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歌訣詳解——玉女煎

2021-02-12 悟道了玄醫道傳承

玉女煎由熟地、牛膝、石膏、知母、麥冬組成,治療胃熱陰虛之牙痛、頭痛等症。若是溫熱病的氣血兩傷而有虛火上擾的,可去牛膝、熟地,加生地。【歌訣詳解】玉女煎是治療少陰不足、陽明有餘之證。少陰不足是腎水不足,陽明有餘是胃火亢盛。所以其主治證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胃火所致的頭痛、牙痛、牙宣出血,這些類似於清胃散證,但是由於還存在少陰不足之證,所以一般情況下,玉女煎證的牙痛、牙宣出血沒有清胃散證的嚴重,而且伴有陰傷的表現。另一方面,少陰腎水不足,主要反映在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有牙齒鬆動,同時口渴、口乾症狀比較重。這兩方面又可互相影響,胃火可以傷陰,陰傷則陰不制陽,又加重胃火上炎。胃熱陰虛還可導致消谷善飢。所以本證是虛實夾雜的,但是以胃熱實證為主。針對上述病機,本方治宜降胃火、滋腎陰。方中用石膏清熱瀉火,清陽明有餘之熱。用熟地滋腎水,補腎填精。知母增強石膏清陽明經熱的作用,相當於白虎湯中的主體結構。麥冬增加熟地的養陰作用。牛膝既可引胃經之熱下行,又能補肝腎、壯腰膝。綜觀全方補瀉兼施,但以清熱瀉火治其標為主,結合滋養腎陰來治其本,是清熱與滋陰並進,針對了陽明有餘、少陰不足之證。【應用點睛】本方可用於口腔炎、牙齦炎、舌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屬於胃熱陰虛者。近年來發現本方對糖尿病具有很好的療效。糖尿病又稱消渴,臨床表現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要表現。多食符合胃熱消谷的特徵;而多飲、多尿則反映出陰虧腎虛的本質。本方既可清胃熱,又可補腎陰,對糖尿病的治療符合中醫的理論,是本方臨床應用的又一重要方向。【組成】石膏三至五錢(9。15g)  熟地三至五錢或一兩(9- 30g)  麥冬二錢(6g)  知母  牛膝各一錢半(各5g)【用法】上藥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現代用法:水煎服)。【主治】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乾渴,舌紅苔黃而幹。亦治消渴,消谷善飢等。【方解】本方主治少陰不足,陽明有餘之證。陽明之脈上行頭面,入上齒中,陽明氣火有餘,胃熱循經上攻,則見頭痛牙痛;熱傷胃經血絡,則牙齦出血;熱耗少陰陰精,故見煩熱乾渴,舌紅苔黃且幹。此為火盛水虧相因為病,而以火盛為主。治宜清胃熱為主,兼滋腎陰。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陽明有餘之火而不損陰,故為君藥。熟地黃甘而微溫,以滋腎水之不足,用為臣藥。君臣相伍,清火壯水,虛實兼顧。知母苦寒質潤、滋清兼備,一助石膏清胃熱而止煩渴,一助熟地滋養腎陰;麥門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腎,而潤胃燥,且可清心除煩,二者共為佐藥。牛膝導熱引血下行,且補肝腎,為佐使藥,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清熱與滋陰共進,虛實兼治,以治實為主,使胃熱得清,腎水得補,則諸症可愈。本方與清胃散同治胃熱牙痛。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黃連為君,屬苦寒之劑,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涼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涼血,主治胃火熾盛的牙痛、牙宣等症:本方以清胃熱為主,而兼滋腎陰,故用石膏為君,配伍熟地、知母、麥冬等滋陰之品,屬清潤之劑,功能清胃火、滋腎陰,主治胃火旺而腎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諸症。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胃熱陰虛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火熾盛,腎水不足之牙痛、牙衄、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減治療。臨床應用以牙痛齒松,煩熱乾渴,舌紅苔黃而幹為辨證要點。2.加減變化  火盛者,可加山梔子、地骨皮以清熱瀉火;血分熱盛,齒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參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功。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牙齦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屬胃熱陰虛者。1.原書主治  《景嶽全書》卷51:「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乾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如神。」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夫人之真陰充足,水火均平,決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腎真陰不足,不能濡潤於胃,胃汁乾枯,一受火邪,則燎原之勢而為似白虎之證矣。方中熟地、牛膝以滋腎水;麥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陰,下滋腎水,能制陽明獨勝之火;石膏甘寒質重,獨入陽明,清胃中有餘之熱。雖然理雖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熾盛者,尤宜酌用之。即虛火一證,亦改用生地為是。」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查閱更多更內容。

