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生存壓力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心理問題也層出不窮。心理問題所呈現的症狀只是表象,想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除了對此有個正確的認識之外,也要深究症狀背後的成因,搞清楚問題的前因後果,更有利於心態的良性發展。
筆者自身也是屬於焦慮、抑鬱氣質的人,感受更深,所以這篇文章融合了自身的經驗來敘述。
焦慮、抑鬱氣質的人有什麼特徵呢?
性格方面:會比較內向,思想活動比較多,做事情深思熟慮,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手,由於思考過度,在某些時候,更容易產生對各種事情的糾結,知道糾結不好,仍然改不掉,有時候會很鬱悶;性格敏感,容易多愁善感,在意別人說的話;喜歡宅,宅在一個安靜封閉的空間裡,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行為模式方面: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只適應熟悉的環境,對於有變動的會感覺很崩潰,也不太願意嘗試新鮮事物,因為嘗試對於焦慮氣質的人來說意味著沒有安全感,所以行為顯得有些呆板。
焦慮、抑鬱氣質的成因有哪些?
基因。有些焦慮和抑鬱氣質的成因是天生的,基因攜帶的有這些因子,所以對於天生的憂鬱氣質來說,後天是很難改變自己的氣質的;如果是後天由於環境等各種因素形成的,通過一些合理的辦法去糾正,慢慢會得到改善的。原生家庭。包括家庭氛圍、父母的教育等。如果氛圍很冷漠或者父母關係不和,以及各種冷熱暴力,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愛和理解,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很敏感自卑,也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因為只有"討好"別人,才能得到關注和理解,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因此習慣性在父母面前誇大自己,導致父母對孩子也越來越不了解,遇到什麼事情孩子習慣性憋在心裡,自己面對,有種"一個人對抗全世界的孤獨感"。尤其是那些從小經常被打的孩子,很容易小小年紀就在內心埋藏一顆仇恨的種子,被打的時候那種絕望的感覺很容易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關愛,沒有人會喜歡自己,對世界充滿敵意,這樣的孩子也很容易形成社交障礙。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一些重大的刺激性事件,比如失戀、失去親人、人身攻擊、校園欺凌等,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埋下情緒病的因子,所以會看到很多人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很多,歡迎補充自己的經歷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