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我市正式進入全國垃圾分類城市名單。在全民參與垃圾分類之時,為持續推進我市垃圾分類的有效開展,日前,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通過「千戶居民戶卷調查」系統就「垃圾分類」開展了聯合調查,隨後,記者又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採訪。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桂慕梅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高原
判斷題
答錯這些題 小心被罰款
除居民基本情況外,本次問卷共涉及29道問題。「以下哪些屬於可回收物?」這一題答案為:紙類、塑料、金屬、玻璃、織物等,回答正確的居民佔比81.5%。「哪些屬於廚餘垃圾?」這一題的選項是:居民家庭日常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家庭廚餘垃圾,易腐爛的、含有機質的生活垃圾,相關企業和公共機構在食品加工、飲食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餐廚垃圾,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菜市場產生的其他廚餘垃圾;選擇正確率分別為74.56%、59.13%、57.59%、53.3%。「以下哪些屬於其他垃圾?」這一題答案為:紙尿褲、廢棄的衛生紙、菸蒂,回答正確的居民佔比56.81%。「哪些屬於有害垃圾」,正確選擇「廢手機充電電池與過期藥品」的分別佔93.7%和70.28%。
除開展問卷調查外,記者還隨機採訪了幾位參與答卷的居民,發現居民對「生活垃圾認知」有幾種不同情況。
情況一:以居民劉女士為代表,答對了16題、17題、20題;答錯了18題、19題。她表示,清楚了解《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生活垃圾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了解紙類、塑料、金屬、玻璃、織物等屬於可回收物,了解廢手機充電電池、列印墨盒、過期藥品等都屬於有害垃圾,但對於哪些屬於其他垃圾,哪些屬於廚餘垃圾,沒有清楚的認知。
劉女士說,通過以往分類常識和生活經驗,對垃圾分類有一些基本認識,全靠「吃老本兒」,但再細化就不清楚了。
情況二:以居民方女士為代表,答對了16題、17題、18題、20題,答錯了19題。她認為,「以前總以為,跟做飯相關的才是廚餘垃圾,看到新出臺的《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才發現,易腐爛的、含有機質的生活垃圾,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菜市場產生的其他廚餘垃圾也算,真是長見識啦!」
情況三:以居民齊先生為代表,答對了16題、17題、18題、19題、20題。「前一陣,《條例》相關內容出臺時,好多微信公眾號推送了,我特意仔細看了看。」齊先生說,「一直有垃圾分類丟棄的意識,但總把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記混,這次專門詳細記錄了下來,以便提醒自己,也告訴孩子和老人。」
提示:生活中,這些垃圾容易混淆!
■ 它們都有「殼」,卻是不同分類:
螃蟹殼、蝦殼是廚餘垃圾;鮑魚殼、螺殼、牡蠣殼、生蠔殼是其他垃圾。
■ 它們都是「紙」,卻是不同分類:
報紙、雜誌、紙板箱是可回收物;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水杯、方便麵盒、餐巾紙是其他垃圾。
■ 它們都是「電池」,卻是不同分類:
充電電池、紐扣電池、手機電池是有害垃圾;普通乾電池是其他垃圾。
■ 它們都是「耗電用品」,卻是不同分類:
手機、吹風機、計算器是可回收物;手機電池、節能燈、環形燈管是有害垃圾。
提示:分類錯了,將面臨什麼處罰?
《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出臺實施,為垃圾分類管理再插上一雙「硬翅膀」,以處罰逼促人們踐行垃圾分類良好習慣,齊心協力將生活變得更加綠色環保。
但調查發現,居民對於違規處理生活垃圾的處罰,並不了解。
■ 未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至相應收集容器的,由城市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對單位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應當受到罰款處罰的個人,自願參加與生活垃圾分類相關社區服務活動的,城市管理部門可以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予處罰。
■ 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或者個人隨意傾倒、拋撒、堆放、焚燒生活垃圾的,由城市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對單位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 《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處罰不是目的,垃圾分類切實轉化為大家的自覺行動才是終極目標。
垃圾分類是對垃圾收集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面對日益增長的垃圾產量及持續惡化的生態環境,通過科學系統地推進垃圾分類,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迫切問題之一。實行垃圾分類事關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重在推動「全社會治理」。一方面要出臺相關管理制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宣傳教育,一方面要加緊管理監督工作,需要單位、企業、居民、物業等各方深度協同,形成治理合力。日積月累,持之以恆,必將會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化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
選擇題
7% 為何選擇不分類?
