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2020-12-14 閒談文化L

漢字歷史演變

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據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在他參加的一次集體狩獵中,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另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第三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造成人員的損失。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

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在遠古先民各部落中推廣開來因此我們中國才有了文字我雛形。

漢字有據可查的是甲骨文,因其是殷商時期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而商周時期的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以叫做金文,又稱鐘鼎文或銘文、籀文。

而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了改革中的一項,書同文,車同軌。其中統一的文字就稱為小篆.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融合各地書風而成,為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體,居書史轉變之關鍵。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故秦文又稱「秦篆」。

而隸書據傳是秦時程邈將篆書簡化,整理而成一種新字體,稱為隸書,隸書在漢代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

楷書是東漢末年,出現的一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的創始人是鍾繇。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可作楷模,並且沿用至今,楷書仍是我國漢字的標準字體。

楷書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楷書發展的四個階段:楷書的萌芽期——漢末,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現今。楷書《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是一本較為完整、實用的法帖,更對後世書者影響巨大,不僅適於初學書者臨習,也可供書法愛好者參考欣賞。九十二法對初學者了解間架結構有指導意義,是初學者的啟蒙導師。

行書書法創始人叫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今禹州市)人,東漢桓帝、靈帝時著名書法家。他因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又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德升的行書書法雖草創,但字跡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畫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如行雲流水,非常快捷,被後人列為「妙品」,獨步當時。當行書到了王羲之手上,他將行書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草書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給人以優美的感覺。正如民法學家李志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中國文字造字方法共有六種,古代稱「六書」。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敘說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但它的局限性很大,有些實體和抽象事物無法畫出來。

指事法: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

會意法: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形聲法: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為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

