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和抑鬱的腸道菌群——系統綜述

2020-12-21 健康界

背景

焦慮和抑鬱障礙是普遍存在且令人虛弱的精神疾病,每年共計影響全球近10%的人口。世界衛生組織 (2019年)估計,全球每年因焦慮和抑鬱障礙造成的生產力損失達1萬億美元,而且還呈上升趨勢。儘管過去幾十年來,接受心理治療和精神藥物治療的人數有所增加,但焦慮和抑鬱障礙的患病率和負擔保持不變。此外,對現有治療的反應存在顯著性差異,這些治療在不到一半的確診患者中總體有效。因此,迫切需要對焦慮和抑鬱障礙的潛在病理生理學獲得新的見解,以開發更有效的治療靶點。內化障礙之間的高共病性已被引用作為可能的共同生理過程、風險因素和疾病軌跡的證據。其中一個有前景的研究領域是微生物群-腦-腸軸,這可能闡明了共同的病理生理學。

簡介

2020年11月29日,來自愛爾蘭科克大學學院的Caitlin S. M. Cowan及其課題組在Clin Psychol Rev (IF: 10.255)發表了一篇The gut microbiota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 A systematic review的系統綜述[1]。本系統綜述更新了大量關於描述抑鬱症腸道微生物群特徵的文獻,並首次提供了關於焦慮症的系統綜述。本文旨在整合證據,以檢查這些高度共病的疾病是否具有潛在的共性微生物特徵,並批判性地排除方法學不同和混雜因素的影響。對焦慮和抑鬱障礙的病理生理學有更細緻的了解,未來可能對這些常見且使人虛弱的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主要方法

2020年3月,按照PRISMA指南進行了系統檢索。檢索了MEDLINE (Ovid)、Embase、PsycINFO和PubMed資料庫,以捕獲人類研究1)評估了焦慮或抑鬱障礙中的腸道微生物群組成,或2)調查了腸道微生物群與焦慮/抑鬱症狀測量值在健康對照組或相關疾病 (即焦慮和抑鬱障礙)之間的關聯。

通過文獻綜述,採用了各種測序工作流程來評估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大多數研究 (n=20)採用了擴增子16S rRNA基因測序,其中一項研究還包括獵槍宏基因組學,兩項研究使用qPCR驗證了16S rRNA基因測序結果。另外兩項研究採用獵槍宏基因組學對所有微生物基因進行全面採樣。其餘四種技術中,一項研究使用RT-qPCR定量雙歧桿菌和乳桿菌計數以及雙歧桿菌的寡核苷酸探針,另一項研究用於定量乳桿菌屬。一項研究進行了單核苷酸多態性基因分型和微生物群相關基因集富集分析,一項研究進行了宏蛋白基因組學比較分析。

除了組間比較 (n=17)外,大多數研究還包括自我報告症狀量表,儘管只有6項研究包括明確評估微生物類群豐度與內化症狀之間持續水平的關聯的病例對照研究。5項研究將自我報告量表作為焦慮或抑鬱的唯一衡量標準。少數病例對照研究也僅集中在診斷水平 (n=4)。採用11種不同的自我報告量表對焦慮和抑鬱症狀進行量化,其中漢密爾頓抑鬱量表 (n=10)和貝克抑鬱量表 (n=6)的17項和21項版本最常見。

主要結果

納入研究的特徵

剔除重複項後,綜合篩選產生了1216項研究 (圖1)。共有26項研究符合納入標準,包括17項比較對照與抑鬱障礙受試者腸道微生物群的臨床病例對照研究,2項比較廣泛性焦慮症 (GAD)個體與對照的研究,以及1項比較抑鬱、焦慮或焦慮/抑鬱障礙共病受試者與對照的研究。其餘六項研究評估了普通人群 (n=1)、無對照組的重度抑鬱障礙 (MDD)患者 (n=1)、來自兩個較低社會經濟群體的母親 (n=1)和健康社區樣本 (n=3)中焦慮或抑鬱症狀與腸道微生物群之間的相關性。圖1描述了篩選過程,表1提供了所包含研究的總結。

