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林椿:宋人畫枇杷山鳥的創作背景和藝術鑑賞

2020-12-16 聞是藝術

宋 林椿 枇杷山鳥圖絹本 26.9x27.2

《枇杷山鳥圖》是傳為南宋林椿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枇杷山鳥圖》中,碩大的枇杷葉和成熟的果實,在盛夏的陽光中金碧璀璨,閃爍著誘人的魅力。俊俏的小鳥立於枝上,伸著尖細鋒利的嘴巴,緊瞅著爬在枇杷上的螞蟻,生動細密的構圖,使畫面富有濃鬱的生活情趣。作者以精雕細刻的畫筆,對花果、鳥、蟲的形象都作了生動的描繪。小鳥娟秀的形態,光潔的羽毛和那炯炯有神的緊盯螞蟻的眼睛,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就是小如針孔的螞蟻,它的頭尾足須都畫得清晰可見,說明了作者紮實的寫生功力。

中文名:枇杷山鳥圖

材 質:絹本

畫作類型:設色畫

作 者:林椿(有爭議)

創作年代:南宋

規 格:縱26.9cm,橫27.2cm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別名:枇杷繡羽圖

畫作內容:

畫面描繪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隻繡眼鳥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生動有趣。

本幅鑑藏印有:「宋犖審定」朱文、「宣統御覽之寶」朱文。裱邊舊題籤:「宋人畫枇杷山鳥。」

創作背景

宋代花鳥小品大多為團扇和鬥方,其構圖形式大多為折枝構圖。與全景式構圖不同,折枝構圖的特點是截取描繪對象最精彩的一部分入畫,如花草的一枝或兩三枝,並且對所選取的實物進行藝術處理,使其與外界有聯繫,《枇杷山鳥圖》就採用了這樣的構圖方式。

此幅作品無名款,舊題為林椿作,也有人認為作者並不是林椿。

藝術鑑賞

主題:

此圖繪一折枝枇杷,枝上碩果纍纍和翠碧葉子,尤其誘人注目的熟得黃透了的枇杷果實,散放著香甜的果味,在盛夏的陽光中煥發出金碧璀璨的光彩,閃爍著誘人的魅力。這畫真是一句詩「江南產橘五月黃」的真實寫照。枇杷果汁的甜蜜和香味,招來了小鳥和蟲蟻對它的青睞。一隻長得十分俊俏的「繡眼」小鳥,棲息於枝上。俯視著枇杷果上爬行的螞蟻,山鳥俯首翹尾,身披華麗的羽毛,腹部和頸下部的羽毛呈潔白色,雙爪抓住枝上。它伸著尖細鋒利的嘴巴,好像要給這貪婪者以致命的一擊,這是很有趣的情節,畫家將這瞬間的鏡頭,如照相機一樣的攝在這幅圖上:通過畫家的畫筆精雕細鏤,對花果蟲鳥,作出生動的描繪。觀者從碩果纍纍的枝葉和靈動的山鳥身上,可以感受到林椿對自然景物的熱愛。

形象:

該圖中小鳥正用眼睛緊瞅著一隻爬在枇杷上的螞蟻,似乎顯得既驚奇又羨慕萬分,小小螞蟻,可情態十足,畫得清晰可辨,它正在歡快地吮吸果汁。

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李湜:枇杷枝仿佛隨著繡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繡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隨後以工細而不板滯的小筆觸根根刻畫,表現出鳥兒背羽堅密光滑、腹毛蓬鬆柔軟的不同質感。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後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從而展現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枇杷葉用筆致工整細膩的重彩法表現,不僅如實地刻畫出葉面反轉向背的各種自然形貌,且將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跡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平。

歷史傳承:

該圖歷經清人宋犖、清內府收藏。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圖經《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九、《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4、《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晉唐兩宋繪畫·花鳥走獸卷》、《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繪畫編》3等影印;《石渠寶笈·三編》、《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二冊著錄。

作者簡介:

林椿(生卒未詳),宋代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1174—1189)時為畫院待詔,賜金帶。工花卉、瓜果、翎毛。小品較多,體現自然形態。「花鳥瓴毛師趙昌色輕淡,深得造化之妙」。作品有《葡萄草蟲圖》《果熟來禽圖》《綠桔圖》《梅竹寒禽圖》《四季花鳥圖卷》等。