回復"1" 查詢「十四經全部穴位」

回復"2" 查詢「常見病中醫診療方案」

回復"3" 查詢「常用中藥藥性」

回復"4" 查詢「常用中藥方劑」

回復"5" 查詢「 中醫治療常見病」

更多內容每天正在更新中……

相關焦點

  • 【中藥方劑】玉女煎
    【方劑名】玉女煎,出自《景嶽全書》  【組成】石膏三至五錢(15~30g) 熟地黃三至五錢或一兩
  • 方劑歌訣詳解——桑菊飲
    【歌訣總括】 桑菊飲由桑葉、菊花、桔梗、杏仁、連翹、蘆根、甘草、薄荷組成,均為輕清疏散之品,主治外感風溫引起的咳嗽等症。如伴見陽明熱盛,可加入知母、石膏以清熱生津。 【歌訣詳解】 本方所治療的病證為外感風溫初起輕證,總體症狀較輕,僅以咳嗽為主要見症,兼有微微發熱、口渴。
  • 方劑歌訣詳解——敗毒散
    【歌訣總括】敗毒散,又稱人參敗毒散,由茯苓、甘草、枳殼、桔梗、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薄荷、生薑、人參組成,因組成中含有人參,又被稱為人參敗毒散,對流行性感冒有非常好的療效。本方組成減去人參,也名敗毒散;方中還可加入消風散增強解表作用。【歌訣詳解】敗毒散以治療時行感冒著稱,主治氣虛之人外感風寒溼邪。
  • 玉女煎 治頭痛 牙痛 消渴 口腔病等5種病 效果好
    玉女煎,是明代傑出醫學家,溫補學派的創始者張景嶽,《景嶽全書》中的方劑。因其善用熟地黃,人稱"張熟地"。
  • 方劑歌訣詳解——青蒿鱉甲湯
    【歌訣總括】青蒿鱉甲湯由青蒿、鱉甲、生地、知母、丹皮組成,治療溫病後期邪伏在陰分而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的證候,本方可使陰分邪熱從裡達表而解。【歌訣詳解】青蒿鱉甲湯治療溫病後期邪伏陰分證。由於人體的陽氣晝出於表而夜伏於裡。溫熱病邪伏於陰分,與在夜間回到陰分之陽氣相搏相爭,故見夜間發熱;及至早晨陽氣出於表,到達陽分,脫離陰分之邪故發熱消失。此處熱退而非發汗所致,故無汗。
  • ​方劑歌訣詳解——甘麥大棗湯
    【歌訣總括】甘麥大棗湯能養心安神、柔肝緩急,主治心陰受損、肝氣失和之髒躁證,症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等。全方藥物由甘草、小麥、大棗組成。【歌訣詳解】本病多因憂思過度、心陰受損、肝氣失和所致。
  • 玉女煎的功效與作用
    [文先惠.加減玉女煎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72例總結.湖南中醫雜誌.2001,17(6):12]。4.糖尿病周圍性神經炎李氏用玉女煎加減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50例,其治療組基本方如下:生石膏(先煎)、生地、威靈仙、鹿銜草各20g,知母、天麥冬、豨薟草各10g,川連3g,川牛膝、元胡各12g,丹參30g。
  • 「玉女煎」治牙疼
    「玉女煎」治牙疼文/龐長明
  • 中內歌訣:消渴 汗證
    今日文章復盤:中內歌訣:鬱證,內傷發熱中內歌訣:遺精B 耳鳴耳聾B (02/03)中內歌訣:淋證、癃閉中內歌訣:脅痛,瘧疾消渴辯證歌訣肺消玉胃七生陰,六味金匱陰陽虛。註:  1.肺消:肺熱津傷-消渴方2.玉胃:胃熱熾盛-玉女煎3.七生陰:氣陰虧虛-七味白朮散 生脈散4.六味-陰:腎陰虧虛-六味地黃丸5.金匱 -陽虛:陰陽兩虛-金匱腎氣丸定義主要是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病機【病機】陰虛燥熱。
  • 針灸歌訣之《靈光賦》
    一談到中醫,大部分人第一反應是把脈,第二反應就是方劑。
  • 臨床常用方劑歌訣20190618
    45.歸脾湯用術芪參,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崩漏總能醫。46.益氣聰明湯蔓荊,升葛參芪黃柏並,再加芍藥炙甘草,耳聾目障服之清。47.葛花解醒香砂仁,二苓參術蔻青陳。神曲乾薑兼澤瀉,溫中利溼酒傷珍。48.昇陽益胃參術芪,黃連半夏草陳皮,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姜棗隨。
  • 臨床常用方劑歌訣20190805
    45.歸脾湯用術芪參,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崩漏總能醫。46.益氣聰明湯蔓荊,升葛參芪黃柏並,再加芍藥炙甘草,耳聾目障服之清。47.葛花解醒香砂仁,二苓參術蔻青陳。神曲乾薑兼澤瀉,溫中利溼酒傷珍。48.昇陽益胃參術芪,黃連半夏草陳皮,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姜棗隨。
