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這種事情真是食言而肥啊☺
一個禮拜不更新又雙叒叕肥了☻
浪漫主義文學,首先是興起於18世紀的德國,然後盛行於歐洲。波德萊爾將之定義為:「浪漫主義既不是隨興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可以看出其著重還是描寫了強烈的人性與情感——也符合了Romanticism這個名稱,「羅馬式的激情,同時其也著力於對自然的描繪,表現人在面臨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
在歐洲的浪漫主義主要就是歌德聚聚,雨果聚聚,英國的話是華茲華斯,布萊克(有空的話也會寫一下布萊克與他的輕悲劇抒情詩以及通過詩歌傳達幻念的邪教的),雪萊,濟慈,甚至於葉芝也將自己所處的時代稱為「最後的浪漫主義時期」。
最後提一下之前給大家介紹過的拉斐爾前派正好也屬於這個時期。好吧我知道你們肯定已經忘了。如果有興趣點藍字複習一下叭。
❉拉斐爾前派❉
▼
Washington Irving
華盛頓·歐文
歐文作品的特點是幽默和生動的描述。他是第一位在歐洲和美國都受到好評的美國作家。他的散文構思怪異,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英國作家約瑟·艾迪生和理察斯·梯爾。在這裡主要介紹他的三本主要作品。
《紳士約拿單·奧斯泰爾的信札》是一本描繪了紐約舞臺和社交生活的諷刺雜文集,標誌著歐文文學生涯的開始,為歐文贏得了媒體的廣泛關注。那些信件最初於1802年發表在他兄弟彼得創辦的報紙《晨報》上面。
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紐約外史》(A History of New York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to the End of the Dutch Dynasty)。表面上這本書講的是荷蘭統治時期的紐約;但它同時也滑稽地模仿了歷史學者的風格,書中還對傑斐遜式的民主政治進行了諷刺性批判。這本書在歐洲反響不錯,在美國也影響了一些作家,其中包括菲茨格林·哈萊克和約瑟·羅德曼·德雷克,幾個荷蘭紐約派的作家。
《見聞札記》(The Sketch Book),是以傑弗裡·克雷昂為筆名寫的,內容主要是反映英國生活的散文和改編成美國版的歐洲民間傳說。Washington Irving的《見聞札記》標誌了美國浪漫主義的開端。其中最出名的兩篇是《睡谷的傳說》(主要是關於瘦長的校長伊卡博德·克雷恩的冒險經歷)和《瑞普凡·溫克爾》(講述了性格和藹但懶惰的瑞普凡·溫克爾睡了20年的故事)。這部作品也鞏固了歐文的國際性聲譽。
這樣說起Washington Irving大家可能不大熟悉,不過提到《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沉睡谷傳奇》大家就應該都知道了,約翰尼德普演過的那個。(啊,提醒一下,蒂姆·伯頓的《斷頭谷》是按原著拍的。)
Fox前兩年出的沉睡谷也是根據此本小說改編(然而我看了第一季就把這劇放到了一邊,這劇還是很好看的,加入了穿越元素,將其置於現代背景之下,同時加入天啟四騎士故事線) 感興趣可以看。
男主是個長發大叔,愛扎嬌俏小馬尾,楚楚動人叭
至於小說本身,其實就講的是一個簡單的情敵競爭,求愛未遂的故事,還是挺短的。男主Ichabod Crane 追求女主Katrina失敗,黯然離去時被無頭騎士嚇死,那么女主也就嫁給了情敵Brom Van Brunt。小說的結尾處作者暗示Brom Van Brunt也許就是害死男主的元兇。小說是充滿著哥特黑暗的特點,作者在進行人物刻畫時,Ichabod Crane--"tall ,exceedingly lank,long arms and legs,hands that dangled a mile out of his sleeve…."就像是一個衣袖隨著沉沉陰風飄動的稻草人。至於在後面描寫到死亡的那一幕時,馬兒驚恐地嘶叫,男主屏住呼吸,孤寂緊張,那個無頭的騎士揮舞著武器。(可以想像一下下面這張圖。)
Washington Irving是美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在沉睡谷之中,他描寫了Sleepy Hollow這個遠離世俗的小鎮,Ichabod Crane這個文質彬彬的教師,以及他的情敵強壯又傲慢的Brom van brunt,試圖呈現的是(city VS country, brainsVS brawn)城市與鄉村,頭腦與體力之間的衝突。
有了Washington Irving的美浪漫主義濫觴之後,接下來按理應該提到James Fenimore Cooper以及他的作品《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後的莫西幹人》。推薦大家去看下同名電影。
《最後的莫西幹人》劇照
依舊長發,依舊大叔,依舊楚楚動人☺
▼
Edgar Allan Poe
埃德加·愛倫坡
啊,第二個是我愛倫坡聚聚。這個大家應該很熟悉了我就不具體介紹了。愛倫坡因驚悚風格和民謠詩歌而聞名,也開創了恐怖懸疑偵探小說的先河。他展現了浪漫主義哥特黑暗的一面,主要描寫恐怖,愛情,年輕女子和死亡。愛倫坡這樣的美學觀念在法國引發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美國,啟發了法國的象徵主義詩人們以及「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的倡導者們,其中就包括了波德萊爾。
那麼,下面就來欣賞幾段
《The Raven》
Once upon a midnight dreary, while I pondered, weak and weary,
Over many a quaint and curious volume of forgotten lore—
While I nodded, nearly napping, suddenly there came a tapping,
As of some one gently rapping, r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Tis some visitor,」 I muttered,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On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Ah, distinctly I remember it was in the bleak December;
And each separate dying ember wrought its ghost upon the floor.
