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安徽GDP歷史性的殺入全國十強,排名第九。這是有GDP數據以來,安徽最高排名。即使排除湖北受疫情影響因素,安徽也是第十名,同樣創造了歷史!
安徽為什麼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根本原因是對製造業的重視!安徽崛起史,就是工業崛起史。讓我們來看一張表:
2009年安徽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全國第13位,2017年全國第10位,增長了326.08%,增速第一,遠遠領先其它省份!現在官方已經不再公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各省市排名已經無從得知,據我估計安徽排名應該上升到第8,位於江蘇、廣東、山東、浙江、河南、河北、福建之後。
全國41個工業大類,安徽有40個,是國內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省份之一。經過20年的奮鬥,安徽已經實現了工業化,成為中國工業大省、強省之一。
安徽的優勢工業有集成電路、移動通信、電子信息、工業機器人、計算機、光電子、家電、汽車、能源、化工等。由於後發優勢,高新技術產業佔比較高,產業結構合理,發展勢頭良好。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安徽主要規模以上工業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
安徽工業不僅在規模上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培育出了京東方、訊飛科技、長鑫存儲等一批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科技公司。
而北方大部分省份,如山東、河北,雖然工業規模也增長了兩倍以上,但主要是低級產業在規模上的擴大而已,如山東的煉油、河北的鋼鐵,煉1萬噸油和100萬噸油有區別嗎?除非壟斷全世界石油,否則煉油規模翻一百倍都毫無意義!
發展工業,一定要找準產業,在沒有前途的老舊產業上耽擱,就是在摧毀自己的未來!柯達發明了數位相機,卻死抱著膠捲不鬆手,最終被自己的發明埋葬;諾基亞依靠塞班系統建立智慧型手機王朝,但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敗給了安卓,轉型又吊死在WP系統上,最終黯然退場。
經營一市一省,和運營企業一樣,管理者的戰略眼光非常重要,鼓勵什麼產業,遏制什麼產業,強推什麼產業,淘汰什麼產業,都要有戰略預判。韓國在70年代發展家電、汽車,八九十年代發展半導體,就是非常卓越的戰略預判,成功的將韓國從發展中國家推進發達國家。而同時代崛起的巴西、墨西哥等國,安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錯失製造業轉型升級機遇。
發展比較成功的省市,如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安徽,同樣有卓越的戰略眼光,在高端產業上實現突破。而北方一些地區,則因循守舊,懼怕新產業,懼怕失敗,沉迷於傳統產業難以自拔,最終被時代打臉。
南北在產業上的差異是什麼造成的?人!而造就人的又是社會大環境。矽谷的年輕人多是科技迷,都想成為賈伯斯,他們創業首選科技領域;義烏是小商品城,那兒的人從小浸潤商業氛圍,創業自然首選小商品貿易;浙江桐廬自從出了申通後,陸陸續續冒出來圓通、中通、韻達、匯通、中誠等快遞企業,佔據全國七成快遞份額。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不同環境中的人有不同的思維:馬化騰的思維是社交網絡的,他所有的投資都是圍繞網絡中的人進行;馬雲的思維是商品流通的,它所有的業務都圍繞商品交易流程進行;恆大的思維是房地產的,賣水、造車也是房地產思維,造聲勢,求規模,動若雷霆。
北方人,打小耳濡目染的是鋼鐵、煤炭、石油、化工、建材、食品、餐飲,周圍人談論的是這些,賴以為生的也是這些,這些東西壘起了一座城,將人困在城中。北方要想改變,人必須要走出去,不是花十天半月出去玩,而是三年、五年、十年的在外面生活,接受大環境的改造,在思維上改變。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人口流動的四十年,哪個地方的人走出去的多,走的遠,走的久,哪個地方的經濟就好,社會就開放,人的思想就活。廣東、福建、浙江人向國外走,向有商機的地方走,去經商、去留學、去移民;南方人向珠三角、長三角走,向經濟最發達的地方走;而北方人則向省城走,向附近最大的城市走,離家近點好,說的話能聽懂,吃的飯對口味。粵閩浙人走遍全球,於是有了開闊的視野,全球化格局;南方人走遍江浙滬、廣佛莞,見到工廠、外貿、商品、流通,於是對經濟的運行規律熟稔於胸;而在家門口晃蕩的,聽到的看到的,還是傳統的那一套,哪怕披上現代化的外衣,鋼鐵石油和明清的茶鹽糧食貿易並無多少不同。
安徽有今日之成就,正是因為當年窮,兩千萬安徽人走出安徽,去江浙滬、去珠三角、去北京、去武漢,見到了什麼是經濟發展,什麼是工業,什麼是科技,什麼是教育,什麼是都市,所以才有對新經濟新產業的熱情和執著。
人,必須敢於勇於走出家鄉,看過了大千世界,閱過芸芸眾生,人才能成龍!
這篇文章本來是想寫安徽工業崛起的,寫著寫著就跑題了,扯遠了,就這樣吧。
歡迎關注猴軍集,戲言背後,總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