:齊大夫儲子之後。望出河東。
潁陽郡: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巨陽」,秦代屬「潁州郡」,漢為「細陽」,魏晉為「宋縣」,隋為「潁陽」,唐、宋併入「汝陰」,元屬「潁州」,明改隸「鳳陽府」。
堂號
盛著堂:此堂為江蘇省宜興市官林鎮儲氏總祠的堂號。宗祠共3座,均在儲巷村,「盛著堂」儲氏系從山東河東郡遷來,世代繁衍,後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鳳齊飛」(指儲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時及第)激勵子孫好學上進求取功名。
學政堂:此堂為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儲洋村儲氏家祠堂號。有從華字向後詳細家譜。
世德堂:潛山永鈺公祠。
四德堂:嶽西儲氏太忠公祠。
八、字輩排行
遷潛(山)儲氏字輩,莊城16世永鈺公傳三房:
長子代賢(今居懷寧桐城為主):熙福祁永代 明顯孟仲泳 仁義禮智信 忠孝繼先宗 道學萬枝春 茂德誠昭著 詒謨愈久長 本源期克紹 蘭桂應聯芳 崇尚維敦厚 詩書慶吉祥 延興傳祖緒 國朝普隆昌 秀毓承英俊 怡和裕壽康 燻功綿世澤 青簡獻輝煌
次子代俊(今居嶽西為主):熙福祁永代 文安太伯叔 仕浩啟聰明 睿志賢良達 恩光萬枝春 茂德誠昭著 詒謨愈久長 本源期克紹 蘭桂應聯芳 崇尚維敦厚 詩書慶吉祥 延興傳祖緒 國朝普隆昌 秀毓承英俊 怡和裕壽康 燻功綿世澤 青簡獻輝煌
三子代貴(今居潛山為主):熙福祁永代 明顯孟仲泳 仁義禮智信 忠孝繼先宗 道學萬枝春 茂德誠昭著 詒謨愈久長 本源期克紹 蘭桂應聯芳 崇尚維敦厚 詩書慶吉祥 延興傳祖緒 國朝普隆昌 秀毓承英俊 怡和裕壽康 燻功綿世澤 青簡獻輝煌
三房泳裕公一支遷桐城:應得學光宗 啟世振家邦 大遠鴻先著詒謨愈久長 本源期克紹 蘭桂應聯芳 崇尚維敦厚 詩書慶吉祥 延興傳祖緒國朝普隆昌 秀毓承英俊 怡和裕壽康 燻功綿世澤 青簡獻輝煌
永銨公支: 思興日立愛 嵩宏超軒堂 壽原安新啟 鏜必一士錦 之秉光正鍾 運來賢良得 本源期克紹 蘭桂應聯芳 崇尚維敦厚 詩書慶吉祥 延興傳祖緒國朝普隆昌 秀毓承英俊 怡和裕壽康 燻功綿世澤 青簡獻輝煌
永銨公支仁義堂儲氏字輩(金寨霍邱為主):文英宏揚 克正永常 士修有志 宗徳維良 立家傳世 定國守邦 道培厚重 同慶榮昌
天津市區儲氏字輩:萬國同春, 仁義禮智信;百代賢臣, 溫良恭儉讓。
天津郊縣字輩:邦永克世長美景玉嘉瑞孝涕振雲
重慶市儲氏字派:爾雲宗齊朝,文興正德安,道易傳家遠,後代光明全。(系 「湖廣填四川」時從安徽太平(今黃山區)遷入。)
九、姓氏名人
儲光羲(約707-約763),祖籍山東,遷居江蘇丹陽。出身官宦之家,勤學聰慧。開元十四年(726年)20歲左右的他中進士,授翰林,歷任縣尉、監察御史等。安史之亂起,叛軍陷洛陽,他不得已受偽官,因之而被系獄,約於寶應二年(763年)平亂後遇赦,被降職流放客死嶺南。他以山水田園詩著稱於時,詩風質樸、古雅,富有民歌風韻。後人常將其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並稱。著作有《九經外義疏》20卷等,皆失傳,詩文集70卷僅存詩集5卷,《全唐詩》輯為4卷。
儲嗣宗,唐詩人。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儲光羲曾孫。大中十三年登進士第,嘗任校書郎。與詩人顧非熊善,頗有詩名。嗣宗推崇王維詩,其詩亦多繪寫山水景致之篇。元辛文房謂其為詩「苦思夢索,所謂逐句留心,每字著意,悠然皆塵外之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儲嗣宗集》一卷。