Eagerly I wished the morrow;—vainly I had sought to borrow
From my books surcease of sorrow—sorrow for the lost Lenore—
For the rare and radiant maiden whom the angels name Lenore—
Namelesshere for evermore.
…
「Be that word our sign of parting, bird or fiend!」 I shrieked,upstarting—
「Get thee back into the tempest and the Night’s Plutonian shore!
Leave no black plume as a token of that lie thy soul hathspoken!
Leave my loneliness unbroken!—quit the bust above my door!
Take thy beak from out my heart, and take thy form from off mydoor!」
Quoth the Raven 「Nevermore.」
And the Raven, never flitting, still is sitting, still issitting On the pallid bust of Pallas just above my chamber door;
And his eyes have all the seeming of a demon’s that is dreaming,
And the lamp-light o』er him streaming throws his shadow on thefloor;
And my soul from out that shadow that lies floating on the floor
Shallbe lifted—nevermore!
朗讀版
The Raven read by Christopher Lee
這首詩裡不斷強調重複出現的Lenore,Nevermore,將喪妻思妻之情表現的極具衝擊力,在這樣一種陰鬱恐怖的氣氛之下,詩人呈現的是極度失意痛苦的絕望之態。就像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總之,愛倫坡算是美國浪漫主義裡獨特的存在,他所用的意象,他的獨特美學感受,他表達的濃厚情感都在這段浪漫主義進程之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接下來的美國浪漫主義文壇就真的是人才層出了,在同一時間段裡有著愛默生,梭羅,有著霍桑,麥爾維爾,也有著朗費羅,惠特曼和Emily Dickinson,大家也都是有著各種交叉好友關係...
▼
Ralph Waldo Emerson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
Henry David Thoreau
亨利·戴維·梭羅
他倆是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的代表人物。當時的新英格蘭超驗主義不僅僅是一場文學運動,各種哲學層面上的問題都有被提出來探討。愛默生的文章不管是《Nature》還是《Self-reliance》,都有著自己的人生哲學,他提出超驗論,強調人與上帝間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還有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大自然的效用,沒有什麼是自然治癒不了的 如:「there I feelthat nothing can befall me in life ,-no disgrace, no calamity,which naturecannot repair….-all mean egotism vanishes ,I become a transparent eye ball,I amnothing,I see all…」(摘自《Nature》 ) 我同樣喜歡文中的另一句話」the sun illuminates only the eye of the man ,but shines into the eyeand the heart of the child.」有點讚美童性的意味。
他的基友梭羅作為超驗主義的代表人物當然也是認同愛默生的觀點的,他甚至將其付諸實踐,住在瓦爾登湖邊,盡情的感受自然,同時當然寫出了代表作《瓦爾登湖》,他的文筆就更清新自然,饒有詩意。不過其實梭羅並不反對文明,也不完全接受自然,而是選擇結合自然和文化的田園生活。
(瓦爾登湖旁寫著梭羅箴言的牌子)
(愛默生和梭羅真的是非常像,兩人都是well breed person,教養很好,都是讀的哈佛大學,社會地位也是很高的,在當時也是非常紅。恩,此處可以出本,many本。)
▼
Nathaniel Hawthorne
納尼薩爾·霍桑
