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六書」之法,知漢字構造由來

2020-12-14 學文化人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

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楷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到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從上述介紹中我們大概了解了漢字的演變過程,這種演變主要是體現在字形的發展變化上,而具體到一個個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就是今天要談論的話題:學習漢字「六書」之法,了解漢字構造由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漢字、傳承漢字。

先來看什麼是「六書」。「六書」是古人解說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六書」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由這段記載可以看出「保氏」之官至少負責要教會「國子」六大類本領,第五類本領叫「六書」。

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明確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為「六書」,是造字之本;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系統分析了漢字的六種結構,但次序與班固等人有所不同。後世學者定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通過對「六書」定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六書」其實是後人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漢字造字基本方法。也就是說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就好比並不是先有了「紅學研究」才有了《紅樓夢》。

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大約周代到漢代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比如《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部分新發現的元素定名時就使用了形聲造字法。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記載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裡,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如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這也是我們認定甲骨文已經完全脫離了畫圖符號而進化為成熟文字的有力證據。

下面我們大概了解一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現代定義。

象形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指事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在於指事字含有繪畫中較抽象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兇」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象的部分。

會意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所以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 「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有部分漢字,會同時兼有會意和形聲的特點。例如「功」字,既可視為以「力」和「工」會意,而「工」亦有聲旁的特點;「返」字,既可視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變形作「辶」)會意,而「反」亦有聲旁的特點。這類字稱為會意兼形聲字。

形聲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分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

上述其實是漢字的四種最主要的造字法。而「轉注」「假借」更傾向於漢字的「用字法」。

轉注屬於「用字法」。各說文家解釋不同。大致有「形轉」「音轉」「義轉」三說。江聲認為所謂「建類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屬老部。戴震認為轉注就是互訓,《說文解字》「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轉相為注,互相為訓」的例子。

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係。

假借漢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發展起來的。有的事物有形象可以描繪,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圖像和筆畫來表現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隨時造出文字來表現,於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 ,這種跟借用的字的形義完全不合的字就稱為假借字。假借字有兩類。一類是本無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說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無形可像 ,就借語音相同的「背」來表示北方的意思。許慎在《說文敘》裡所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就是這一類。在語言發展過程中這一類的字很多。

假借字的另一類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當中本來有表示某個詞義的書寫形式 ,但是在使用當中不用本來約定俗成的字形而寫為另外一個意義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 。這一類在秦漢以上的古書中極為常見 。如借「湯」為「蕩」;《詩經·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借「壺」為「瓠」,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前一類可以說是不造字的假借,後一類是在用字當中的假借。在用字當中既然本有其字,為什麼還要另外寫一個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原因是寫書者倉促間寫為一個音同的字,歷代傳抄因其舊而不改;另一種原因是某一時期 、某一地區或某一師承,經常習慣以某字代某字用,後世傳寫也就依然按其舊有寫法了。

總結以上六書——象形、指事屬「造字法」;會意、形聲屬「組字法」;轉注、假借屬「用字法」。總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們群策群力歸納出來的文字學理論,其所含的漢字構成法則,並非一人獨創,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長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體智慧的結晶。