儲敦敘,北宋晉江人,字彥倫。崇寧(1102-1106年)間進士,歷任龍溪縣丞、甯德縣令,皆有惠政,民為其立生祠。後為賀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儲尹之,字思弼,號赤巖,宋元祐三年(1088年)進士,儲尹之為儲光羲15世孫,官台州刺史,任滿後定居寧海。寧海譜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儲旻。據宜興譜記載,儲旻系儲光羲12世孫,這一點兩譜一致,證實儲尹之為儲光羲15世孫。另外對儲尹之堂兄儲興之系下的19世儲寧七、儲寧八的遷徙記載,兩譜亦可找到吻合點。
儲用,宋代學者,在朝廷做官,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讚賞。他從書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他又一心為民,這樣,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績,為百姓帶來許多好處。當時的大哲學家朱熹,非常誇獎他。
儲珊,字朝珍,南直隸潁州(治今安徽省阜陽)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鄉縣(河南省)知縣。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儲珊主修《潁州志》脫稿,共6卷。
儲懋,1393年-1452年,明臣。字世績,號澹庵,鎮江人。永樂十二年(1414)舉人,授吏科給事中。正統初以文學充經筵官,轉翰林修撰,與修《實錄》,進侍講。正統十年(1445)十月遷戶部右侍郎。正統十四年二月出督福建糧餉。十二月初五日調任禮部右侍郎。景泰二年(1415)十二月初七日進南京戶部尚書,時已病不能起,於十八日卒,年六十。
儲巏,明臣。字靜夫,號柴墟,泰州(今屬江蘇)人。成化進士。官太僕卿。正德中,歷左僉都御史、戶部左右侍郎。劉瑾數侮大臣,獨對巏敬稱為先生。善詩文,好推引名士。因憤瑾所為,託病辭官歸。後官至吏部左侍郎。卒官。嘉靖初,賜諡文懿。
儲欣,字同人,清朝宜興人。自幼好學,精通經史。早年無意仕途,以制藝為業。直到60歲,始領康熙鄉薦,一試禮部不遇,遂閉門著書。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陸草堂集》六卷。選編《唐宋十家文全集錄》51 卷。
儲國鈞,清江蘇荊溪(今宜興)人,字長源,號石亭。儲雄文子。獨好為詩,有聞於時。杜門屏跡,絕不與豪貴人通。家貧無以為資,至并日而食,怡然不以為意,惟曰與其徒陸致遠講說古詩人遺法,相吟嘯為樂。著有《一壑風煙集》、《豔碧齋集》、《放 集》。
儲秘書,宜興人,清代學者。乾隆皇帝時的進士,在河南鄭州任知府,他博覽經史,性淡泊,為官順應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時間著書立說。
儲麟趾,清臣。字履醇。江南荊溪(今江蘇宜興)人。乾隆初年進士,歷官貴州道監察御史、太僕寺卿、宗人府府丞。乾隆中,上疏批評乾隆帝剛愎自用、武斷,王公大臣拱手無用。以伉直稱於時。後以病歸家。有《雙檢樹軒詩稿》。
儲大文1665-1743年,儲光羲31世孫,清地理學家。字六雅,號畫山,江蘇宜興人。性聰穎。初以制藝名,後肆力為古文。從祖遊,讀書九峰樓數十年,欣賞稱之為東坡化身。姜宸英見其文,亦嘆為曠代異才。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告歸後,主維揚之安定書院,學者宗之。著有《存研樓文集》十六卷,《二集》二十五卷,《論形勢居》七卷,又纂有《山西省志》三百餘卷,並行於世。
江南儲氏多為光羲公後裔,尊為「江南儲氏之祖」。
後裔進士錄:儲隱、儲昂、儲福壽、儲福康、儲福寧、儲尹之、儲祈連、儲祈斌、儲秀、儲瓘、儲教、儲文璧、儲文鬱、儲文銞、儲南、儲昌祚、儲顯祚、儲堪、儲曾、儲方熺、儲士、儲振、儲善慶、儲方慶、儲大文、儲鬱文、儲雄文、儲在文、儲龍光、儲元升、儲晉觀、儲 燧、儲麟趾、儲寶書、儲秘書、儲賡芸。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