真正將浪漫主義發展成熟的說來應該是霍桑。提到霍桑就不得不提女權主義。
他的代表作《紅字》《The Scarlet Letter》講述的故事大家也應該都知道。主人公HesterPrynne因通姦罪而受到處罰,她需在胸前配戴一個象徵「通姦」的紅字「A」,跟她偷情的是一個牧師(。這個紅字在她之後的一生之中都在提醒著自己的「恥辱」甚至死後她的墓碑上還有著一個紅色的A。
作者在小說中所寫的很明顯是對清教徒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批判,涉及到對宗教上的思考,關於原罪,關於性,關於人心。
自從西方女權主義理論興起以來,國內學術界對於《紅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蘭的關注和解讀體現了一種較為極端化的傾向,多數人單方面或一廂情願地從純粹的 「女權主義」角度進行關照,對海斯特的最終定位是—清教主義統治下具有獨立意識的、堅強的女權主義戰士,一個反抗不合理婚姻、追求自由純潔愛情,期待男女平等地位的偉大女性 「愛的聖徒」等等。或走向另外一種極端,認為霍桑的《紅字》是對「十九世紀女權主義理想的解構」 。霍桑在作品中仍宣揚和肯定了當時在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男權思想,宣揚了霍桑的男權意識、社會意識和婦女觀。
鑑於母親年輕時的尷尬處境以及由此導致的自己一生的困窘、邊緣地位,霍桑將女性問題納入自己原罪觀的視野, 從而使這一古老的觀念具有了新的意義和不同的內容。
他沒有簡單地將海斯特定為清教社會中犯罪的淫蕩婦人,而是已經敏感地意識到海斯特悲劇的根源在於特定時代男性社會中女性悲劇角色的扮演。為了與情人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海斯特·白蘭在審判之後即忍辱含垢過起了修女般的苦修生活,她以做針線來養活自己,她的華麗的針線出現在許多富人的身上,而她自己平素則穿著最粗糙的顏色陰黯的服裝。除了細心裝飾自己的小珠兒之外,她把全部多餘的資財都施捨給那些窮苦的人。
這是石頭演的easy A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儘管如此,她仍受到被她施捨的窮人的侮辱受到上層階級婦女「安詳狠毒」的攻擊,並且在事實上被視為一個「殉道者」。她為社會所拋棄。除了精靈般的孩子珠兒之外,她整整七年生活在清教社會的邊緣地帶,生活在一個人的孤獨之中,生活在原本應該兩個人公開承擔而實際上只有她一個人的心靈戰爭中。沒有硝煙,但卻並不寧靜。同時,她的孤獨,她對一切的隱忍磨練了她的心胸,使她將自己的熱情、情緒轉化為對人間事物睿智的思考,使她成為一個致力於思考如何構建男女和諧關係的先鋒性人物。
文中寫到過女主從監獄中走出來時描寫到了周圍一束開的嬌豔的玫瑰灌木,這樣的自然之美與人性陰鬱的比照,運用自然界的意象和嚴峻的清教徒教旨來完成強烈的對比衝擊,讓我感覺到了上文超驗主義對他的影響。
電影也是有拍過,是Demi Moore演的(這周剛在雞毛秀上看見摩爾姐幫馬特呆萌撕逼再看這張臉哈哈哈哈哈全是戲。)
▼
Herman Melville
赫爾曼·梅爾維爾
聲名顯赫的《白鯨》也處於這個時段,作者麥爾維爾與霍桑的友情也是非常令我感動畢竟在白鯨的扉頁上,麥爾維爾也是寫下了將此書獻給霍桑。
《白鯨》的地位不用我再多說,故事簡介即是:捕鯨船「裴廊德」號船長亞哈,在一次捕鯨過程中,白鯨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條腿,因此他滿懷復仇之念,一心想追捕這條白鯨,失去理性,變得偏執,經歷輾轉,船終於再次遇上白鯨。經過三天的追捕。船長用魚叉擊中白鯨,但船被白鯨撞破,亞哈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帶人海中。全船人落海,他一心的復仇卻導致了更多人的死亡,只有敘述者以實瑪利(《聖經》中人名,意為被遺棄的人)一人得救,來向人們講述這個故事。
書中的白鯨應該是象徵著自然的力量,相比之下芸芸眾生不過是渺小的蜉蝣。麥爾維爾的寫作生涯也很苦命,《白鯨》出版之後沒有大獲成功,反遭擱置,晚年轉而寫詩的他也是屢遭出版商的拒絕,他給霍桑寫信說道「激動我的心靈,促使我寫作的東西,我寫不成了──因為它「無利」可圖。可是要我改弦更張,不這麼寫,我辦不到。」
▼
Longfellow
朗·費羅
朗費羅(不是費列羅餵),是的就是喜歡寫激勵人生,說教式的詩歌的那一位
這首號稱讀一遍就會讓人發憤圖強充滿希望的
人生頌《A psalm of life》大家欣賞一下
A Psalm of Life
Longfellow
Tell me not, in mornful numbers,
"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
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
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Life is real! Life isearnest!