調查發現:「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分類」「記不住、扔時就忘了」……
調查顯示,受訪居民中有64.65%會自覺進行生活垃圾分類,不進行分類的佔比7.22%。數據分析表明,性別上,更多的男性選擇不分類;年齡上,「不進行分類」的主要集中在36歲以下,且隨年齡增長呈遞減的趨勢;學歷上,「不進行分類」的主要集中在高中以下,且隨學歷的增長呈遞減的趨勢。
生活垃圾分類,對很多居民來說,既是「新鮮事兒」,也是「麻煩事兒」。自覺進行垃圾分類投放,並非一蹴而就,難以馬上落實。從「隨手扔」到「隨手分」,首先要有垃圾分類的意識。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部分居民仍不能進行垃圾分類投放,原因在於「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分類」「知道了但是記不住、扔時就忘了」「嫌麻煩」「耽誤時間」。
「以前一扔一兜,現在不僅得分幾兜,還得分對了。歲數大了,真是有點費勁!」家住河東區唐家口街道的趙大娘表示,扔了一輩子垃圾,突然改成分類扔,感覺不適應,需要引導與幫助。
「菸蒂是其他垃圾,菜葉、果皮是廚餘垃圾……」12月1號,家住和平區勸業場街南京路社區的退休職工周大爺如往常一樣,出門遛彎,順手將幾個垃圾袋帶出家門,他一邊念叨著,一邊將垃圾分類投放到不同垃圾箱內。記者見狀,向周大爺詢問,自施行《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後,投放垃圾有哪些變化。周大爺表示,「今兒雖然是《條例》施行第一天,但幾個月前我們小區就進行了垃圾分類的宣傳,所以我家分類投放已經有一陣子了。如今家裡會多備幾個袋子收存不同垃圾,雖然操作起來還不十分熟練,但我們全家都在慢慢適應。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應該自覺做好垃圾分類。」
調查中發現,有許多居民擔心,「分類投放之後,垃圾會不會又被混裝混運?」對此,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採取強化執法監督的措施,加大執法力度,組織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對混裝混運違法行為,堅持零容忍,發現一起處罰一起,堅決堵住和糾正前分後混行為。強化技術監督,逐步加裝車輛行駛和裝卸記錄儀,對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卸載的全過程進行實時跟蹤記錄,監控作業行為,用技術手段規範收運作業。同時,強化社會監督,統一運輸車輛外觀標識,不同標識的車輛對接收運不同的垃圾,一目了然,如果居民發現混裝混運,可以撥打88908890進行舉報。
47.42% 養成垃圾分類習慣?
調查發現:「粗放式垃圾分類」的現象比較普遍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家庭正在「營造」生活垃圾分類的家庭氛圍,「培養」生活垃圾分類的習慣。在「家有學子」的家庭,孩子大多擔當了垃圾分類「引導員」,指導或監督其他家庭成員正確進行垃圾分類。
數據顯示,47.42%的居民認為自己家已經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但是記者進一步採訪發現,許多家庭只是有了垃圾分類的意識,實際行動並沒有跟上,「粗放式垃圾分類」的現象比較普遍,垃圾分類投放並不規範。
居民趙先生對記者說:「我家裡擺放了5隻垃圾箱,應該算分類了吧,廚房、客廳、書房、臥室、衛生間全都擺了,分得夠細吧!」但是記者仔細詢問後發現,這只是在不同房間設置了垃圾箱,投放時並沒有依照四分類的規範。比如,設在客廳的垃圾箱裡有吃完的果皮、瓜子皮,也有不要的雜誌與過期的藥品,這個垃圾箱裡混雜了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拿到樓下投放時,不方便再進行分類,就統統扔到一個垃圾箱中,這其實是錯誤的投放方式。還有些居民在家中投放垃圾時會粗略分為「能賣錢的」與「不能賣錢的」,大概按照垃圾的材質、分量,粗略進行劃分,實質並沒有嚴格遵照四分類的規定要求。
家住西青區的張女士告訴記者,《條例》施行前,社區就早早地挨家挨戶發放了四分類垃圾桶,並引導居民在家中做好垃圾分類,確保下樓投放時快捷、方便。張女士表示,「剛開始的確不太會分類,也不習慣這種分法。但經過一個多月的練習,逐漸有了垃圾分類的意識,操作起來也更加熟練。從『茫然無措』到『幾乎分不錯』,算是養成了一種新的生活習慣。」
垃圾兌換積分年輕人佔比較少?