轉注法: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

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為第二人稱代詞。

中國漢字,已走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來的,使用者眾多的充滿審美韻味與哲理意蘊的象形文字。中國的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種結晶和象徵,在漢字這四方的世界裡有著無窮魅力和神奇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漢字從書體而言,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現行漢字經常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從形式手段上看,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印刷體常用的有黑體、宋體、仿宋體、楷體等;手寫體可分為軾筆字和硬筆字兩種,軟筆字主要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主要指鋼筆字、鉛筆字等。
  • 漢字造字方法簡議
    今天混沌就帶大家認識一些漢字相關的基礎信息,以免到了需要的場合來不及抱佛腳。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就是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其序言中說漢字是皇帝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啟發創造的漢字——這顯然不足採信。漢字應該是在長期應有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目前的樣子,其勢必是集體智慧,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的功勞。
  • 漢字的造字方法:漢字六書
    是一種最簡單的造字法,很難表示抽象的或沒有具體形象的概念,顯示出很大局限。但卻為指事、會意、形聲字創造了條件。許慎所謂的「畫成其物,隨體詰詘」 。「詰詘」意思是彎曲。「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意思是,畫成事物的樣子,筆畫隨事物的外型彎曲。「象形」所表示的是有一定外型的具體名物,有形可象。字形與意義在形體上同一。如「日」字像太陽,「月」字像月形。
  • 易行測┃Vol.113-常識積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嚴格說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轉注、假借屬於用字的方法。  火:是火焰的象形  「象形」被稱為「六書之首」,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造字方法。這種造字法簡單,但客觀事物多而複雜,一些難以用「象形」描繪,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對漢字的構造方式,傳統上有「六書」之說。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為造字法,後兩種為用字法。在此著重介紹造字法。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後敘》中不但列出了六書的名稱,並且下了定義,舉了例字。後人理解「六書」,根據的是許慎「六書說」的原意。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篆刻學習:篆刻創作中的「造字」,依規師古,但不要被束縛靈魂
    創造甲骨文字的殷商先民們多是「外取諸物,近取諸身」,漢字的構形方式方法也是以形取義,主要依客觀外象為參照,形成了最初的象形文字,但象形文字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又形成了形義結合的文字,因此漢字是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象形文字出現以後,形聲字越來越多,自主的創立和改造漢字符號成為了發展的趨勢。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人的審美因素髮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趣」看歷史 | 說文解字:創立分析漢字的理論和方法
    《說文解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解釋漢字字形的著作,也是中國第一部按照部首編排的「字典」,是研究漢字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典籍之一。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揭示漢字的本義,發展漢字的「六書」理論,為中國文化作出了傑出貢獻。公元121年,是東漢漢安帝建光元年,此年許慎的名著《說文解字》定稿,由許慎之子許衝獻與朝廷。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在《漢字知識》中就漢字發展的歷史說明了這點,他指出「簡化字體」是從古至今都在做的事,尤其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簡體字的「易讀、易寫、易懂」有助於交流、傳播和學習,也更符合更方便我們使用。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認識漢字的?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而想要學習中國文化,就必須要精通漢字。我國漢字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最遠可以追溯到倉頡造字。經過多次的演變,才發展成為如今的漢字。現今的漢字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深奧。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中國的漢字種類很多,比如多音字、形近字、近義字等等,想要徹底的區分他們實屬不易。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通過拼音來認識漢字,這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 漢字創意設計原則與方法
    漢字造字的方法主要有四種: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漢字設計創意的前提就是深入研究漢字的造字方法,了解設計中漢字原創的之意,以此作為漢字創意設計的切入點,最終準確地運用漢字來表達創意。
  • 自古至今,造字從未停止,最著名的為三位皇帝造字|百家故事
    漢字趣事|自古至今,造字從未停止,最著名的為三位皇帝造字作者:枯木中國文字從倉頡造字至今,一直並未停止,總體數量是越來越多,從歷史資料和現有記錄來看,先秦時期最早的字典《爾雅》收錄了字詞4300多個,到如今2010版《漢語大字典》收錄單字達到60370個,兩千多年來,字庫擴大了14倍之多。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暫且將傳說的真實性擱置一旁,漢字對中華文化和華夏文明的不朽貢獻是毋庸置疑的。縱觀世界歷史,唯有中國文化從未間斷,延續至今。這其中漢字的功勞最大。 漢字的演化史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從古至今不斷演變發展卻從未間斷過的文字形式。早在商代時期,文字是鑽鑿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用於祭祀佔卜的儀式。
  • 漢字是世界上最源遠流長、最具內涵和魅力的語言符號系統!
    中國文化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層的文化,而作為傳承中國文化的載體——漢字,自然也成了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字形式。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著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
  • 初學日語要了解日文漢字和中文漢字的區別
    ‍‍‍‍日語中漢字眾多,關於日語漢字的來歷及演變過程,各種說法與考證不一而足,但其意思與中文意思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日語學習前首先要了解日語漢字和中文漢字的含義與不同
  • 漢字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是中國的漢字,漢字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辨識度最高的文化元素,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文字貫穿其中,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關於文字的起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結繩記事說,一種是倉頡造字說。
  • 漢語拼音出現在什麼時候,它未出現前怎樣讀漢字
    漢語拼音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熟知的,漢字的博大精深和拼音的簡易方便,共同締造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字歷史悠久,在我國遠古時期就有倉頡造字,現代我們所學的漢字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的。那麼漢語拼音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漢字究竟落後於時代,還是最具先進性的文字呢?文字演化歷史
    李師弟和您聊歷史,由我大膽猜想,由您小心求證。在商朝的晚期形成了中華民族最早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因為有了甲骨文的存在,我們才可以通過對當時文字的破譯來了解更多那個時期的華夏歷史。從甲骨文開始,中國的漢字經歷了多次演變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文字。在這個過程中漢字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而漢字又是不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先進的文字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一座城市,位於河南省的安陽。
  • 造字法!漢字創意設計技巧
    文/李鴻明 由於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是經過簡化、合成、假借、附聲的發展後形成的圖形,是抽象的,依照一定的構成法則組成富有審美與感染力的文字形象。在進行漢字創意設計時,可以運用如下技巧去增強漢字的感染力。
  • 了解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六書」之法,知漢字構造由來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楷書等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