  • 溫病條辨——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參
    [文先惠.加減玉女煎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72例總結.湖南中醫雜誌.2001,17(6):12]。4.糖尿病周圍性神經炎李氏用玉女煎加減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50例,其治療組基本方如下:生石膏(先煎)、生地、威靈仙、鹿銜草各20g,知母、天麥冬、豨薟草各10g,川連3g,川牛膝、元胡各12g,丹參30g。便幹者,加生大黃(後下)6g;水腫者,加茯苓30g;身瘙癢者,加地膚子15g。
  • 方劑歌訣詳解——清氣化痰丸
    清氣化痰丸主治痰熱咳嗽,痰熱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溼痰鬱而化熱;另一種是外邪入裡化熱,熱邪煎灼津液為痰。痰熱壅肺,肺失宣降,則出現咳喘。痰熱特點是咳痰黃稠。痰阻滯氣機則胸口滿悶,嘔吐噁心,痰溼阻滯,造成肺胃之氣上逆,嚴重的可以喘。痰熱擾亂心神則煩躁,心神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是典型的痰熱證的舌脈表現。本證候痰的鬱滯部位主要是在肺,造成肺失清肅,連帶引起了胃氣不和。
  • 《湯頭歌訣》第一方,竟是如此奇妙!
    讀過《湯頭歌訣》的都知道,四君子湯這個方子是《湯頭歌訣》裡的第一個方子,這個方子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一個方子,全方僅僅四味藥,由人參一至二錢,白朮二至三錢,茯苓三錢,炙甘草一錢組成。四君子湯,在《湯頭歌訣》中有一句口訣,幫助記憶,即「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讀起來朗朗上口,整個方劑的大意也在這句口訣中深藏起來,只要細細玩味,其中真意就自然而言的流露出來了。
  • 臨床常用方劑歌訣20190827
    45.歸脾湯用術芪參,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崩漏總能醫。46.益氣聰明湯蔓荊,升葛參芪黃柏並,再加芍藥炙甘草,耳聾目障服之清。47.葛花解醒香砂仁,二苓參術蔻青陳。神曲乾薑兼澤瀉,溫中利溼酒傷珍。48.昇陽益胃參術芪,黃連半夏草陳皮,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姜棗隨。
  • 跟我記方劑16-清熱解毒: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飲、涼膈散
    1)巧記法:黃曉琴只瞧幹荷葉(大黃、芒硝、黃芩、梔子、連翹、甘草、薄荷、竹葉)2)湯頭歌訣: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竹葉蜜煎療膈上,中焦燥實服之消;3)方解記憶法: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個方子是否可以想起,我們前面講的一首經方,即調胃承氣湯
  • 方劑歌訣詳解——​蘇合香丸
    >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公眾號回復"1" 查詢「十四經全部穴位」公眾號內回復"2" 查詢「常見病中醫診療方案」公眾號內回復"3" 查詢「常用中藥藥性」公眾號內回復"4" 查詢「常用中藥方劑
  • 【今日方劑】香薷散
    歌訣香薷散中扁豆樸,祛暑解表化溼阻;易豆為花加銀翹,新加香薷化溼阻。組成香薷(500g),白扁豆(微炒)(250g),厚樸(去粗皮姜制)(250g)。用法用量1、古代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不拘時候。2、現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功用主治1、功用祛暑解表,化溼和中。2、主治陰暑。
  • 【中藥方劑】大補元煎
    【方劑名】大補元煎,明·《景嶽全書》。本方制丸,名「大補元煎丸」。  1.眩暈:以大補元煎加味治療頸椎病眩暈47例。臨床療效評價以眩暈症狀消失,經顱都卜勒檢查提示椎基底動脈供血較前改善為顯效。結果:顯效35例,有效1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9%。(《湖南中醫雜誌》2000年第4期)  2.惡性腫瘤化療後毒副反應 :惡性腫瘤常規化療基礎上配合大補元煎加減為治療組44例,與單純化療治療16例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