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豐蘿蔔餃是江西著名的風味茶點。到過信豐的人都都知道,信豐有紅瓜子和蘿蔔兩種特產。
蘿蔔是信豐田間地頭最普通農作物,蘿蔔容易種植產量高,在曾經艱難的歲月中默默的養育家鄉人民,但是蘿蔔從來不居功自傲,總是謙虛的把頭埋在泥土裡等待著被挖掘。樸實的蘿蔔養育了信豐家鄉人民,也造就了信豐家鄉人民樸實無華的性格。
信豐的蘿蔔最有名的製作方法是:一種是醃製成蘿蔔乾,另一種就是制我們現在端上桌的信豐蘿蔔餃。信豐蘿蔔餃,就是以信豐當地產白蘿蔔、薯粉、豬肉、鮮魚為主料、以醬油、辣椒粉、香粉為輔料,製成的贛州著名的風味茶點。
信豐蘿蔔餃和普通的蒸餃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餃子皮是用薯粉做的,口感Q彈有嚼勁,而且透明滑潤。信豐蘿蔔餃的餡也不僅僅是蘿蔔,裡面還會有豬肉和鮮魚,餡肉香辣味鮮。蘸上辣椒醬,一筷子一個,鮮美又爽口。
當地流傳一句話「在信豐有三寶:醬油、瓜子、蘿蔔餃」。江西贛州信豐縣三寶中的一寶就是蘿蔔餃。蒸熟了的蘿蔔餃,皮柔滑,半透明,內餡隱約可見,吃起來薯粉餃皮的柔韌、魚肉片的鮮美、蘿蔔的甜津和佐料的清香融為一體。信豐蘿蔔餃風味獨特,是信豐人最為熟悉也是最為想念的味道。
蘿蔔餃的製作方法是將白蘿蔔切成塊狀,煮至八成熟,撈起瀝乾剁成泥狀,配以鹽、醬油、辣椒粉、味精、蔥花等佐料。入鍋翻炒用澱粉勾芡,製成糊陷,再將豬肉、魚肉切成指甲大小的薄片,拌上醬油、味精,以上餡料備好後,再進行擀皮。
擀皮時,先將薯粉倒入加熱的鍋中,加適量冷水,待水沸後用鍋鏟快速拌勻,起鍋時,將粉倒在案板上,反覆搓勻,最後搓成長圓條,掐成小臍,然後用擀麵杖擀成圓皮。包餃時,一手託皮,一手執蓮花刀把蘿蔔餡下臍 中間,再下魚、肉各一片,然後包成月牙形的餃子,入籠用旺火蒸15分鐘即成。
製作完成後的蘿蔔餃子,用調好的麻油、醬油、辣椒蘸食,成品蘿蔔餃餃皮透明滑潤,入口有很好的嚼勁,餡肉香辣味鮮,風味獨特。
蘿蔔餃出籠得趁熱吃,用筷子夾住又糯又軟的餃子皮一角,手腕快速一提就能順利把整個餃子拎起,再蘸一點麻油、辣椒、醬油調製醬汁,一口吞下。餃皮透明滑潤,餡肉香辣味鮮,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信豐蘿蔔餃始於何時由誰發明,已無從考證。但有一個「奇怪」現象:信豐蘿蔔餃只能在信豐製作在信豐吃,離開信豐,哪怕周邊縣市,也很難做出信豐蘿蔔餃的正宗風味,這或許就是地方特色小吃的獨特所在吧。
不過,信豐的蘿蔔餃之所以這麼好吃跟信豐的蘿蔔是分不開的,信豐以「人信物豐」而得名,土質優良物產豐饒,信豐的白蘿蔔呈橢圓形,具有皮肉雪白、肉質細膩、甜脆爽口、不易空心等諸多特點,信豐蘿蔔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信豐蘿蔔種植的歷史悠久、品質獨特、蘿蔔連片種植規模大、種植區域廣,原產於地中海周邊地區。清康熙年間傳入贛南,引進信豐。乾隆十六年(1751年)版《信豐縣誌》記載的信豐特產就有蘿蔔。
革命戰爭年代,紅軍遊擊隊缺糧缺鹽、少醫少藥。為了支援革命,信豐民眾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給被困在大山裡的遊擊隊送糧送鹽送藥品,其中就包括蘿蔔和蘿蔔乾。
2007年,信豐縣文化部門將信豐蘿蔔乾、信豐蘿蔔餃等製作工藝認定為信豐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傳統加工工藝流程進行了錄像、攝影、文字記錄等,加以挖掘和保護。同時,信豐縣大力扶持相關企業做大做強信豐蘿蔔這一品牌。
信豐蘿蔔餃是中國有幾千年歷史的獨特食品,蒸熟了的信豐蘿蔔餃,皮柔滑、半透明,內餡隱約可見。吃食時,只能用筷子夾其一只角,蘸上佐料,全個入口,咀嚼品味,此時,餃皮之柔韌、魚肉片之鮮嫩、蘿蔔之甜津、佐料之清香,融為一體,風味獨特,而且常吃蘿蔔餃,有清熱解毒、順氣化痰等效果。
所以,遠離家鄉的信豐籍人士,回到信豐必品嘗蘿蔔餃;凡對信豐有所了解的訪客,來到信豐必點蘿蔔餃為食。
祥老弟老信豐蘿蔔餃
推薦理由:信豐縣最出名的蘿蔔餃子店,當地知名老品牌,味道正宗。上品蘿蔔餃
推薦理由:環境古色古香,服務熱情,菜品豐富,味道好。信豐羅記蒸餃店
推薦理由:蘿蔔餃和蘿蔔團做的很地道,價格實惠,招牌響。江西鄉下俗話說:蘿蔔、芋頭、薯,意思是說這些是最常見、最普通、最廉價的糧食,但是就是這些最為普通的糧食,養育了我們,是我們生長需要的糧食,也給我們源源不斷的精神營養。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能忘了生我們養我們的那片土地。【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出品: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整理、編輯:胡代江
【熱點】掃黑除惡宣傳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