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大洋」在民國時可以買500個包子,如今可以買多少?

2020-12-21 大咖說史

貨幣在我國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從最開始的貝殼等實物貨幣,到後來的鐵、金、銀等金屬貨幣,再到紙幣這種代用貨幣,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貨幣都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而貨幣也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低級不斷轉向高級。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早期,各種各樣的商品,包括大米、布匹、木材、牛羊等都曾充當過貨幣,到了後期,隨著人類文明以及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鑄造貨幣。

圖片:鑄造貨幣劇照

每個國家都印有自己特色的貨幣,也就是貨幣上的花紋、人物、成色以及文字,都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印記。貨幣的形狀在早期本是形態各異的,到了後期,各個國家不約而同選擇圓形作為貨幣的標準形態,因為圓形不容易磨損。

由於金屬開採比較困難,再加上貴金屬的數量有限,為了迎合商品流通與發展的需要,紙幣開始代替金屬貨幣登上歷史舞臺。

圖片:紙幣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劇照

其實,貨幣的價值是不斷發生變化的,而且良性的通貨膨脹率也是社會進步的基礎。現如今我們買一個普通的電視機大概要花費幾千元,這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相當於一個人好幾年的工資了。

很多人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看到裡面的主人公吃完飯後,隨意從袖子裡掏出一錠銀子放在桌上,隨後揚長而去,而小二則會收下銀子,用牙齒咬一咬,再用手擦一擦,開開心心地收拾起碗筷。

大家應該非常熟悉這一幕,不過歡樂之餘,也會有許多疑問,比如過去的一兩銀子究竟值多少錢?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銀子上沒標價格,怎麼知道夠不夠飯菜的價錢呢?

圖片:掏出一錠銀子劇照

我們先不解釋銀子的價值,今天的主人公是"銀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財不露白"這個成語,意思是錢財不能隨便給其他人看,一般來說,越是有錢的大佬越不會表現得自己很有錢,因為這些人怕別人覬覦他們的財產,而成語中的"白"指的就是"銀元",在過去那個年代,人們把銀元稱之為"大洋"。

想必大家都看過民國的影視劇,裡面的人不論是買東西還是做生意搞貿易,用的都是大洋,一個三口之家只需要用幾塊大洋就可以生活一個月,溫飽都不成問題,如果想買一輛好的汽車,也只要花費幾百塊大洋就可以了。

由此大家內心就會發出疑問,"大洋"真的很值錢嗎?那它到底值多少錢?當時的一塊大洋可以折合成現在多少人民幣?

圖片:滿桌的大洋劇照

先來說說大洋的發展史,在我國貨幣的發展以及流通領域,大洋發揮著巨大作用,它的前身是來自上海的銀餅。

在清朝的末期,市場上還用碎銀當做貨幣進行流通,但碎銀是重量之分的,用碎銀來支付很容易產生誤差,總不能吃一頓飯,還要用稱來稱一下碎銀多少重量再付款吧!

不過,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問題是用碎銀髮放工資時,假如每個工人的工資是一樣的,但碎銀多多少少會有點出入,因此會造成工資分配的不公平,長此以往還會引起不少矛盾。

在清末的上海,每天都有大批碼頭工人在港口搬運貨物,這在當時,也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體力工作,他們每個月收到的錢都是碎銀,肯定會有民工多一些,有民工少一些,然後就會起爭執。

圖片:碎銀劇照

面對這種情況老闆也是很無奈,為了解決民工的爭吵問題,上海的富商決定自己製造銀餅。

於是大洋就產生了,據說當時的一塊大洋相當於五百兩銀子,光緒年間,朝廷也在廣泛使用大洋,大洋上還刻著龍,因此也被稱為"龍洋"。

大洋發展最繁榮的時期當屬民國,當時有兩個比較出名的大洋幣種,分別刻著孫中山以及袁世凱的大洋,叫做"孫小頭"與"袁大頭"。

在1935年以前,大洋也是作為銀子的輔助形式而存在,到了後期,政府才慢慢推崇用大洋代替銀兩,而白銀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大洋的鑄造權也從地方的富商手中轉移到了官方。

圖片:大洋幣種之一的"袁大頭"資料截圖

大洋雖然精確,但它還是不太方便使用,比如要買一個大型的家具,得帶百來塊大洋,這就給使用大洋的人帶來很多麻煩,百來個大洋實在是太重了!不過一般進行大交易前,人們通常會到錢莊先換錢再購物。

此時,其他國家開始實行紙幣流通,為了國內經濟增長,政府還實行輕微的通貨膨脹,造成貨幣貶值。而美國為了多屯一點白銀,開始向中國收購白銀。

後來大家又發現,收購銀元的價格比白銀便宜,於是美國人就開始收購銀元,而國內開始缺少銀元,因為大部分銀元外流了。

圖片:百來個大洋資料截圖

此時,政府為了避免經濟因大洋的流失大量奔潰,當時的財政部部長宣布實施紙幣政策,大洋從此再也不屬於可以流通的貨幣,而是成為擺放在每個富商家中的收藏品。

在全民都在使用大洋的時代,一個大洋可以換算成如今多少人民幣?非常精確的換算公式並未出現,民國每個地區的物價水平也會有不同,然而作為貨幣仍然會有一個平衡點。

一塊大洋絕非目前人民幣一元錢的價值,當時一塊大洋大概可以等值於1000文錢,按照一個包子兩文錢的物價來看,一塊大洋差不多可以買五百個包子,如果一個人每天只買包子吃,他可以用一塊大洋生活幾十天,因此在當時,一塊大洋是非常值錢的。

