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美文學的源頭之一,古羅馬文學可謂品種齊全,既有神話、史詩、悲喜劇,又有寓言、抒情詩、散文、小說,有的文學樣式雖然不夠成熟,卻成為後來興起的歐洲文學的絕佳範本。尤其古羅馬文學中,源於戲劇與詩歌的浪漫主義與源於散文歷史傳記的寫實主義兩大派別,為後來歐洲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古羅馬戲劇詩歌,散文傳記等諸多佳作呈現的故事內容,及其作者成長經歷,現實背景,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戲劇詩歌一方的標杆人物,出身與現實狀況大都是貧苦坎坷的下層平民,而散文與歷史傳記一方的領軍人物們,出身非富即貴,且自身聲名卓著。
窮困潦倒的底層賤民創作了大眾喜聞樂見的古羅馬戲劇,聲名顯赫的王族權貴們卻把筆觸落在了歷史、戰爭與辯論上,浪漫主義充分發展了人類對於事件的幻想與渴望,而寫實主義則希望一切回到現實中來。二者相互矛盾又統一存在,在這兩種文學形式的背後,是貧民與權貴兩個階層的對立與共存。
1、浪漫主義戲劇與詩歌:底層人的夢想與渴望之筆
古羅馬戲劇包括喜劇和悲劇兩大類,由於當權的奴隸主貴族不允許隨意諷刺他們或批評時政,因而政治喜劇未能獲得發展,在這一時期佔統治地位的喜劇是希臘式喜劇。
當時深受大眾喜愛,並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久遠影響的有兩位代表人物,喜劇家普勞圖斯,泰倫提烏斯,詩歌方面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創作了具有神話詞典美譽的神話詩集《變形記》的愛情浪子奧維德了。
這幾個代表人物,全部來自於底層社會,泰倫提烏斯甚至是一個奴隸。這個現象,很值得思考,他們的筆觸,也都是落在了平民階層。
普勞圖斯是生於義大利北部一個下層平民家庭的孩子,長大後在劇院幹過專業木工兼職演員,也做過小生意,但很快賠光本錢,只好去建築工地、私人磨坊裡打工餬口,這些窮困潦倒的經歷與感觸,一點一滴都在日後他的喜劇劇本中再現出來,從而使他的喜劇深受羅馬底層大眾的喜愛。
生活的窘迫並沒沒阻擋住普勞圖斯旺盛的創作欲望,他一生寫了130多部劇本,連後世大文豪莎士比亞,莫裡哀都來翻他的書找素材,其代表作《一壇黃金》和《孿生兄弟》分別成為莎士比亞《錯誤的喜劇》和莫裡哀《慳吝人》的原始題材。
《孿生兄弟》這部滑稽喜劇,通過幼年失散的一對兄弟被人錯認的情節,反映了羅馬上層社會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作者通過一個為闊人幫腔幫閒的食客形象,說明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奴隸,奴隸可以打斷鎖鏈,而食客卻被飲食的鏈條永遠牢牢鎖住。
普勞圖斯一貫從平民視角出發,對當時羅馬上層社會的腐化和道德敗壞,給予無情的批判與諷刺,那些高利貸者、娼主、慳吝鬼、好色之徒、紈袴子弟以及大言不慚的軍人,都是他批判和嘲諷的對象,奴隸則受到他一定的重視和同情,普勞圖斯是具有民主傾向的,但他這種思想往往是通過暗示或隱喻來表現的,有時包含在滑稽笑鬧中因而深受平民的喜愛,對近代西方戲劇產生了廣泛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切藝術形式都是人們無法實現的夢想與渴望,普勞圖斯的浪漫主義喜劇故事的背後,所呈現的種種社會矛盾問題,正源於他自身背景與現實遭遇,他來自於底層,書寫著底層的夢想與渴望,充分表達了底層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醜惡現實的諷刺與批判。
另一位喜劇家泰倫提烏斯出身比普勞圖斯更慘,很小時就成了沒有任何人身自由的羅馬奴隸,幸而遇到一個賞識他的奴隸主,幫他解除了奴籍,他獲釋後仍沿用主人的姓氏以表達感激之情。
泰倫提烏斯的喜劇比較嚴肅,不如普勞圖斯的喜劇受下層民眾歡迎,他最著名的當屬《閹奴》一劇,用喜劇方式生動呈現了被迫受閹的奴隸生活,當初上映時一天兩場,場場爆滿,獲得了其他劇作家從未得到過的最高獎賞。
