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正是爬山的黃金時節,不但能登高望遠,怡神養性,更能強身健體;但也需掌握爬山的科學方法,以免損害身體健康。
秋季爬山,五個方面需注意
(1)熱身運動
爬山前應做些簡單的熱身活動,然後按照一定的呼吸頻率,逐漸加大強度,避免呼吸頻率在運動中發生突然變化;爬山的高度和時間應根據自己的體力和平時活動情況而定。
(2)補充水分
爬山前哪怕是不渴也要喝一杯水,既可稀釋血液,又可減輕運動時的缺水狀況;爬山時也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最好是飲用含有一定糖分及電解質的飲料,可以減輕疲勞感,儘快恢復體力。
(3)科學休息
爬山途中,休息應該長短結合,短多長少:短時間休息控制在10分鐘以內,以站著休息為主;長時間休息可在20分鐘以內,但別馬上坐下,建議先站一會兒再坐下休息;
在休息的同時,可以自己或同伴間相互按摩一下腿、肩、頸等部位的肌肉。
(4)選對爬山時間
早晨室內外溫差很大,猛地受到冷空氣的刺激,容易發生血管痙攣,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老年人爬山最好等太陽出來後再上山,並且要注意保暖,建議穿輕便防滑的登山鞋。
(5)爬山不是人人適宜
爬山雖然,但並非人人適宜,有些特殊人群並不適宜爬山。
體質虛弱者爬山是一項體力消耗很大的運動,對於體質虛弱者來說,會加重其身體負荷,則需要更長時間來恢復體力;建議體質虛弱人群,不要過於頻繁爬山,每周或隔周爬一次山即可。
骨質疏鬆人群因為患有骨質疏鬆症的人,由於缺鈣導致神經、肌肉、韌帶、關節的協調能力下降,下山很容易扭傷腳踝或抽筋。
關節疾病患者關節不好的老年人爬山時,膝關節額外的負荷更會加重引起軟骨磨損,甚至損傷骨質,造成關節腫脹、疼痛等不適症狀。
心臟病患者因為爬山體力消耗較大,血液循環加快,會加重心臟負荷,容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
此外,患有癲癇、眩暈症、高血壓、肺氣腫的病人,也不宜爬山。
很多人爬完山,都有小腿酸脹痛的感受,這是因為平時缺乏鍛鍊,突然長時間運動,就會造成肌肉疲乏發酸發脹,這個時候,有3個小妙招,可以快速緩解肌肉酸痛。
(1)按摩
可以對肌肉酸痛的部位進行按摩:用雙手輕拍左右小腿肌肉,輕按大腿肌肉,使肌肉酸痛部位放鬆,促進血液循環,加快乳酸的分解速度,減緩肌肉酸痛的程度。
(2)熱敷
拿熱毛巾在肌肉酸痛的部位進行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緩解肌肉酸痛帶來的疼痛。
(3)熱水泡腳
爬山回來後,當天晚上可以先泡個熱水腳再儘早睡覺,這樣可促進睡眠的同時,還能減輕第二天的小腿疼痛,泡熱水腳可以說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