圖1.描述將研究納入定性合成的篩選過程的PRISMA流程圖

現有文獻中使用的微生物指標的定義

在大多數研究中,腸道微生物群的表徵涉及多方面的方法,通常包括對α和β多樣性的測量。α多樣性提供微生物群落的匯總統計,其中較高的α多樣性表明物種的數量更多 (即「豐富性」),具有更均勻的表達性 (即「均勻性」),和/或根據物種的祖先相異度指示更大的生物多樣性 (即「系統發育多樣性」,圖2)。α多樣性指數的計算 (例如, Shannon、Simpson和Faith的系統發育多樣性)對這些因素的考慮和權重各不相同,但總體而言,α多樣性通常被用作群落穩定性和功能的代表。

圖2. A. α多樣性的概念表示,用于衡量樣本內的複雜性。不同的度量指標對α多樣性的各個組成部分給予了不同的強調:豐富性 (即不同群落成員的數量)、均勻性 (即這些成員的平等代表性)和系統發育多樣性 (即群落成員的關聯性)。B. 為評估α多樣性與臨床症狀之間的關係,可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對組間差異或與症狀評分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學檢驗

雖然α多樣性是為每個受試者分別估計的,但β多樣性是一種檢查群落相對於其他分析樣本的相似性的個體間度量 (圖3)。採用數據降維技術在較少數量的軸上可視化數據 (例如,使用主坐標分析[PCoA]),從而使靠得更近的樣本的微生物組成更相似。這可用於檢查同一組 (如患有抑鬱症)中的受試者是否通過其微生物群在多維空間中聚集在一起,但與另一組 (如對照組)分開。與α多樣性一樣,β多樣性的不同度量強調不同的因素 (如均勻性、系統發育)。機器學習/聚類方法還可用於分析是否可基於微生物群落對組進行區分 (例如,分層聚類、隨機森林模型)。

圖3. A. β多樣性的概念表示: 用於測量微生物群的組間差異。B. 選定的生物信息學分析: 使用主坐標分析 [PCoA]和其他多維定標技術基於β多樣性測度可視化組差異,而機器學習方法測試是否可能基於β多樣性 (即微生物群特徵)將受試者進行分組 (如臨床組與對照組)。

焦慮和抑鬱中的腸道微生物群

本綜述確定了13項研究,這些研究將受試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組成與重度抑鬱症 (MDD)相對於對照組進行了比較,或分析了與重度抑鬱症相關的微生物基因。其中,Mason等人 (2020年)包括了與重度抑鬱症、共病重度抑鬱症和未另外說明的廣泛性焦慮症 (GAD)/焦慮症 (NOS)、單純性廣泛性焦慮性/焦慮症 (NOS)以及對照組受試者比較,因此將在幾個章節中進行討論。另有六項研究檢查了患有抑鬱障礙受試者的微生物群,但沒有說明抑鬱症的類型。

三項研究比較了廣泛性焦慮症受試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與對照組進行了比較。除了進行全組比較之外,Jiang等人 (2018年)還通過將患有廣泛性焦慮症受試者分層為目前正在服用精神藥物的受試者和從未服用過藥物的受試者來進行分組分析。

四項研究採用自我報告症狀問卷作為精神病理學的唯一衡量標準,檢查了微生物群組成與焦慮和抑鬱之間的關聯,一項研究評估了微生物與抑鬱症狀之間的關聯。

α多樣性

在三項對廣泛性焦慮症受試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的研究中,均檢測了包含豐富性和均勻性的α多樣性指數  (圖4)。所有三項研究中均報告了香農指數。在三項研究中,患有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或焦慮NOS)的受試者與對照組之間的α多樣性沒有差異。