古羅馬的奴隸主,把奴隸一向視為私人物品,可以隨便折磨凌辱,甚至殺死也不犯法,而閹奴的人生更是噩夢一般的存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完全喪失了為人的尊嚴。
出生為奴的泰倫烏斯,咽下了多少血淚,才能把這種痛徹心扉的人間慘劇化成一幕幕搞笑喜劇呈現在大眾面前,這喜劇當年之所以連場爆紅,不知擊中了多少奴隸心中隱痛,奴隸的人生裡只有血淚,從來沒有笑聲,這浪漫主義喜劇裡的笑聲,是對古羅馬上層社會的憤怒控訴,也是奴隸們自我救贖的良藥。
愛情浪子奧維德跟上面兩位作家截然不同,奧維德的父親是一位富裕的山民,希望他當律師,走入上流社會,但他卻一直堅持寫詩,還是專門以女人為主角的愛情詩,整天跟女人們廝混在一起沒個正經,傷透了他老父親的上進心。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浪蕩不孝子,卻創造出了十五卷共250篇,被譽為神話詞典的神話詩集《變形記》,奇葩人寫書也另類,奧維德開創了用詩講神話的獨特體裁,內容從開天闢地到當代羅馬,集希臘、羅馬神話之大成,為後世文學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創作靈感,但丁,莎士比亞,歌德,都受到變形記影響,《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等故事集都在框架上模仿了《變形記》。
奧維德的「不務正業」其實是一種對當時權貴階層的蔑視與不屑,他的出格另類是對統治階層的無聲挑戰,他所有希望與渴望都融入召集了所有神靈的《變形記》內,書中所有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變形」, 這些傳說中的神靈最後不是變成獸類,便是變成鳥形,或樹木或花草、頑石,然而殘酷現實中的權貴階層永遠不會發生變形,底層與高層的之間的鴻溝永遠存在,底層大眾的希望只能在浪漫主義詩歌神話裡得以實現。
浪漫主義的喜劇與詩歌,所代表的是底層難以實現的願望及心聲,創作者來自底層或是對底層大眾抱有深深的同情,該浪漫主義劇作、詩歌的共同內核均由創作者自身及其身處環境的痛苦經歷與悲憫情懷所組成。
2、寫實主義的散文:權貴階層記錄著其無止境的徵服欲
而古羅馬的散文,其代表作者,全是出身富豪的上層人物,甚至包括名聞世界的凱撒大帝。
公元前27年,古羅馬帝國在屋大維治下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使得一度動蕩的古羅馬社會呈現出和平穩定的景象。
屋大維本人十分重視文化建設,他籠絡文人墨客為自己的文化政策服務,這一時期的大文豪維吉爾、賀拉斯等都曾是他的御用作家,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缺乏共和時代的哲學探索精神和政治辯論熱情,而更多的肯定現存秩序所帶來的和平生活和強大國力。
羅馬散文起初主要是政府文告,如史官每年關於戰爭、凱旋、瘟疫、日月蝕等重大事件的記載,以及後來失傳的十二銅表法等。
權貴上層喜歡創作散文,歷史、戰爭寫實,因為現實已經無法滿足他們徵服欲,所以把視角轉向歷史、戰爭與辯論,其中比較知名的散文與傳記作家有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政治演說家西塞羅,以及凱撒大帝。
西塞羅出身上層階級,他年少時曾學習哲學和法律,並做過一段時間律師,43歲進入政界任執政官,曾就任西西里總督,他的主要散文成就是演說詞和書信,他的書信現存約900封,主要包括《致阿提庫斯書》16卷、《致友人書》16卷,這些書信反映共和國末期的社會生活,描繪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分為法庭演說和政治演說兩類。
西塞羅散文注重材料的程序組織,句法考究,詞彙豐富,段落對稱,音調鏗鏘,被稱為「西塞羅句法",他的演說具有很強的鼓動力量,有時甚至不惜用侮蔑和歪曲事實的手段來感染觀眾的情緒。