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
"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
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
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Is our destined end or way;
But to act, that eachto-morrow
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
Art is long, and Time isfleeting,
And our hearts, though stout and brave,
Still, like muffled drums, are beating
Funeral marches to the grave.
In the world's broad field of battle,
In the bivouac of life,
Be not like dumb, driven cattle!
Be a hero in the strife!
Trust no Future, howe'er pleasant!
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
Act, -- 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
Heart within, and God o'evhead!
Lives of great men all remind us
We can make our lives sublime,
And, departing, leave behind us
Footprints on the sand of time;
Footprints, thatperhaps another,
Sailing o'er life's solemn main,
A forlorn and shipwrecked brother,
Seeing, shall take heart again.
Let us, then, be up and doing,
With a heart for any fate;
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
人生頌
朗費羅(1807-1882)
不要在哀傷的詩裡對我說,
人生不過是一場幻夢!
昏睡的靈魂是死的,
事物的真象和外表不同。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實在的!
它的歸宿並不是荒墳。
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這話說的並不是靈魂。
我們命定的目標和道路,
既不是享樂,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動,在每個明天;
都要比今天前進一步。
藝術永恆,時光飛逝,
我們的心,雖然勇敢堅決;
仍然象悶聲的鼓,
它在伴奏向墳墓送葬的哀樂。
在這世界的遼闊戰場上,
在這人生的營帳中;
莫學那聽人驅策的啞畜,
要做一戰鬥中的英雄!
別指靠將來,不管它多迷人!
讓已逝的過去永久埋葬!
行動吧!趁著現在的時光!
良知在心中,上帝在頭上!
偉人的生平昭示我們:
我們能夠生活的高尚,
而當告別人世的時候,
留下腳印在時間的沙上;
也許我們有一個弟兄
航行在莊嚴的人生大海上,
船隻沉沒了,絕望的時候,
會看到這腳印而振作起來。
那麼,讓我們起來幹吧!
對任何命運抱英雄氣概;
不斷地進取,不斷地追求,
要學會勞動,學會等待。
(就像勞工號子一樣☺)
▼
Walt Whitman
沃爾特·惠特曼
接下來!!我要大侃惠特曼啦!!(其實惠特曼也沒什麼好說的....)
跟上文的愛默生,梭羅不同,惠特曼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草根詩人,家境很是貧窮,12歲的時候就已經輟學幫著補貼家用了。學習雖然少,但他讀書真的讀很多。做過老師,做過印刷匠的學徒,為許許多多的報紙做過編輯。
惠特曼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詩人。因為他的第一本詩集,《草葉集》(Leaves of Grass),在當時非常的超前,形式上不但沒有特定的節奏和押韻,句子還特別長,自由散漫。於是有些評論家認為他的作品粗野、討厭、道德敗壞。他們驚訝於惠特曼的詩的激進形式以及題材,特別是對有關性的鮮明描寫,在詩中體現的個人主義精神。後來惠特曼的詩漸漸被文學界認可,《草葉集》第五版出版後,許多英美知名作家都到惠特曼的住所拜訪。今天惠特曼的《草葉集》已被認為是美國文學界最有價值和影響力的詩集。
那就具體來聊一下《草葉集》叭。
草葉集《Leaves of Grass》 Grass在印刷業的行話裡表示testing sheets-測試用的紙張,而Leaf指的是書裡的一頁頁紙。這也看出惠特曼當時對自己的詩作也不是很自信的。
然而惠特曼的創新精神真的是大大改變了美國詩歌的發展方向,他最先提出要用free verse來寫作,拋開韻腳,拋開格律,自由寫作。這種寫法在當時被文學評論家大叫瘋狂,但是後世我們可以看到這很明顯的影響到了Carl Sandburg還有Allen聚聚Allen Ginsberg.Free verse 發展到Ginsberg這裡已經更深一步,融入於他所強調的自發性寫作之中了。
不過當時草葉集發布出來之後的評論真的是不忍卒讀(。
但幸運的是,愛默生很喜歡草葉集。當時愛默生的地位是很高的,他的一句喜歡,其實也是幫惠特曼增加了不少銷量的。其實愛默生有給惠特曼寫過信。當時大名鼎鼎聲名顯赫的人用這樣謙卑的語氣來表示自己的欣賞真的是很令人感動嗚嗚嗚。惠特曼收到信當然是很開心,草葉集印刷第二版的時候他就把這封信加了上去(。(至於他這樣做愛默生同意了沒我就不知道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惠特曼將平凡人,美國的勞動人民入詩,豐富了原先詩歌就寫寫天使啊,花啊這樣狹窄的題材,同時也是展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勇敢勤勞與堅韌。
欣賞一下Song of Myself片段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
I loafe and invite my soul,
I lea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
My tongue, every atom of my blood, form'd from this soil,
this air,
Born here of parents born here from parents the same, and
their parents thesame,
I, now thirty-seve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n,
Hoping to cease not till death.
