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該知道的漢字六書

2020-12-15 騰訊網

#國學#

這是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所收藏的一片殷墟甲骨,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雖然歷史悠久,但如果你仔細辨認,還能識別出一些文字。比如在這片甲骨的左下角,就刻寫著:「辛卯卜,貞,王其田,無災。」意思是:辛卯這一天佔卜,貞人問卜,王去田獵,是否有災害。

能夠識別數千年的文字,是中國人的驕傲。那麼如何來識別這些文字呢?為想,我們應該了解一些漢字構造的基本規律,也就是六書。

所謂「六書」,是漢字造字的六種方法。當然也有人說,是造字的四種方法加上用字的兩種方法。也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

象形

相形,是最基礎的造字方法,就是把所指向的事物用簡單的筆畫勾勒出來。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個概括: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受到圖像構字方法的局限,象形字只能是一些具體的事物,一些抽象的概念是難以象形的。在象形字中,往往會突出所相之物的突出特點,比如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大象的鼻子,老虎皮毛上的花紋,馬的鬃毛,等等。

那麼大家能不能猜一猜這兩個字中,哪一個是「羊」「哪一個」是牛嗎?我想大家都能認出來,因為這兩個字的相形中,它們有不同的角——牛角和羊角彎曲的行狀是不同的。

同樣的,我們從下面兩個文字的古體中,也能區別出他們意義上的不同。牙指的是口腔內部相互咬合的大牙,而齒指的是門牙。因此我們才有「感覺牙磣」「唇亡齒寒」的說法。

指事

相較相形,指事是一種相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當沒有、或不方便用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號來表示。大多數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號。許慎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現意,上下是也。」

比如本、末兩個字,就是在「木」的基礎上,加上一橫來進行強調。「本」的一橫在下邊,表示「本」這個字意思是「木」的下部,也就是樹根的意思,所以我們才有「根本」這一個詞彙。同樣的,「末」是強調「木」的上部,也就是樹梢。王維《辛夷塢》詩中有「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的詩句。本、末原始意義上的這種差異性,才使得我們有「本末倒置」這樣的詞彙。

會意

會意,是一種比較有意思的造字方法。會意字往往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分組成,我們需要把各個部分的含義結合在一起進行領會,才能明白其中含義。比如「採」字,上邊一個手,下邊一個木,用手去摘取樹木上的果實,也就是「採」了。

會意字表面上看很簡單,但如果你不明白會意兩部分的原始含義就容易出錯。《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止戈為武」是中國人對武力進行道德化的解釋,人文真正的武,是應該終止幹戈。而如果從「武」字的原始造型來看,這種對武力的理想化認識,是不正確的。

從甲骨文的「武」字,我們可以看出,止戈的止,是象形字,象腳趾之形,引申為腳步向前。那麼「武」就是,帶著兵器——戈衝鋒陷陣的意思。

還有一個大家普遍理解錯誤的象形字——章。日常生活中會有這樣的對話:

A:您貴姓?

B:免貴,姓章。

A:立早章,好是弓長張?

「立早章」似乎已經成為人們對於「章」這個字的固定理解。那麼章的意思難道是「早點站前來」嗎?

當然不是,因為「章」作為會意字的兩部分不是「立」和「早」,而是「音」和「十」。

《說文解字》說:「十,數之終也。樂竟為一章。」也就是說,十在十個數字裡面是終結,代表事物的終結。音和十表示音樂的終結,一段音樂的終結,表示這段音樂成為「一章」。

形聲

形聲字在我們先進使用的文字中最為常見。形聲字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表示漢字的聲音,一部分表示漢字的意義。由於形聲字基本可以脫離了圖像式的造字方法,可以通過改變偏旁,衍生出一大串漢字,因此在現有漢字中所佔比例最大。

形聲字看似簡單,但容易讓人們將其進行會意式的誤讀。有一個這樣的小故事:王安石研究漢字,著有《字說》,他喜歡將漢字都解成會意字,他說:「波者,水之皮也」。蘇東坡一聽就樂了,那敢情是:「滑者,水之骨也」。王安石的謬誤就是,錯將形聲字——波——視為了會意字。蘇軾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同樣的方法諷刺他。

此外還有一些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並不容易讓我們區分開來:

假借

假借,雖然是六書之一,但與其說是一種造字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用字方法。所謂假借,就是借用其他漢字來表示所需要的含義。這時候,被借走的漢字,就不得不再創造一個漢字。