相關焦點

  • 【山美美林 非遺傳承】盛世皇金釉(雞油黃)琉璃 枇杷山鳥圖 蘿蔔瓶
    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的博山琉璃,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傳承至今。作為博山琉璃藝術的標誌性作品,盛世皇金釉琉璃以其神秘的配方、獨特的技術、超強的質量、優秀的設計與厚重的歷史積澱、文化傳承聯繫在一起,構成了品性尊貴、品格高雅的特質,承載智慧,穿越時空,集傳承和創新與一體,默默地向歷史表達敬意,向時代傳遞溫情。
  • 鑑賞丨從《女史箴圖》中的長尾鳥說起,關於中國花鳥畫的發展
    文丨于非闇從象形文字的創造,到東晉顧愷之傳世的人物畫《女史箴圖》中兩隻朱紅色的長尾鳥,再到民間畫家遺蹟上出現的豐富、生動活潑的花鳥畫和花鳥圖案畫,我國花鳥畫的現實主義傳統——寫生傳統,可以說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 佚名畫家的花鳥畫大賞,宋畫多牛?也就是隨便就能畫出這樣的程度
    不僅是宮廷畫師,連民間畫家也積極創作,花鳥畫家幾乎涵蓋了社會各階層。所以我們在看到那麼多有署名的、知名畫家的花鳥畫之外,同樣能看到許多被流傳下來的、卻不知作者名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同樣有著純熟的畫藝和精美畫風。下面這幅佚名畫家所作《梨花鸚鵡圖》,就有著十足的靈動氣息和明豔的風格。
  • 「趣讀」從宋畫裡飛出來的那些禽鳥
    這一時期畫家們追求寫實逼真的畫法,務求達到栩栩如生的藝術效果。到了宋代後期,雖然花鳥畫仍以寫實畫法為主流,但由於受山水畫和文人士夫畫的影響,畫家們逐漸向表達意境和主觀情趣方面發展。以下是32組宋代繪畫中蟲鳥與自然界的它們一一比照,神態可見,寫真傳神。宋人於畫的理法與情致,或可從中窺其一斑。
  • 宋徽宗的花鳥小品畫賞析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雅好丹青的帝王不在少數,論及成就和影響,宋徽宗趙佶當屬之最。趙佶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他因書畫藝術上的非凡才華而名留青史。在宋徽宗的直接推動下,宋代的文化藝術迎來了歷史上的高峰,他的書畫創作及審美理念對其後中國書畫的發展更是影響深遠。
  • 細膩筆墨勝攝影――鑑賞中國美協畫家王寧山水畫
    細膩筆墨勝攝影——鑑賞中國美協畫家王寧山水畫 《淮南子》有說:「行百裡者半九十」,對王寧來說,他時刻準備著踏上「行千裡者半九百」的新徵程。王寧的畫,以真山真水為創作源泉,以飽滿的真情實感和絕妙的藝術技藝,畫出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與壯闊,恣肆跌宕的筆墨,雄勃酣暢的意境,將世間所有美好展現在我們眼前。
  • 看到黃永玉中國畫一幅,梅花圖800萬,並且交代了創作背景
    黃永玉是一位真正的書畫藝術大師,特別是英雄不問出處,黃永玉先生對於繪畫才華的琢磨並不是法有師授的這個路徑,而是經過了太多的人生磨練所得到的藝術真諦,所以他的繪畫技法就是脫去了匠工製作的拘束和範式,而走向了自由創作的丰神浩蕩,所以觀賞他的書畫作品,有一種取法自然天地任我行的豪邁與灑脫。
  • 人工智慧是否可以用來鑑賞藝術?
    人工智慧是否能夠具備一定「審美」鑑別能力,在藝術鑑賞方面有所建樹?獨立藝術史學者楊崇和試圖在中國山水畫鑑賞中引入人工智慧程序。中國山水畫一直被認為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再現,其中基本沒有「寫實」的一面。楊崇和通過人工智慧的計算,提出另一種可能。
  • 當藝術遇上美食 | 畫家白紅衛的私房宴,以繪之心入菜
    「當藝術遇上美食」系列記錄每一次藝術與美食的碰撞,每一刻值得回味的瞬間,和每一個有趣的靈魂 ▽文末點擊原文連結 了解左右美術館烹飪就像愛一樣,要麼全心投入,要麼完全放棄。▲畫家白紅衛畫家白紅衛,人稱「老白」,是一個自虐式的藝術家,投入畫畫時的幹勁,足以教人擔心他一夜白頭,了解他的人如此這般形容他如何創作
  • 【世界藝術】畢卡索名畫的創作背景
    他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它不僅標誌著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到1909年,畢卡索才確立了真正嶄新的繪畫語言,這語言是從事物的內涵去認識和解析,而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了。
  • 天津著名畫家翟鴻濤在鶴藝軒創作大幅花鳥畫作《風來花自舞,春入鳥...
