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年過六旬,但鄉裡鄉親還是習慣稱呼姜春華為姜大姐,即便是小她二三十歲的晚輩。而姜春華本人也樂享這樣的稱呼,「好啊,親切沒距離,還顯得我年輕。」7月10日上午,在一堆杏梅的包圍中,姜大姐手拿把掐若干杏梅,表情嚴肅,儼然一絲不苟的質檢員,而姜大姐這個習慣性稱呼正是跟這些杏梅密切相關。
在遼寧丹東,有杏梅的可不止姜大姐所在的龍源堡村一地,更不止姜大姐一家,但是,以家庭為單位,擁有近300棵杏梅樹的、且憑著杏梅就能收入將近10萬的,就鳳毛麟角了。於是,姜大姐名聲在外,甚至把省電視臺的記者都吸引了過來。
那是前年的事兒,也是火熱的盛夏、杏梅盛果期。電視臺的記者架好了機器,遞上話筒。年輕的記者一口一個姜大姐,圍觀的鄰居就笑,也記住了二三十歲的人可以稱將近60歲的女性為大姐。此後,姜大姐被叫開,一傳十十傳百,來買杏梅的外地人沒見面還以為姜大姐是不到四十歲的中年婦女。
電視節目播出後,姜大姐似乎成了龍源堡村甚至合隆滿族鄉杏梅的代稱。對此,姜大姐不以為然,「俺家老頭兒才是最大的功臣。」所謂「老頭兒」,是姜大姐對丈夫李春生的暱稱。7月10日這天,63歲的「老頭兒」李春生正領著七大姑八大姨三叔二大爺在杏梅園裡摘杏梅。
63歲,但李春生攀爬十幾米高杏梅樹的身手絲毫不輸年輕人,「這是童子功在發揮作用」,李春生說。孩童時期李春生就跟著擺弄果樹的父親爬樹上樹,中學畢業回到生產隊當果樹技術員,直到如今,李春生幾乎爬了一輩子果樹。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李春生跟杏梅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緣定婚姻。
這是春天的時候,李春生家杏梅園最老一棵杏梅樹開花的情形。對於這棵樹的年份,李春生不大敢確定。「有50年了吧?我小時候它就開花結果。」當時,這棵杏梅樹還屬於生產隊,加上其他的杏梅樹總共也就是十幾棵。夏天李春生去供銷社給生產隊賣杏梅,認識了還是少女的售貨員姜春華。
按姜大姐的說法,當年她剛認識的李春生「長得俊很踏實能幹活」,一來二去,兩個人就好上了。因杏梅結緣,本該是甜蜜的,然而過程卻頗為曲折,簡單說就是門不當戶不對:吃商品糧的美少女營業員怎麼能嫁給擺弄果樹的農民?姜大姐的父母不接受,街坊鄰居也不能理解。最終,太多的反對也沒能拆散杏梅姻緣。夫妻倆也是爭氣,甜蜜幸福了一輩子,讓當初反對的人個個羨慕。
姜大姐這樣說:我選擇俺家老頭兒的眼光肯定沒問題啊。當初生產隊分田承包,十幾棵杏梅樹誰都不願意要,俺家老頭兒就說「我要」。他要我就支持他,雖然當時沒什麼商機和利益,但一年一年地堅持,杏梅樹越來越多,效益也越來越好,這一項的收入十萬八萬沒問題。除了杏梅,俺們還在合隆街裡有鞋店。兩塊收入加一起,不用兒女任何負擔,俺們生活得挺好。
杏梅不但使姜大姐和丈夫緣定終生,也熟絡潤滑了妯娌間關係。這是收穫杏梅最忙碌的時候,三妯娌難得同框的情形:圖片居中靠下方的是姜大姐,左上方是二嫂,右側是四弟媳。原本三妯娌想拍一張合照,但7月10日當天催著發貨的太多,就耽擱了。
四弟媳住在城裡,但農村妯娌家裡有大事小情,她都會回來幫著忙活。「妯娌多了容易鬧矛盾,但如果有一個肯出來主動做潤滑劑,磕磕碰碰的事兒就不會發生了,在我們之間,三嫂(姜春華)就是潤滑劑。」四弟媳說,自打嫁到李家,妯娌間就沒紅過臉,很大程度是三嫂的讓和給在發揮作用。「遇到好事兒三嫂就讓,大夥先來;自己有好的,她會主動給。就像杏梅,不都賣,每年親戚鄰居她都會送一些。」
還不到杏梅盛果期,就有鄰居主動打招呼:姜大姐,摘杏梅喊一嗓子我去幫你。等到了採摘杏梅的時候,凡是來幹活的,姜大姐管飯管錢管杏梅,一樣都不少。姜大姐說:就這10多米高的樹,噌噌噌爬上去多危險,你好意思不給工錢?鄰居是真幫你,但我不能真就不給工錢,一小時15元,走了給杏梅。
這個普通的杏梅人家,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舉動,都是家長裡短左鄰右舍的小事情——但,幾十年下來能把小事情做好,真的很容易嗎?但姜大姐做到了。姜大姐能把家長裡短的小事做好,或許並不像她說的那麼簡單輕鬆,但至少可以讓人咀嚼點什麼品味點什麼。與杏梅結緣的姜大姐,甜蜜在繼續,幸福更長久——每個普通人,也該如此。(棋簿紫/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