圖4. 按照指標類型的α多樣性分析結果摘要 (豐富性:觀察到的OTUs/ASVs;豐富性和均勻性:香農指數;系統發育多樣性:費斯氏病(PD),在A. 抑鬱障礙或 B. 焦慮障礙受試者的組間比較中,相對於各自的對照組。發現不一致的結果,少數研究報告顯著性較高的α多樣性,更多的研究報告顯著性較低的α多樣性,但大多數研究報告無顯著性差異或未報告特定指標的分析/結果。

在兩項比較廣泛性焦慮症受試者與對照組的研究中,對群落豐富性進行了檢查。在兩項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GAD受試者的豐富性較低。在任何GAD研究中均未分析系統發育多樣性。

有三項研究調查了抑鬱症狀之間的橫斷面關聯,但均未報告考慮豐富性和均勻性的α多樣性指數。有四項研究中,沒有觀察到豐富性/均勻性指數與抑鬱症狀之間存在顯著性關聯。尚未有研究調查群落豐富性和抑鬱症狀間的關聯。一項研究調查了系統發育多樣性,但沒有發現與抑鬱症狀間存在關聯。

在納入焦慮症狀測量的五項研究中,有四項研究調查了α多樣性指數 (包括豐富性和均勻性)的相關性。所有四項研究均報告香農指數與焦慮症狀之間沒有存在關聯。只有一項研究調查了系統發育多樣性,沒有觀察到關聯性。尚未有研究檢查了豐富性。

β多樣性

使用PCoA分析的β多樣性表明,在兩項研究中,廣泛性焦慮症受試者的總體微生物組成與對照組有所不同。一項研究發現,患有焦慮症、重度抑鬱症、共病焦慮症/重度抑鬱症的受試者或對照組之間的β多樣性無差異。

在一項研究中,焦慮和抑鬱症狀與β多樣性距離相關,但在另一項研究中,與β多樣性相關的是失眠評分,而不是焦慮/抑鬱症狀。兩項研究發現β多樣性和症狀之間沒有關聯。

炎症在腸-腦軸中的作用

據報告,臨床焦慮和抑鬱中具有較高相對豐度的許多類群與胃腸道炎症相關。鑑於特定菌株通常被視為抗炎並用作益生菌這一前提,我們的研究還觀察到抑鬱障礙患者中雙歧桿菌科/雙歧桿菌屬比例較高,這一點尤其值得關注。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與用雙歧桿菌耗竭的微生物群定居的小鼠相比,用富含人雙歧桿菌的微生物群單定居的小鼠具有更高的促炎性Th17腸細胞。同樣,雙歧桿菌豐度較高與炎症性腸病相關,表明特定菌株可能具有炎症潛能。

炎症被廣泛認為是抑鬱症和焦慮症發病機制的一個因素。這些假設源於對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其他醫學健康個體中觀察到急性期蛋白和促炎細胞因子水平較高。一直以來,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促炎通訊級聯效應 (圖6)是精神健康疾病中觀察到的免疫調節障礙的一個可能原因。外周炎症可能與腦功能有關,通過信號傳導穿過血腦屏障 (BBB)和免疫細胞滲透入腦。炎性信號還激活迷走神經傳入,迷走神經傳入將信息從腸神經系統傳遞至大腦,誘導局部中樞神經系統去甲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的增加,從而抑制炎症。此外,脂多糖和細菌代謝產物的浸潤可能激活先天性耐藥受體,從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假設對該系統的長期誘導會削弱HPA軸激素的下調,導致焦慮和抑鬱狀態下持續性的皮質醇循環水平升高。

圖6. 炎症性胃腸狀態與較高水平的促炎細菌物種以及相對較低豐度的短鏈脂肪酸 (SCFA)產生物種有關,這些物種通常有助於維持腸屏障的完整性。由此造成腸道屏障的受損使得細菌移位和更高水平免疫介質。傳遞到大腦的外周炎症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 (HPA)軸調節的中斷有關,導致應激激素 (包括皮質醇)的循環水平升高。CR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結論與展望

綜述總結了焦慮/抑鬱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特徵的研究概況。焦慮/抑鬱障礙的特徵是促炎細菌物種較多。焦慮/抑鬱的短鏈脂肪酸生成的促炎細菌物種的豐度相對較低。α和β的多樣性發現不一致。未來的研究應該評估腸道微生物群在飲食、精神藥物和檢查物種的功能。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2735820301318?via%3Dihub#f0030

參考文獻

  1. Simpson Carra A,Diaz-Arteche Carmela,Eliby Djamila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 A systematic review.[J] .Clin Psychol Rev, 2020, 83: 101943.