在當今這個時代,一塊一元錢的硬幣根本買不了一個肉包子,大概需要兩個才能買一個包子,在十幾年前,只需要一元錢就可以買到一個包子了,看來不是包子本身的價值在變,而貨幣的價值在下降,物價水平也越來越高了。

圖片:一籠肉包子劇照

如今,許多收藏家喜歡收集錢幣,如果收集銀元,"袁大頭"一定是最好的收藏品,它也被稱為"銀元之寶",在近代所有貨幣中流傳最廣且有巨大影響的就是"袁大頭"

從袁大頭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近代貨幣文化的特點,甚至窺探出中國近代金融發展的興盛,"袁大頭"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及藝術價值,只要放在手中極有可能會升值。

雖然當時政府製造了很多袁大頭,目前民間還保留的袁大頭卻非常少,因此它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在民國正紅的時代,人人都在用大洋來買生活用品,買車買房,但是誰能預料到,這些大洋在當今社會,居然成為許多藏家的藏品,同時也蘊含著許多歷史文化價值。

圖片:收集錢幣資料截圖

如果按照購買力來說,一塊大洋現在與五百個包子等價,大概值個八、九百吧,不過作為藏品的大洋就遠遠超過這個價值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到底有多值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家裡有的看看
    在民國時期一個"袁大頭"能買多少東西,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由於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不斷,因此物價並不太穩定,根據民國時期各地各時間的對比都會有所出入
  • 之前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所謂"財不露白"中的"白"說的就是銀元,而銀元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洋"。在民國的電視劇裡,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他們的計錢單位基本上都是大洋,甚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靠幾塊大洋便可以餬口度日,而購買一輛汽車也只需要幾百大洋……對於錢,大家多少是有些敏感的,這所謂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錢呢?
  • 民國初期,三千多大洋可買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塊大洋值多少人民幣
    1919年,魯迅拿出自己多年工作的積蓄,又向銀行額外貸了500塊大洋,用3500塊大洋在北京西城八道灣買了個三進三出、有二十多間房子的四合院,從此結束了北漂生活。袁世凱為了彰顯自己的統治地位,模仿外國貨幣的設計,把自己的側面頭像鑄在銀元上,所以,"大洋"還有個別稱叫做"袁大頭"。袁世凱鑄造的大洋都是在國內造幣廠鑄造的,成色足,質量上乘,規格統一,辨識清晰。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歡迎,發行沒多久就逐漸取代了大清的龍洋,成為主流貨幣。
  •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習慣稱銀元為大洋。到清末,清政府跟外國的貿易,交流越來越頻繁,清政府自己開始製造銀元,民國時銀元作為貨幣流通達到鼎盛,最為人們熟悉就是袁大頭,也就是民國時期發行的刻印袁世凱頭像的一圓銀元,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1912至1927年間又發行了刻印孫中山半身像的一圓紀念幣,又稱孫小頭。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民國時期,銀元一直是市場上流通的硬通貨,雖然1936年國民党進行了法幣改革,但由於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國民黨大量印刷法幣,引起法幣嚴重貶值,從而引發惡性的通貨膨脹,所以直至新中國成立時,銀元一直是市場的主要流通貨幣。
  • 穿越回民國,3塊大洋我能買頭牛嗎?農戶:再添一點就行了!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人民幣?讓我們根據物價尋找答案! 初期到後期——民國的物價相差極大 清末民初時,一頭水牛隻需要五塊銀元,而一塊銀元可以買一擔大米,但是到了民國後期一銀元是一擔谷
  • 民國一塊大洋能買多少東西?長徵路上,有戰士差點吃撐死
    大洋,是清末、民國時期對銀元的民間稱呼。 那麼,當時的大洋有多值錢?大城市和農村不一樣。 比如在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請人吃一頓西餐,逛公園可以買20張門票,看電影可以買10張入場券。 農村裡大洋更值錢,民國初期的五塊大洋可以買一頭大水牛,一塊大洋可以買一擔米。
  • 民國時期的「一萬大洋」,到底有多少購買力?可換算多少人民幣?
    貨幣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交換中介,可以說貨幣的發展史是貫穿的整個人類的發展史的。在封建社會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使用的大多是銅幣或者金銀這樣的貴重金屬來作為標準貨幣,不過隨著清政府的覆滅,這樣的情況也得到了改變。
  • 【中秋】民國時期買月餅可以分期付款
    譬如一盒月餅1000元,買家用信用卡支付200元,就能拿到哈根達斯的月餅券,憑月餅券就能到實體店領月餅,然後在後來的4個月裡,每月還款200元即可。 「月餅會」跟會議和議會都沒有任何關係,它其實就是分期預付款——買月餅的人定期把月餅錢存進餑餑鋪,一直存到中秋,最後可以按比市價要低的價錢把月餅拿走。舉例言之,您從今年正月開始,每月都交給某個餑餑鋪100塊錢,到了八月十五快到的時候,總共交了800塊錢,那麼好,您現在可以去那家餑餑鋪拿走1000塊錢的月餅,過一個不錯的中秋節。