相關焦點

  •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對漢字的構造方式,傳統上有「六書」之說。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為造字法,後兩種為用字法。在此著重介紹造字法。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後敘》中不但列出了六書的名稱,並且下了定義,舉了例字。後人理解「六書」,根據的是許慎「六書說」的原意。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漢字六書
    「漢字六書」,指的是漢字的構字法,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裡面,前四種是直接的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六書的基礎,之後是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借字而用或者借字注字的方法,和前四種造字方法不太一樣。   「象形」,就是根據最簡潔的符號或者圖像來描畫某實際事物,通過形狀來表達文字所代表的的含義。比如說「日」、「月」、「山」、「石」、「田」、「火」等,就是根據事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象形字。
  • 中國人應該知道的漢字六書
    為想,我們應該了解一些漢字構造的基本規律,也就是六書。 所謂「六書」,是漢字造字的六種方法。當然也有人說,是造字的四種方法加上用字的兩種方法。也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
  • 漢字的造字方法:漢字六書
    三、「六書」詳解1.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象形字的符號性表現在它強調突出對象的特徵。是一種最簡單的造字法,很難表示抽象的或沒有具體形象的概念,顯示出很大局限。但卻為指事、會意、形聲字創造了條件。許慎所謂的「畫成其物,隨體詰詘」 。「詰詘」意思是彎曲。
  • 易行測┃Vol.113-常識積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嚴格說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轉注、假借屬於用字的方法。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有這樣的解釋: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風,上下是也;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1、象形
  • 世界大百科象形識字介紹
    世界大百科趣味識字課程體系穿插了認識象形文字、了解想像文字的起源等多元素,旨在讓幼兒從不同角度認識漢字,感受象形文字的傳統魅力。將甲骨文引入幼兒識字,利於幼兒感受漢字筆畫的生命色彩,同時可以降低漢字學習難度,使漢字學習更加科學,漢字經歷了甲骨文 、金文、篆書、隸書、魏碑,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楷書,在這些字體的變化過程中,字形的每一筆畫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讀史筆記之十六:錯別字?你牛那就是通假!漢字造字方法簡議
    今天混沌就帶大家認識一些漢字相關的基礎信息,以免到了需要的場合來不及抱佛腳。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就是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其序言中說漢字是皇帝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啟發創造的漢字——這顯然不足採信。漢字應該是在長期應有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目前的樣子,其勢必是集體智慧,不可能是一個人單獨的功勞。
  • 漢字設計那些事兒
    漢字有主次筆畫之分,一般是先安排好主筆畫,主筆畫用來控制整體格局,然後再安排次筆畫,使文字結構緊湊,空間合理。②上緊下松。由於人的視覺中心往往略高於幾何中心,這樣做能達到視覺和心理上的平衡,給人舒服、穩重之感。③粗細變化。
  • 漢字創意設計原則與方法
    文/莫怏創意字體是在求新、求變、求美的宗旨下,對基本字體進行創意、裝飾、變化、加工而成的。
  • 六年級語文總複習-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
    漢字的字體演變和造字方法(一)漢字的字體演變漢字自產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形體在不斷演變。漢字從書體而言,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種。現行漢字經常使用的是楷書和行書。從形式手段上看,有印刷體和手寫體兩種。印刷體常用的有黑體、宋體、仿宋體、楷體等;手寫體可分為軾筆字和硬筆字兩種,軟筆字主要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主要指鋼筆字、鉛筆字等。
  • 筆順——你真的了解嗎
    古代人寫漢字時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這和執筆與執紙的方式有關係,成語有「依馬立成」,說的就是靠著馬,一手拿紙,一手拿筆,很快就寫好文件的意思。但關於筆順沒有留下什麼可考的東西,漢字筆順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但這些規則是遵從人們的書寫習慣的,根據漢字的筆畫和結構的特點而約定俗成的,是人們寫字經驗的總結。經過了歷代無數的實踐和長期的優化選擇積累傳承下來的。
  • 趣味漢字:偏旁講解之二:肉月旁
    例字:腐、臠腐:形聲,從肉,府聲,本義即腐爛,沿用至今。臠:形聲,從肉,羉聲,本義:小塊肉,後也用作動詞,意為切割。二、當「肉」在漢字的左邊時往往寫作「月」。例字:腎、臀、肩、育、膏肓、肖、胃作「冃」字形時主要指身體部位、器官及生育等等。特殊情況如「胥」字,《說文》:胥,蟹醢也。從肉疋聲。本義為蟹醬,引申為庖人,又引申為小吏之意。四、最後一種是「炙」字上部的斜月形。例字:炙、肰炙:會意,指烤肉。
  • 漢字是世界上最源遠流長、最具內涵和魅力的語言符號系統!
    甲骨文十二屬相然後,又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六個階段,終於形成了現今的漢字系統。所謂金文,是指鑄或刻在銅器上的文字。行書至於漢字的構造,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概括為六種,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法。
  • 漢字不是象形文字
    漢字的象形文字論起源於西方,是18世紀一些歐洲漢學研究者的無知淺薄皮相之論,而且一些鼓吹者邪惡且是別有用心。第一,漢字並非起源於象形文字。郭沫若早就指出過,漢文字起源於陶器石器的契刻符號,起源於抽象符號而不是圖畫文字。孔子以來的古人也一直認為,伏羲創始漢字為人文之祖,他發明了八卦符號,古人認為此乃漢字之起源。而八卦符號都是抽象符號,不是象形文字。
  • 漢字帶草字頭就和草有關嗎?(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生字學習)
    在之前的學習中,李老師曾經提到漢字中的「形聲字」這一概念。其實漢字的造字法有四種,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另外加上兩種用字方法轉注和假借,一共六種,合稱「六書」。像「日、月、雲、山、石、水」,這類字就是象形字。像「一、二、三、本、末、立」,這類字是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