比如,北就是借用了「背離」之「背」的古字,「背」不得不在下邊加了一個表示含義的偏旁,與「北」相區別。我們上邊提到的「止戈為武」的「止」,也是借用了「腳趾」之趾的古字,「趾」不得不加上了「足」以示區別。

假借字,在形聲字大量使用以前,是一種產量巨大的造字法。在甲骨文中,存在著大量的假借字。比如甲骨卜辭中有這樣一句:「其自北來雨。」這五個字中,除了「雨」是象形字之外,其餘四個全是假借字。

在假借字中,最有意思的是「自」這個字:

自原來是「鼻」的象形字,從甲骨文字形中,我們清楚看到鼻子的行狀。那麼鼻子是怎麼變成了自己呢?我們猜測,人們經常指著自己的鼻子說:「我!我!」後來,鼻子就成了「我(自己)」的假借字了。

轉注

目前,學界對轉注字有不同的理解。筆者不能進行太多的解釋,只能告訴大家:考和老是一組轉注字。

相關焦點

  • 了解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六書」之法,知漢字構造由來
    從上述介紹中我們大概了解了漢字的演變過程,這種演變主要是體現在字形的發展變化上,而具體到一個個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就是今天要談論的話題:學習漢字「六書」之法,了解漢字構造由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漢字、傳承漢字。先來看什麼是「六書」。「六書」是古人解說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漢字六書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漢字六書,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2021年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漢字六書由寧夏華圖教育整理髮布,更多備考資料可訪問寧夏華圖 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頁獲取。 》》》》點擊預約:2021寧夏事業單位公告《《《《《
  • 漢字的造字方法:漢字六書
    三、「六書」詳解1.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象形字的符號性表現在它強調突出對象的特徵。是一種最簡單的造字法,很難表示抽象的或沒有具體形象的概念,顯示出很大局限。但卻為指事、會意、形聲字創造了條件。許慎所謂的「畫成其物,隨體詰詘」 。「詰詘」意思是彎曲。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就開始了它曲折的歷程,古人並未泥古,守著甲骨文一成不變,按照甲骨文形式一直發展下去,而是為了交流,一直在對文字改造。秦前七國分治,各有自己文字,方有了秦皇的文字統一,以小篆立本。漢時許慎據其本而析類,確定了「六書」的創字原則,說明了文字的創製規律。
  • 中國人穿英文字母衣服,老外穿這些漢字衣服,他們真不知道意思嗎
    崇洋媚外這個成語雖然是中國發明的,但是這個行為絕對不止中國人有。其實「外國的月亮比國內的圓」這種想法每個國家的人都有,當然被崇拜的那個國家,一定得是有實力的。比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就非常流行出國,尤其是對美國有好感,不少衣服上還會印些英文彰顯洋氣,而近幾年,你就可以在外國人身上看到,印著漢字的衣服,只是看到這些漢字的意思,或許你會忍不住笑出聲。當然,如果僅僅說衣服上印外國字這個事情,也沒必要上升到崇洋媚外這個高度,畢竟大家都有個視覺疲勞,總是看漢字,難免會對英文有新鮮感,所以買些上面有英文的衣服不算什麼。
  • 漢字裡的中國文化
    從字體構造上看,漢字是由筆畫組成的,而筆畫在構字時,並非一個筆畫接一個筆畫呈線性展開,而是在一個二維平面裡按照一定的順序和結構多向展開的。這是漢字從外觀上或視覺上所體現出的最明顯的特點,它不同於英語之類的音素文字在構詞時是呈魚貫式線性排列的。  方塊漢字體現出中華民族穩重、踏實的性情。古代中國人在造字的方式上承襲了傳統建築中「天圓地方」的思想。
  • 「趣」看歷史 | 說文解字:創立分析漢字的理論和方法
    《說文解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解釋漢字字形的著作,也是中國第一部按照部首編排的「字典」,是研究漢字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典籍之一。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揭示漢字的本義,發展漢字的「六書」理論,為中國文化作出了傑出貢獻。公元121年,是東漢漢安帝建光元年,此年許慎的名著《說文解字》定稿,由許慎之子許衝獻與朝廷。
  • 我國最「生僻」的4個漢字,只有一筆,認識的人卻鳳毛麟角
    我國最生僻的4漢字,只有一筆,認識的人卻鳳毛麟角。第1個漢字是:「亅」這個字橫看豎看就是個筆畫,如果它真的是個字的話,那真的太抽象了。真的很好奇,這個長得像鉤子的字到底念什麼呢?按照象形文字的造字方法,這個下面有個鉤子的意思應該就是鉤子或者魚鉤吧。
  • 漢字筆畫、結構變形技法!
    擬態指模仿某個漢字的動作,加入動態符號,使筆畫形意兼具、出神入化。所謂借形的技法,就是將漢字中某一個或某些筆畫用意義相近的圖形替代,形成新的有意思的漢字組合形式,傳達出漢字在變形後的某種特定意義。所謂斷筆,就是將字體的某部分筆畫形體切斷,使其聯結成整體的某些筆畫分成兩個部分,依然保持識別性,為標誌提供雙向空間與更深層次的表達內涵。
  • 日語中的這些漢字,中國人或許都不認識!
