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煎由熟地、牛膝、石膏、知母、麥冬組成,治療胃熱陰虛之牙痛、頭痛等症。若是溫熱病的氣血兩傷而有虛火上擾的,可去牛膝、熟地,加生地。【歌訣詳解】玉女煎是治療少陰不足、陽明有餘之證。少陰不足是腎水不足,陽明有餘是胃火亢盛。所以其主治證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胃火所致的頭痛、牙痛、牙宣出血,這些類似於清胃散證,但是由於還存在少陰不足之證,所以一般情況下,玉女煎證的牙痛、牙宣出血沒有清胃散證的嚴重,而且伴有陰傷的表現。另一方面,少陰腎水不足,主要反映在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有牙齒鬆動,同時口渴、口乾症狀比較重。這兩方面又可互相影響,胃火可以傷陰,陰傷則陰不制陽,又加重胃火上炎。胃熱陰虛還可導致消谷善飢。所以本證是虛實夾雜的,但是以胃熱實證為主。針對上述病機,本方治宜降胃火、滋腎陰。方中用石膏清熱瀉火,清陽明有餘之熱。用熟地滋腎水,補腎填精。知母增強石膏清陽明經熱的作用,相當於白虎湯中的主體結構。麥冬增加熟地的養陰作用。牛膝既可引胃經之熱下行,又能補肝腎、壯腰膝。綜觀全方補瀉兼施,但以清熱瀉火治其標為主,結合滋養腎陰來治其本,是清熱與滋陰並進,針對了陽明有餘、少陰不足之證。【應用點睛】本方可用於口腔炎、牙齦炎、舌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屬於胃熱陰虛者。近年來發現本方對糖尿病具有很好的療效。糖尿病又稱消渴,臨床表現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要表現。多食符合胃熱消谷的特徵;而多飲、多尿則反映出陰虧腎虛的本質。本方既可清胃熱,又可補腎陰,對糖尿病的治療符合中醫的理論,是本方臨床應用的又一重要方向。【組成】石膏三至五錢(9。15g) 熟地三至五錢或一兩(9- 30g) 麥冬二錢(6g) 知母 牛膝各一錢半(各5g)【用法】上藥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現代用法:水煎服)。【主治】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乾渴,舌紅苔黃而幹。亦治消渴,消谷善飢等。【方解】本方主治少陰不足,陽明有餘之證。陽明之脈上行頭面,入上齒中,陽明氣火有餘,胃熱循經上攻,則見頭痛牙痛;熱傷胃經血絡,則牙齦出血;熱耗少陰陰精,故見煩熱乾渴,舌紅苔黃且幹。此為火盛水虧相因為病,而以火盛為主。治宜清胃熱為主,兼滋腎陰。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陽明有餘之火而不損陰,故為君藥。熟地黃甘而微溫,以滋腎水之不足,用為臣藥。君臣相伍,清火壯水,虛實兼顧。知母苦寒質潤、滋清兼備,一助石膏清胃熱而止煩渴,一助熟地滋養腎陰;麥門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腎,而潤胃燥,且可清心除煩,二者共為佐藥。牛膝導熱引血下行,且補肝腎,為佐使藥,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清熱與滋陰共進,虛實兼治,以治實為主,使胃熱得清,腎水得補,則諸症可愈。本方與清胃散同治胃熱牙痛。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黃連為君,屬苦寒之劑,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涼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涼血,主治胃火熾盛的牙痛、牙宣等症:本方以清胃熱為主,而兼滋腎陰,故用石膏為君,配伍熟地、知母、麥冬等滋陰之品,屬清潤之劑,功能清胃火、滋腎陰,主治胃火旺而腎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諸症。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胃熱陰虛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火熾盛,腎水不足之牙痛、牙衄、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減治療。臨床應用以牙痛齒松,煩熱乾渴,舌紅苔黃而幹為辨證要點。2.加減變化 火盛者,可加山梔子、地骨皮以清熱瀉火;血分熱盛,齒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參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功。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牙齦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屬胃熱陰虛者。1.原書主治 《景嶽全書》卷51:「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乾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如神。」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夫人之真陰充足,水火均平,決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腎真陰不足,不能濡潤於胃,胃汁乾枯,一受火邪,則燎原之勢而為似白虎之證矣。方中熟地、牛膝以滋腎水;麥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陰,下滋腎水,能制陽明獨勝之火;石膏甘寒質重,獨入陽明,清胃中有餘之熱。雖然理雖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熾盛者,尤宜酌用之。即虛火一證,亦改用生地為是。」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查閱更多更內容。
回復"1" 查詢「十四經全部穴位」
回復"2" 查詢「常見病中醫診療方案」
回復"3" 查詢「常用中藥藥性」
回復"4" 查詢「常用中藥方劑」
回復"5" 查詢「 中醫治療常見病」
更多內容每天正在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