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太棒了!!
●這是強迫症、整理癖、處女座們會非常喜歡的書!
●這也是最適合當禮物來送朋友的書!
●它是一本讓你每次翻看都會思考很多的書!
●它解構了藝術史上15幅名畫和21個日常生活場景,卻又讓人感受到作者對藝術的尊敬!
●它非常有意思,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給人帶來歡樂和思考,激發你的想像力!
總之,這是一套讓人開心的書!
它們就是「就是要整理」系列——《就是要整理 : 藝術》和《就是要整理:生活》,作者是瑞士藝術家烏爾蘇斯•維爾利!
烏爾蘇斯•維爾利這個人非常有趣,熱愛表演,獲得過「紐約喜劇獎」,他在TED上講這種強迫症藝術的時候,已經表現出了非常出色的冷幽默功夫!這種功夫已經完全滲透在了這兩本書中!
我們直接來看看烏爾蘇斯•維爾利的經典作品們吧!
在一個球場,烏爾蘇斯•維爾利看到了這樣一幕:
他總覺得太亂了,一堆紅色中間有黃色,每個人動作也不統一。襪子,鞋子,顏色都不一樣!看著真是不爽!強迫症犯了的他於是「刷刷刷」把這個場景整理了一下:
這下沒啥可說的了!太整齊,太他媽的爽了!!!
再比如, 我們活在一個熵不斷增加的世界,而烏爾蘇斯•維爾利幹了一件反熵的事兒!無論如何強迫症看到,應該會有很不一樣的感覺吧!星空被它整理成了這樣:
再比如:一束花,在烏爾蘇斯•維爾利眼中成了這樣子!
再比如,一碗水果沙拉是這樣子的:
烏爾蘇斯•維爾利把它整理成了這樣:
他還和中國讀者開了一個玩笑,一個「請勿亂扔雜物」的牌子,被他整理了一下變成了下圖這樣子:
一碗麵,他也沒有放過:
不過,勺子哪兒去了!!!強迫症受不了這個!!!!
再看一個,你們猜這是什麼整理出來的?
其實原來是這樣的:
我覺得最喪心病狂的是這幅,這孩子多無辜啊,他原來玩得開開心心的:
結果,烏爾蘇斯•維爾利強迫症來了,把所有的東西都給整理起來了:
《就是要整理:生活》的解構就是這樣風格的!當然在《就是要整理:藝術》裡對繪畫名作的解構也很有意思。
我最喜歡的有兩組,第一組是這樣子的: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森•波拉克的名作
這是美國1940年代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森•波拉克的名作,但是在烏爾蘇斯•維爾利的眼裡,它們簡直太混亂了,太浪費了!於是整理癖發作的他,把它整理了一番,於是這幅畫被還原成了這樣:
竟變成了5罐顏料!!!哈哈哈哈哈哈哈!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第二組更有趣:
這是Meret Oppenheim的一件著名作品。這也是她整個藝術生涯中最有名的一件作品。現在存放於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這幅作品叫做《皮毛餐具》。
▲Meret Oppenheim作品《皮毛餐具》
烏爾蘇斯•維爾利覺得這個也需要整理,於是他在TED上展示了他整理後的樣子:
這種出其不意的解構方法,在《就是要整理:藝術》一書中隨意可見!
比如:我們如果了解梵谷,就會明白《就是要整理:藝術》封面上的左邊的那是梵谷的名畫《在阿爾勒的臥室》,而右邊的是烏爾蘇斯•維爾利整理過的。我直接上圖:
▲梵谷的名畫《在阿爾勒的臥室》
這是原作。這所房子是梵谷本人最喜歡的地方,據說,梵谷曾在不少於13封信中描述過他在阿爾勒的臥室,「房子給我帶來了安逸感,從現在起,我感到自己正活在未來。」總之,這所房子非常重要,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對他的臥室的還原:
就是這樣一所房子,烏爾蘇斯•維爾利也給它做了整理:
牆上的畫作,鏡子,門帘都整理了起來。椅子搬到了床上!衣服架塞到了床底。假如梵谷活著,不知道會做何感想!哈哈哈哈哈!