  •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放現在能兌換多少錢?跟你想像中是一樣嗎?
    而我們在不少近代題材的電視劇中,經常能夠聽到「大洋」這個詞語,結合劇情來看,一塊大洋的價值還不算少,滿打滿算下來也差不多是一個家庭大半個月的收入了,那麼問題來了,一塊「大洋」放在現在能夠兌換多少錢呢?
  • 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
    導語: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大家都知道,社會的運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已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金錢對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生存介質。
  • 一塊「大洋」折合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錢?難怪民國的人將其當寶
    「大洋」是民國時期出現的一種新式貨幣,在清王朝滅亡後,原本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錢莊、銀票等舊的貨幣系統已經崩潰,轉而代之的是更為西方式的銀幣系統和銀行系統。
  • 民國初期,一塊銀元抵現在人民幣多少錢?
    他出生於1908年,也就是說在他的童年時期正好是民國的初期,書裡面他很細緻的地描述了一個銅元大概可以買的東西,我們就根據他寫的內容來換算一下民國初期的一個銀元大概可以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當時一個銅元,用處極大,可以買糖十粒八粒,可以買大餅油條各一件,或是買生梨一二枚、馬蹄二串。記得小時候,到城隍廟去遊玩,一個銅元可以買一塊百草梨膏糖,孩子們一面吃,一面聽賣糖的人唱著各種各樣的歌詞。小南門通俗電影院是我常去的,座券大人收銅元十二枚,小童收六枚,影片全是默片,並沒有銀幕,只是設一張白幔布而已。
  •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放在現在,值多少錢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一九一二年,隨著滿清政權的衰落,民國逐漸走上歷史舞臺。到了民國,當時使用的貨幣是銀元,也就是所謂的「洋錢」,那麼,當時的「洋錢」,如果放在現在,值多少錢呢?一九一四年,民國政府頒布國幣法令,正式實行「銀本制」。「圓」的單位,在《幣制條例》中有正式的定義,當時,銀幣一圓,重七錢二分,是無限法償的本幣。
  • 民國時期一塊「袁大頭」值多少錢?不是非常值錢,但能買50斤豬肉
    說到這裡,很多人都好奇,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到底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其實從銀元在中國發展開始,不同時期的銀元價值有所不同,比如清朝鹹豐年間鑄造的一個銀元大概值5錢白銀。後來,墨西哥商人帶進了墨西哥的銀元,簡稱為墨銀,它由機器鑄造而成,分量比較精準,所以每個銀元大概是7錢3分,而且由於銀元上印有老鷹圖案,又被稱為「鷹洋」。
  • 民國時期的大洋真的很值錢嗎?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大洋是指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鑄造的帶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俗稱袁大頭。這種袁大頭的鑄造始於1914年,這一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國幣條例》和《國幣條例施行細則》,明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
  • 若在清朝或民國,你能在北京買套房嗎?
    我們就拿民國時期的北京為例:在民國時期,在最好區位的磚瓦房也比今天要便宜好多,那時候,一平方米大概只要一千多,而現在,一千多可能連湊個零頭的資格都沒有。 魯迅在北京曾經買過兩次房:第一次是在1919年,他跟他的弟弟周作人一起買了西直門附近的一座四合院,不加上契稅、裝修費,總共花了大概三四千塊大洋。
  • 民國1塊「大洋」,在2020年能值多少錢?1萬銀元購買力嚇死人?
    除了春秋戰國、唐宋元明清之外,很多人對於民國時期的感情更為特殊。作為一個特殊的時代,民國時期也誕生了無數位名人。雖然我們將從清朝到新中國建立的這段期間,統稱為「民國」,但其實民國大體是分為三個階段的,從1912年開始,1月到3月是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期。而1912年3月至1928年,則是北洋政府時期,也就是以袁世凱為首的軍閥統治時期。
  • 魯迅花3765塊大洋,曾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如今值多少?
    除了這些引人注目的身份外,他還是當時社會真正的「土豪」,在民國七年,他花3765塊大洋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數目不小,那麼這座四合院如今價值多少了?民國七年,也就是1919年,38歲的魯迅先生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房間足有32間,面積更是超過500平,總花費3765塊大洋,有人稱是妥妥的人間富豪。
  • 民國時期一根金條,在現代等於多少人民幣?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近些年來,民國題材的電視劇紛紛上映,喜歡看電視劇的朋友們,都知道,他們會使用金條。不過很多人疑惑,民國時期一根金條,換到現在等於多少人民幣?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民國時期的金條,都是以「兩」劃分的,一兩就是現在的31.25克,還都是出自中央造幣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