    了解日語的同學們都知道,在日語中存在著大量的漢字,就算一點日語也不會的人,去日本旅遊也沒有多大的問題。日本街頭的各種指示牌、宣傳冊上的漢字,就算是日語小白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實際上日本曾在1866年提出過廢止漢字,但是卻無法實行。畢竟漢字在他們語言系統裡已經根深蒂固了。漢字在日本沿用至今,在「常用漢字表」中,目前收錄了2136個字。
  • 日本滿大街的漢字 為何中國人基本上都看不懂?
    日本滿大街的漢字 為何中國人基本上都看不懂? 全世界除了中國,其實還有很多國家至今都保留漢字。這當中就包括日本,但是很多人去日本旅遊,發現街上的漢字他們基本上都看不懂,這是什麼原因呢?
  • 日製漢字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漢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引入漢字之前,日本是沒有文字的。赴唐學習之後,他們模仿草書創造了平假名,用楷體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這才有了完整的文字體系。日本的漢字沿用至今,就連新的年號「令和」也出自《萬葉集》中的「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 大哲學家羅素為何說:中國人非常優秀,不過漢字卻有一個瑕疵
    但是羅素卻在思想麻木的人身上看到了中國人傳承5000之久的優點,他說:中國人有一種狂熱,往往都是一種集體的狂熱,但這也是中國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撓的剛強偉力,以及無與倫比的民族凝聚力。 愛因斯坦就中國人的數學給予了否定的評價,羅素卻認為:如果中國有一個穩定的社會和足夠的資金,30年之內中國的科學進步大有可觀,甚至超過我們,因為他們朝氣蓬勃,復興熱情高漲。
  • 漢字不是象形文字
    來源:何新老傢伙老蜥蜴偶感:駁一種積非成是的文字學謬論漢字不是象形文字。樓下這位朋友的此文頗精彩,偉大的華夏古文明值得自豪!但是文中有一句話錯誤。他說漢字是一種偉大的象形文字。這是被積非成是的流行語文理論所誤導,有必要撥亂反正。
  •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對漢字的構造方式,傳統上有「六書」之說。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為造字法,後兩種為用字法。在此著重介紹造字法。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後敘》中不但列出了六書的名稱,並且下了定義,舉了例字。後人理解「六書」,根據的是許慎「六書說」的原意。
  • 易行測┃Vol.113-常識積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嚴格說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轉注、假借屬於用字的方法。  火:是火焰的象形  「象形」被稱為「六書之首」,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造字方法。這種造字法簡單,但客觀事物多而複雜,一些難以用「象形」描繪,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 中國人,你以為認識日文裡的漢字,去日本旅行就很簡單?那可未必
    原以為日本對於我來說,應該是一個沒什麼難度的國家,然而誰知道,我的想法原來錯了!日文裡有很多漢字,意思跟中文差不多,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就算你完全不懂日文,猜也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另外,日本的文化大家也都算不會感到陌生。
  • 漢字設計技巧!意象化
    文/邱楠 本文闡釋了漢字設計意象表現的內在創意思維、文化內涵、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闡述了漢字意象化設計的創新應用方法,以求為現代漢字設計提供一定的設計思路和啟示。漢字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匯聚了我國幾千年的智慧與文明,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內涵。
  • 日本網民:漢字降低了日語的功能性,日本人應該繼續使用漢字嗎?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國,日本也使用漢字。漢字引入日本後,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融入日本人生活,變得不可或缺。以前朝鮮半島和越南也是使用漢字的國家,但是他們都已經廢除漢字,只剩下日本還堅持在語言中使用漢字。日本歷史上也出現過廢除漢字的聲音,但是均未能成功。
  • 日語裡面的漢字是怎麼來的?發音有什麼區別?
    日本漢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又稱日文漢字,是書寫現代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究竟漢字什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著一些百濟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