除了這些,作者還有一些頗具統計意味的作品。
比如,對保羅•克利《色譜》的解構:
▲保羅•克利《色譜》
他說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分析每位藝術大師的喜好,這種想法本身就非常有趣。
其實普通人看藝術作品,和創作者創作藝術作品,完全是兩個概念。欣賞一幅畫的時候我們用了「感性」,我們會被顏色,形象,組織方式所震撼,但是創作時藝術家則用了「理性」,所有的畫幾乎都是一筆筆畫出來的,它們是由筆觸構成。就像在美術編輯眼裡,看到圖片首先想到圖層一樣,畫家有時候會創造出超乎它們意料的作品來,因為細節與整體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正因為如此,解讀和解構就變成一個極其合理的事情。
《就是要整理:藝術》裡對這種藝術作品的解構,會讓人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比如其中有另外一幅作品,是席勒的《斜臥曲腿的女人》。
▲席勒的《斜臥曲腿的女人》
這怎麼整理呢?
開動你的大腦!
我估計一般人都不會想到!
烏爾蘇斯•維爾利把這幅作品整理成了這樣子:
如果你足夠敏感,你會感覺到一些不易察覺的真相。
那麼立體的東西,就是由這麼一點線條構成。這個時候你是否意識到一件作品的信息量,其實除了每一筆的筆觸,還有那些空白的地方。不僅僅是線條,那些沒有線條的地方與線條一起構成了一幅作品!
經過解構以後,變成了一團線。
這也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來。2011年的時候,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過一件事,說有一位數學家根據單個電子的重量和網際網路電子的數量,計算出整個網際網路重量約為50克。
看到沒有,這其實也是一種解構。當你思考本質的時候,整個網際網路抽象成了信息,信息抽象成了能量,最後電子的重量就是網際網路的重量。
與此類似的,《就是要整理:藝術》中還有一副解構作品,也非常有趣!那就是修拉的《模特們》的解構。這幅畫作是是繼印象派之後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的作品,它就是傳說中的點彩派。這個派別不用輪廓線劃分形象,而用點狀的小筆觸,通過合乎科學的光色規律的並置,讓無數小色點在觀者視覺中混合,從而構成色點組成的形象。
▲修拉的《模特們》
因此,跟上面說的那個網際網路信息量的例子差不多,烏爾蘇斯•維爾利乾脆把它還原成了一袋子小顆粒!
我給大家放大看一下:
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再比如,下面這張彼得•勃魯蓋爾的作品《謝肉祭和四旬齋的鬥爭》,畫面上細節豐富,但是肯定也有普通人會覺得十分混亂。
▲彼得•勃魯蓋爾的作品《謝肉祭和四旬齋的鬥爭》
沒關係,烏爾蘇斯•維爾利幫你整理!於是你看到了這個:
廣場上的人都回家了!
不過它們真的回家了嗎?烏爾蘇斯•維爾利又和大家幽了一默,他說它們沒回家,他把它們整理在了一起:
在《就是要整理:生活》和《就是要整理:藝術》裡隨處可見這種有意思的點。
有心的人,既可以感受這種新奇的解構方法,也可以順藤摸瓜去了解一些關於裡面涉及到的各種名畫的背景知識。比如我就是通過這本《就是要整理:藝術》才了解點彩派和至上主義等等。這個過程是非常有意思的。
而如果你像我一樣有強迫症,那你買這2本書絕對不會後悔。我為了驗證作者這個傢伙,是不是在忽悠我們,專門檢視了他整理馬列維奇《伐木工》的那組,我就想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真的都分解完了,還是有其他漏掉的部分,經過我的檢查,我發現分毫不差,那種開心的感覺真心很棒!
給你看看我檢查時候的標註:
一共64塊,一塊也不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就是要整理:生活》和《就是要整理:藝術》其實是很有文藝氣息的一套書。
適合放在書店、咖啡館。
有創意的餐廳也可以拿它們當待餐時的讀物。
當然,用來送給朋友也是不錯的。
兩本書裡有讓強迫症爽到爆的瘋狂整理,有對名畫的變態解構,作者把二維碼拆卸成了一條條的線和壘起來的數字,他還給維納斯按上了胳膊,貝多芬的琴譜,也被拆成了線段和音符以及各種節奏符!這是多麼有意思的東西啊!
▲條形碼和五線譜被整理了
最後用德國第二電視臺《觀點》(ZDF Aspekte)來結束本次推薦吧:
在需要的地方做整理,多麼無聊啊!但是如果在根本不需要的地方做整理,那就很有趣了,就像威爾利先生那樣!
填不滿的腦洞
讓50萬嚴肅的德國人
捧腹大笑的神奇畫冊
生活是一團亂麻
但幸好我們還沒有失去想像力
註:本文經作者魔雲獸授權整理編輯,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