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講解之二:肉月旁
肉,甲骨文作
《說文解字》:肉,胾肉,象形,凡肉之屬皆從肉。作為形旁,「肉」主要有四種類型。
一、直書肉字。例字:腐、臠
腐:形聲,從肉,府聲,本義即腐爛,沿用至今。
臠:形聲,從肉,羉聲,本義:小塊肉,後也用作動詞,意為切割。
二、當「肉」在漢字的左邊時往往寫作「月」。例字:肝、膽、肺、腸、腦、胳膊、腿……
此類都是簡單的形聲字,無需解釋,意思主要包含身體部位、器官、肉類、動物(豚等)、胖瘦狀態(肥、腴等)、氣味(腥、臊等)、骨頭(骨、脊)等。
三、在漢字下部時寫作 「冃」( 只是隸定後同形,並不是「冃」字。)例字:腎、臀、肩、育、膏肓、肖、胃
作「冃」字形時主要指身體部位、器官及生育等等。
特殊情況如「胥」字,《說文》:胥,蟹醢也。從肉疋聲。本義為蟹醬,引申為庖人,又引申為小吏之意。
四、最後一種是「炙」字上部的斜月形。例字:炙、肰
炙:會意,指烤肉。
肰:會意,指狗肉,在漢字中多做聲旁使用,如「然」。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幾點:
1、要注意肉月旁與月的區別:朗、朦朧、期、明、朔、望、朝等字都與肉無關,而與月亮之意或由月亮之意引申出來的時間、方位有關。
朗:形聲,從月良聲,形容月色明亮。
朦朧:二字都是形聲字,形容月色模糊不明。
期:形聲,從月其聲,本指約定,與時間有關。
明:會意=,甲骨文從日從月,指日月發出亮光。
朔:會意,從月,從屰,屰( nì)亦聲。本義:農曆每月初一。《說文》:月一日始蘇也,從月屰聲。
望: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tǐng)。象一個人站在土地上遠望。小篆又加「月」字,表示望的對象。本義:遠望。
朝:會意。甲骨文字形,從日在草中,從月。字象太陽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隱沒形。
二、注意在下部時的字形與「冃」的區別
冃,即「帽」。《說文》釋「冃」字:小兒蠻夷頭衣也,從冂;二,其飾也。凡冃之屬皆從冃。段玉裁注曰:冃,即今之帽字也。「冃」在漢字中有兩種字形,在上部如「冒」(會意,從冃從目,同「帽」字)、「冕」(形聲,從冃免聲)等字,在下部如「胄」(形聲,從冃由聲,指頭盔,與「貴胄」的「胄」本為二字,一從冃,一從月,但隸定後同形異義),都與帽的意思有關。
三、還有部分特殊現象,如「朋」字,本為象形,象串起來的貝殼,古貨幣單位,五貝一朋。《小雅》有言:「既見君子,錫我百朋。」今「朋」字義其實來自「倗」字,《說文》:倗,輔也,從人朋聲。「朋」字後來失去本義,「倗」字漸漸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