  2. 本文來自生物醫學科研之家,作者光影。



相關焦點

  • 「時而躁狂時而抑鬱」的雙相情感障礙也和腸道菌群有關?
    抑鬱症、焦慮症和胃腸道疾病之間的關聯已經得到了很好地描述。腸易激症候群的主要特徵是腹痛、腹脹和腸道紊亂,但是沒有可通過常規醫學檢查發現的器質性原因。除胃腸道症狀以外,腸易激症候群患者還經常報告精神問題,比如焦慮、抑鬱、疑病症和行為異常。最近的研究表明血清促炎細胞因子IL-8、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與腸易激症候群的存在和嚴重程度以及抑鬱和焦慮有關。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能夠通過調節化學信號分子和免疫系統參與自閉症的病理機制;通過免疫、代謝和神經通路,調節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和病理表型。抑鬱症和腸道菌群那麼,抑鬱症的發病機制中,是否也有腸道菌群的參與呢?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壓力的症狀和引起壓力的原因因人而異,甚至每時每刻都不一樣。長期或慢性的壓力很容易轉化為焦慮和抑鬱,從而對腸道菌群產生負面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低水平的壓力是無害的,但是長時間過量的壓力會很危險,尤其是對我們的腸道菌群和大腦。 壓力導致腸漏 應激激素會減少腸道黏膜的厚度,導致腸漏。這反過來又使得有毒細菌有可能穿過並接觸到腸道免疫細胞,而腸道免疫系統立即被激活,導致炎症加劇。
  • 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文/陳根當今社會,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和抑鬱症已經成為人們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新的關涉,同時,焦慮和抑鬱往往也是最難查明的問題之一。
  • 陳根: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文/陳根當今社會,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和抑鬱症已經成為人們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新的關涉,同時,焦慮和抑鬱往往也是最難查明的問題之一。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這與腸道微生物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腸道龐大菌群和腸道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早已讓腸道成為人體的另一大感覺器官。
  • 【綜述】青春痘?黃褐斑?皮膚狀況之謎,腸道菌群和內分泌一起回答你!
    結合腸道菌群、內分泌和皮膚菌群三者相互制衡的關係,為人類皮膚狀況操碎了心的科學家們正開啟一個新興的領域。近日,美國NeoGenesis公司的Mia Maguire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org上發表綜述,首次詳細總結了近年來基於腸-皮-內分泌三者相互影響的重要工作,因此提示除傳統的激素治療以外,通過飲食改變腸道菌群進而調節內分泌系統的整體治療觀念,可能為預防、改善、治療皮膚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 綜述 | Mol Nutr Food Res:花青素對肥胖相關炎症和腸道菌群變化的保護作用
    腸道菌群參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別是不可消化的多糖的發酵,促進腸道屏障功能,有助於維持體內的營養水平。腸道菌群通過改變能量平衡、腸道屏障功能、炎症狀態、SCFAs合成受損和膽汁酸代謝來調節體重。肥胖期間腸道菌群的變化如表4所示。研究表明,肥胖人群中厚壁菌門和放線菌的數量增加,擬桿菌門的數量減少。
  • 腸道菌群失衡危害大,身體出現什麼表現,說明腸道菌群失衡了?
    腸道對於人體的作用非常重要,可能很多人提到腸道,想到的就是排便,其實腸道的作用有很多,除了排便,它還有吸收營養、為人體提供營養、維持自愈力和免疫力等諸多的作用。而在我們的腸道中,有一個菌群,這個菌群是為腸道健康保駕護航的,因為菌群的存在,腸道才能夠保持健康的狀態,這樣身體才會健康。
  • 出現這6大症狀,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衡,不能放過任何症狀
    生活中多種壞習慣會影響腸道菌群,使得腸道菌群失衡,如濫用抗生素、不潔飲食以及暴飲暴食等。當腸道菌群失衡時會降低腸道抵抗力,誘發一系列疾病,那哪些症狀說明腸道菌群失衡了呢。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高脂飲食影響腸道菌群,從而影響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負面情緒