調查發現:「嫌麻煩」,但一些物品會通過二手平臺賣掉
近幾個月,許多小區出入口或小區廣場附近,都添置了一個新鮮物,那就是「小區資源回收站」,居民不僅可以很方便地分類投放垃圾,還可以通過刷積分等方式兌換生活用品。
日前,記者走進河西區氣象南裡社區,看到小區內不僅擺放了分類垃圾桶,還設有資源回收站。記者觀察發現,這個回收站並不是一個「擺設」,確確實實不斷有居民陸續在使用。
傍晚6點左右,家住4號樓的劉阿姨拎著三大紙袋垃圾下樓了,她直奔資源回收站,在電子屏幕前站定,刷卡登錄帳號,開始熟練地投放起垃圾。記者見到劉阿姨在屏幕上顯示的投放類別中選了玻璃,只聽到箱門開啟的聲音,接著她就將兩隻調料空瓶投了進去,自動稱重完成後,劉阿姨隨即獲得了本次投放的積分。之後,她又分別將廚餘垃圾、包裝塑料投放到不同的箱體,最後,將裝垃圾的大紙袋摺疊後也投入到分類箱中。劉阿姨分類投放垃圾用時不到一分鐘,十分熟練。她指了指右側儲物櫃對記者說:「積分可以兌換日用品,這裡面有垃圾袋、牙膏、洗衣皂。我已經兌換過好多次了,不知不覺中就養成了每天分類投放垃圾的習慣。」
記者觀察發現,用垃圾兌換積分的用戶群體中,年輕人佔比較少,原因多是「嫌麻煩」「沒時間進行這麼細緻的分類」。對於閒置、仍可回收利用的物品,一些年輕人表示,「扔了可惜,有時會通過網際網路將一些物品在二手平臺上賣掉」,還有人表示,「留著嫌佔地,就投到可回收物垃圾桶中。」
許多家庭習慣將存留的報紙、雜誌等,賣給上門回收的經營人員。近日,和平區城管委廢管科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最近加強了可回收物收運工作,市商務部門的備案企業在和平區已調派兩輛可回收物收運車,對區域範圍內276家各級機關單位實現了物回收企業上門回收服務。區商務局引進兩家物回收企業,配備了適合居民區收運的車輛,以南京路為界在和平區逐步開展社區可回收物的收運,初步實現了居民區可回收物的有效回收利用。
論述題
從隨手扔變成隨手分
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對於加強生活垃圾管理、改善人居環境、保障公眾健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調查顯示,我市居民對於垃圾分類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當被問及「哪些行為有助於減少生活垃圾時」,39.37%的受訪居民對自身提出了要求,認為單位或個人應採取措施再利用閒置物品。除此之外,居民對減少垃圾產生的期盼遍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65.27%的受訪居民認為使用財政資金的各單位應實行綠色辦公,減少一次性辦公用品的使用;60.99%的居民認為餐飲經營者不應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餐具;56.4%的居民認為餐飲經營者應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還有53.15%的居民認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應使用綠色包裝、減少包裝;另有39.11%的居民認為超市、農貿市場應組織淨菜上市,從源頭減少蔬菜交易過程中廚餘垃圾的產生。
我市居民對生活垃圾的規範化處理認知度較高。77.92%的受訪居民知道「廚餘垃圾」應採用生化處理方式進行資源化處理或者無害化處理,76.32%的受訪居民了解「可回收物」應交由資源化利用企業進行回收利用,73.53%的受訪居民清楚「有害垃圾」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可以看出,多數受訪居民了解生活垃圾正確的處理方式,這一方面表明我市前期關於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工作開展得比較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市居民非常關注生活垃圾分類以及相關的環保工作。
同時調查顯示,我市居民對《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認可度高,並且抱有很大的期望,居民關心天津的生態環境,希望天津社會文明有序。數據顯示,79.15%的受訪居民相信《條例》的實施能讓天津的人居環境再上一個新臺階;66%的受訪居民認為加強生活垃圾管理能夠保障公眾健康,尤其在疫情期間,顯得極為關鍵;還有63.42%的受訪居民覺得《條例》的實施能促進我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另有56.76%的受訪居民認為《條例》的實施能夠提升天津的文明城市形象。
我市居民對於垃圾分類工作持非常積極的態度,綠色環保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在被問及「您認為我市垃圾分類工作還存在哪些問題?」時,被調查的居民中有74.66%的人選擇:「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識了解不夠」。這說明我市很多居民對於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經有了強烈的主體責任意識,意識到垃圾分類關係到千家萬戶,關係到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個人。
垃圾分類,從認知意識到有效行動再到自覺習慣,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養成的過程。調查顯示,在生活垃圾分類規範處理方面,我市有較好的社會基礎,很多居民已經養成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的習慣。當被問及「您在公共場所或道路邊會按垃圾桶標識投放垃圾嗎?」,回答「經常按分類投放垃圾」的佔比54.23%,回答「偶爾按分類投放垃圾」的佔比37.25%,就是說大多數受訪居民在公共場所有垃圾分類的行為和習慣。居民在公共場所更傾向於進行垃圾分類,一方面因為公共場所垃圾設施配備比較完善;另一方面,歸因於公眾監督的作用。然而,還要看到,垃圾分類作為一種新時尚雖然已經融入到很多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不進行垃圾分類的行為和習慣依然存在,要徹底改變垃圾不分類的習慣,仍需下大力氣。
背景資料
根據生態環境部《2019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年報》,2018年,我國200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21147.3萬噸。有數據顯示,天津常住人口1500餘萬,日產生活垃圾約1.2萬噸。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有關部門就開始倡導「垃圾分類回收」, 2016年12月國家強調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生活垃圾處理與管理工作進入科學化、精細化階段。12月1日我市開始施行《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垃圾分類正式進入我市居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