    7月4日,天津著名畫家翟鴻濤在鼓樓鶴藝軒創作大幅花鳥畫作《風來花自舞,春入鳥能言》。畫作以唐宋之問《春日芙蓉園侍宴應制》詩中句為題,畫面靈動,構思巧妙,洋溢著濃濃的春意。畫作墨色豐富,以物寓意,以情舒懷,畫家將傳統筆墨與鮮明的時代精神融為一體,形成現代審美與精神高度統一,猶如在清淨自然的世界中,用詩意般的意境傳達出趣盡天然的美質,堪為佳作尚品。    翟鴻濤,1962年生於天津,現為天津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特聘教授、天津職業大學特聘教授,天津老年大學教授。
  • 畫如其人 自然天成——記畫家林德坤藝術人生
    畫如其人 自然天成——記畫家林德坤藝術人生畫,載物寄心,畫如其人,以物寫心,以物寄情,乃文人一種情懷。初觀山水畫家林德坤先生作品時,有一種意趣,疏朗的清澈,一種幽遠之意境和瀟灑的個性。林德坤先生亦是一位謙遜,健談,真誠的謙謙君子。
  • 妓女畫家和閨閣畫家的畫有區別嗎
    代表明清女性繪畫藝術創作與成就的包括名媛、姬侍和妓女畫家。名媛與姬侍屬於來自生活環境優越的民間女子,故統稱為「閨閣畫家」。閨閣畫家中又以來自於繪畫世家中的女子,如明「吳門畫派」仇英之女仇珠、文從簡之女文俶;清「海上畫派」任頤之女任霞等人的藝術造詣最高。妓女畫家是指那些有畫藝修養的風塵女子。歷史上以明代妓女畫家藝術成就最大,現存作品也最多。
  • 鑑賞| 「鮮花畫家」——17至18世紀的荷蘭靜物繪畫藝術
    鑑賞| 「鮮花畫家」——17至18世紀的荷蘭靜物繪畫藝術 羅浮宮博物館 2020-03-31 17:52 來源:澎湃新聞
  • 文人畫與畫家畫的區別
    之所以這種情況出現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是因為繪畫的傳統、時代的變遷和畫家的經歷告訴我們,文人畫和畫家畫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聯繫,而往往在指向繪畫的某種具體價值判斷的時候,兩者又容易被混為一談,從而加劇了矛盾的衝突。不同價值體系下的繪畫方式,決定了彼此間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
  • 2019年藝術鑑賞水平摸底考試
    絕密 ★啟用前2019年藝術鑑賞全國統一考試(A卷)選擇題,共計6題1. 當這幅畫出現在大家面前,你的第一感受是什麼? ▲ 弗朗切斯科·海耶茲 《朱麗葉為羅密歐獻上的最後一吻》畫中展現的情景出自《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三幕第五場。由於以此為題的雕刻版畫、袖珍畫、彩釉和貝雕層出不窮,這番場景成為19世紀繪畫作品的靈感源泉之一。同時期的評論家在這幅畫的諸多亮點之外還注意到了精緻細膩、頗為還原的背景,並充分地領會到了義大利浪漫主義思潮的價值。
  • 德國祭壇畫畫家:格呂內瓦爾德
    這裡要鑑賞的即是後一幅祭壇畫上的內外三幅之第一面一幅。我們先了解一下畫家的不可思議性:格呂內瓦爾德生在德國維爾茨堡,其生年在各種資料上眾說紛紜,因而只能大致劃定在1470~1475年間;而其卒年則較為一致,是1528年8月31日。
  • 源古MeiYu ▏藝術鑑賞之畢卡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魯伊斯·畢卡索於20世紀30年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長7.76米,高3.49米,現收藏於馬德裡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該畫是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殺害無辜的事件創作的一幅畫,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 人民畫家畫人民:評黃冑
    從《蘋果花開的時候》(1952)到《洪荒風雪》(1955),黃胄畫出了新時代的主題,新時代的格調,新時代的氣氛。黃胄的藝術創作得益於生活,而他的藝術表現得益於他的速寫。黃胄運用速寫的方式來實現他以情人畫的藝術理念,用速寫本快速地記錄著新疆人民的生活情境。黃胄說:「一個畫家離開了速寫本,不隨時記錄他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他的藝術生命也將近枯竭。」
  • 喜迎建國71周年——著名畫家姚智雄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評選、評獎、展出、出版、研討等一系列活動,激發更多的實踐和思考,進而找出引領性、傾向性的學術命題,以提升中國畫的理論研究和創作隊伍的品質和能力,推動中國畫的發展。我想藉此機會談談對部分作品的個人感受,與作者和讀者交流,以期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