Creeds and schools in abeyance,
Retiring back a while sufficed at what they are, but never
forgotten,
I harbor for good or bad, I permit to speak at every hazard,
Nature without check with original energy.
太長了,就看第一節吧。其實這裡可以看出free verse真的與傳統詩歌有很大不一樣了。
▼
Emily Dickinson
艾米莉·迪金森
最後再推一個女詩人,Emily Dickinson。如果說惠特曼是「the poet in the open road 」,那麼Emily Dickinson 就是「the poet in her bedroom」因為一生未婚,也基本是在自己家裡沒去過什麼地方。但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子,寫了1775首詩歌(有點像隔壁的簡奧斯汀大嬸哦)。
女性詩人當然就會更有柔情一點,她詩歌的主題也大多是關於愛情,死亡。(雖然沒結婚,但還是有愛情的...)下面,一段故事。
然後她寫詩呢,用標點非常任性,也不愛取題目,也是比較追求自由的(fun fact:Emily其實沒怎麼看過惠特曼,因為他當時的名聲真的不太好,一個在閨房裡的女孩子很自然的選擇不去看他…但是儘管這樣,兩人在詩歌的道路上走得卻是很近,都是自由的靈魂。)因為任性,所以生前只發表了7首,還都是被改過的(。
欣賞一下這首,這首真的超級棒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
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 – 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
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 – in the Ring –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
Or rather – He passed Us –
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 –
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 –
My Tippet – only Tulle –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
The Cornice – in the Ground –
Since then – 'tis Centuries – and yet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
我無暇去會死亡
我無暇去會死亡,
死神便和善地接我前往,
我只好放下勞作與閒暇,
無法拒絕他的殷勤禮讓。
我們一起坐上馬車,
還有永生陪伴身旁,
我們驅車緩緩前行,
他悠然自得不慌不忙。
我們經過校園,
娛樂的孩子擠滿操場,
我們經過田野,麥穗張望,
我們經過西沉的太陽。
或許該是夕陽經過我們吧,
露珠抖動,略顯蒼涼,
只為我的面紗、鬥篷,
還有我薄絲織就的衣裳。
我們經過一個隆起的土堆,
那似乎是一座住房,
屋頂幾乎無法看見,
屋架也在地下埋藏。
感覺比一天還要短暫,
雖然自此千萬年歲月漫長,
我初次產生這種猜測:
永恆正是馬頭所向。
開頭兩句就已經不同凡響。詩裡有種life death eternity的循環輪迴之感。跟永恆比起來,我們活過的一生也不過就像是匆匆走過的一天罷了。
終於懟完了
總結一下就是按時間順序整理了老美的浪漫主義文學
從Washington Irving開始
到Emily Dickinson結束
前前後後大約一個世紀的發展脈絡
都看下來的人大概沒有☹
選你感興趣的作家看看叭
美國的浪漫主義就寫了這麼多
英國的浪漫主義才是真·大頭啊☹
估計也就寫⑩期叭
最後夾帶私貨吸吸☺
最近沉迷佛爺不可自拔已經是個廢人了☻
又變成高三那個傻逼迷妹不知所措☺
你們看不見我迷戀佛爺的姿態特別悽美☻
這樣一點也不符合我喪逼的人設啊☺
有啟月資源的小天使們還請投餵我好嗎☻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