提起西塞羅,對於他的虛榮和善變,在不同的勢力間遊移,他與軍閥們的分分合合,西方人總會有一種愛恨交加的感覺,他成功闡釋了古希臘文化的知識與精神成果,使自然法同羅馬法相結合,而領兵血腥鎮壓奴隸起義的也是他。
出身上層的西塞羅目光永遠不會朝下觀望,作為衣食優渥的權貴階層,他對下層沒有悲憫只有征服,辯論演說與陰謀是他們那一類人的生活全部。
名聞遐邇的凱撒,出生於羅馬貴族家庭,其父擔任過財政官、大法官等職務,還曾出任過小亞細亞的總督,母親奧萊莉婭來自奧萊利·科塔家族,外祖父盧西烏斯·奧萊利烏斯·科塔也曾擔任執政官員。
愷撒酷愛古希臘古典文學,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8年徵服了高盧全境,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率軍佔領羅馬,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
他的代表作是七卷歷史著作《高盧戰記》,記錄了他率兵徵服高盧,日耳曼的過程,語言簡潔凝練,可與左傳相媲美,成為拉丁散文的典範。
書中,凱撒筆下所謂的「野蠻民族」,有富饒的土地,有農耕經濟,有穩定的部落與氏族,這種「野蠻」的定義就和美國屠殺印第安人的理由一樣,無論《高盧戰記》的語言有多美,都掩蓋不了這是一部侵略史實的真相。
希羅多德出身名門望族,父親是豪富的奴隸主,在當地頗有威望,叔父是著名詩人,富裕優越的環境使希羅多德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勤奮好學。特別喜愛史詩。
他從30歲起開始了長期的漫遊,足跡東至兩河流域,南達埃及最南端,西至義大利半島和西西里島,北臨黑海沿岸,他把旅行中的所聞所見,以及第一波斯帝國的歷史記錄下來,著成《歷史》一書,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希羅多德也因此被尊稱為"歷史之父"
《歷史》主要記述了公元前六至五世紀波斯帝國和希臘城邦之間的一些重要戰爭,以及希臘、埃及和波斯三者之間的博弈,在希羅多德波瀾壯闊的敘事畫卷中,大量描述戰爭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
儘管作者並未直接對「戰略」進行系統性、理論性的論述,但是從其風格鮮明的直白敘事和說明中可以看出,希羅多德不過是借這部著作詳細地反映了自己的戰略思想和戰略分析的方法,儘管在其中他並未提到「戰略」一詞。
生於名門望族,半生四處遨遊,然而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骨子裡還是一個權貴階層徵戰討伐的精神內核,戰爭在高層看來是創造,甚至是藝術,但他們忽略了戰爭帶給廣大平民的是家破人亡與生死別離。
平民的渴望永遠是安定生活,權貴階層的夢想則永遠是鎮壓與徵服,階層的對立,令他們各自創作出的文學作品含義也旗幟鮮明,儘管這種鮮明在浪漫喜劇及神話詩歌中被嚴密隱藏,在政治家的書信辯論,優美的戰記表面也看不到他們的影子,但我們知道,這種源於對立階層的溝壑一直都在其中。
3、一切文學都是人學:永恆的經典,永遠的嘆息
曾經輝煌的古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於1453年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滅。
政權交替,權貴履新,戰爭與災難中所受傷害最大的永遠是平民百姓,那些喜劇,詩歌宛然在目,民眾的呼聲與希望永遠無法進入權貴階層視線,也只能是他們自娛自樂的苦中取樂。
同樣的上層人們也絕不會吸取前朝教訓,勵精圖治,施惠與百姓,他們的欲望還是不停的侵略,鎮壓與徵服,上層與下層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可以並列在世界藝術寶庫中熠熠生輝,但現實中的他們卻永遠生活在對立又統一的兩極。
令人徒然感慨,永恆的經典,永遠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