    與所有人一樣,2型糖尿病患者和肥胖患者也會受到抑鬱和焦慮的困擾,而且他們的症狀會更加嚴重。美國波士頓加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這些負面情緒的潛在因素,那就是腸道菌群。該研究已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
  • 焦慮、抑鬱、心情不好可能是腸道存在健康問題哦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可能和我一樣,在沒有接觸到腸道知識的時候,胃腸道疾病只有消化不良,便秘或者腹瀉,吃吃藥或許就會沒事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現在研究表明人體70%的免疫是來自於腸道,包括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抵抗外來菌與毒素的入侵,所以腸道絕對是身體免疫的主戰場。
  • 腸道菌群失調竟然這麼可怕,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消化道腫瘤 腸道菌群參與腫瘤的發生,就是通過腸道菌群自身的失衡而促腫瘤發生發展的,而其失衡的原因則主要包括,飲食改變,尤其是稀釋飲食(大量的肉類和脂肪以及少量的素菜的攝入)、抗生素治療和炎症性腸病等。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腸道菌群就是腸道裡的各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個,約為人類體細胞的10倍。人體腸道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有益菌,也稱之為益生菌,主要是各種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維生素、胺基酸,參與糖類和蛋白質的代謝,同時還能促進鐵、鎂、鋅等礦物元素的吸收。有害菌,數量一旦失控、大量繁殖,就會引發多種疾病。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無論疾病與否,規模宏大而複雜的細菌庫——腸道菌群都直接參與人體多種代 謝過程 。腸道菌群在人體內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微生態系統,與人類共同變化應對外界因素,人體代謝平衡狀況與腸道菌群的結構組成變化密不可分。研究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的相關性,對於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 。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科研 | Gastroenterology: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損與腸道菌群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有關
    腺泡細胞合成和分泌大部分消化酶,而導管細胞分泌大量富含碳酸氫鹽的液體。胰腺外分泌功能(RPF)障礙可導致消化不良,引起脂肪過多和體重下降。因長期胰腺酶分泌減少易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從而導致慢性胰腺炎。然而,胰腺外分泌功能如何影響一般人群的腸道菌群組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基於人群的調查和研究。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與炎症、代謝和惡性疾病有關。本文研究了胰腺外分泌功能如何影響腸道菌群。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 腸道菌群是人類的重要「器官」
    腸道菌群的變化或不穩定以及多樣性改變是一系列腸道功能紊亂、代謝和免疫疾病的特徵。近年來,腸道微生物受到了各方,包括科研工作者及產業界的一致關注,腸道微生物研究領域的熱點、目的、方法和意義是什麼呢?腸道菌群涵蓋硬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放線菌門、疣微菌門和梭桿菌門等,根據對人體作用的不同又可分為3類:(1)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2)條件致病菌,如腸球菌等;(3)病原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過去往往採用分離單一菌種來研究腸道細菌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但是,由於許多細菌無法分離培養,腸道菌群對人類來說一直是個謎題。
  • 抑鬱症,恐懼,壓力和腸道微生物群脫不開的關係
    荷爾蒙也十分影響我們的情緒,同時我們的情緒也受到免疫系統和腸道微生物的影響。更複雜的是,在這個糾結的生物網絡中,我們的生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精神壓力是身體對生活壓力的反應。它設法使身體恢復平衡,正常發揮免疫力,激素和神經的作用。來自工作上的壓力或生活的壓力都可能會導致抑鬱和焦慮。無論哪種情況,都可以從免疫系統開始。抑鬱症是全世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