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蕃薯粉(又名山粉),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在咱們青田,這可是許多美食的主材料之一,山粉餃,山粉面,山粉餅……吃貨們還等什麼,趕緊往下看吧~
番薯粉面又稱山粉面,山粉面可以熬,可以炒,在青田一般用來作待客點心和擺酒席做菜。
做法
將番薯粉適量溫水攪拌至均勻不沉澱,逐層倒入鋪好炊巾的蒸籠中炊熟,待滿蒸籠時取出冷卻10-20小時待比較硬時,夾在刨架上用粉刨刨成絲,取少許做成粉幹狀帖在竹笠上曬乾即可。
青田山粉餃又被稱為山粉饃餈。是青田縣的有名小吃,是端午、冬至、春節等傳統節日招待遠來客人的地道好點心。青田人在過年或大年初一的時候最喜用山粉餃子待客,在他們眼裡山粉餃是道最具親和力的菜,即素又香。
做法
青田山粉餃是將芋仔煮熟後剝皮,拌山摻揉均勻。以盤菜、碎肉、冬筍、豆腐等作餡,包成圓形,蒸熟存放,吃時再煮熱加作料,為冬至、春節或平時待客食品。用較大山粉餃的皮,包上蘿蔔絲、蝦皮、肉丁、蔥末等餡,包成三角形,然後再上蒸籠蒸熟後就可食用了。也可以用鍋煮,再上香菜、榨菜、豬油等作料。剛出鍋的山粉餃入口細滑,充滿濃厚的山間鄉野風味,新鮮可口。
青田山粉餅,和山粉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是吃上去的感覺是各有春秋。山粉餅是煎起來的,油而不膩,可以當小點心吃。
做法
把山粉放到碗裡,再在碗裡加入水,然後打進幾個雞蛋,攪拌一下。接著,把油到進鍋裡,開大火,等油燒熱了,把調好的原料放兩勺到鍋裡,提起鍋,轉了一小圈,再給鍋裡餅翻個身,就取出來。
山粉糊,其實就是山粉(番薯粉)熬製而成的一種糊狀食物,是青田普遍食用的民間風味特色美食之一。
雖然山粉糊有「鹹」、「甜」兩種,但青田人還是偏愛「鹹」的。在青田街頭,隨處可見山粉糊,無論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對山粉糊似乎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老一輩們有老話「鹹魚鹹菜好過飯」,說的就是這個淺顯的道理。
做法
鹹的山粉糊多用肉絲、冬筍粒、豆腐乾、香菇、蟶肉、牡蠣肉、川豆瓣、鹽等熬製而成。吃剩下的「山粉糊」還可以經過冷凍後切成條塊,放油裡煎炸,再拓上炊皮或者蝦皮,吃起來焦脆香酥,別有一番風味。
這是一道比較精緻純正的青田風味點心,主要用料為山粉和雞蛋。這種食品含有雞蛋的成分並狀如麵條,所以鄉人俗稱為「蛋面」。
蛋面中有雞蛋的鮮味,又軟滑可口,是老少皆宜的食品。過去蛋面屬於家燒的上好點心,飲食店裡是沒得做的。現在,青田的酒店和麵攤裡都有得賣,且頗受歡迎。
做法
做這道點心,要分兩大步驟,即「糊」和「煮」,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糊蛋面」。具體做法是:把新鮮雞蛋劃散,加入適量的山粉和水,調成薄糊狀;取平底鍋用小火燒燙,先放入豬油,再用勺子舀適量的「糊」倒入鍋中,擺動平底鍋,使「糊」均勻覆蓋鍋底;待「糊」凝固變色之後,將圓薄餅狀的面坯翻轉一面,稍烙一下,即可出鍋,一張蛋面坯就糊好了。
燒點心的時候,先「煮」好湯料,然後將蛋面坯切成條狀,下到湯料裡燒開即可。湯料裡可加入肉絲、香菇絲、青菜葉等配料。若無它物,即使只在清湯裡加點蔥花、炊花也很好吃。
豆腐丸顧名思義就是用豆腐做成的一種丸子。青田的豆腐丸不但色香味俱全,它還有著很豐富的寓意,象徵著一家人和和美美,圓圓滿滿。
做法
將山粉與香菇、瘦肉、蝦米、盤菜、紅蘿蔔等剁碎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再將捏碎的豆腐倒進去攪拌均勻。然後將豆腐泥捏成一個個的小丸子,放上蒸籠蒸七八分鐘,圓滾滾、亮晶晶的豆腐丸子就新鮮出爐了。
山粉泡是在過年期間見到的最多的油炸零嘴之一。看電視時,取一兩片在嘴裡便能聽到「咔嚓」的響聲,香脆可口,別有一番風味。
做法
將蕃薯洗淨去皮刨成絲,放鍋中煮爛為止,加白糖攪勻趁熱倒入山粉和成團,取團揉勻,搓成4釐米的直徑長條,稍壓扁成橢圓形(如年糕狀),入籠蒸熟,冷卻後切成薄片,擺成米篩中曬乾,再將曬乾的片放入6成熟的油鍋中炸發後立即撈出即可。
知識連結——番薯粉(山粉)的做法
將鮮番薯加工成漿,洗瀝去渣,將漿水放在大桶中沉澱一夜,此日倒水將澱粉切成小塊攤放在篾席上曬乾,曬乾過程中將小塊捏成粉末,即成了我們經常見到的番薯粉。
看了這麼多番薯粉製成的地道青田美食,就連小編也忍不住咽了好幾口口水,不說了,小編已經準備好下班衝去市場買番薯粉回來做美食了!
吃貨們快快動起來~
(其他媒體或社區轉載請告知,同意後方可,否則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