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女性只能通過戀愛來追求自由?

2021-01-08 新京報網

薩拉·沃特斯是一位備受矚目的當代英語作家,她曾榮獲貝蒂·特拉斯克文學獎和毛姆文學獎,並曾三次入圍布克獎;她的多部小說被改編為熱門的影視劇作品。身為同性戀的她,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很樂意被稱作一個「女同性戀作家」,而她的全部小說創作——《小小陌生人》除外——也幾乎都在描繪女同性戀的故事,其中《輕舔絲絨》(1998)、《靈契》(1999)和《指匠》(2002)均以維多利亞時期為背景,構成「維多利亞三部曲」。

 

「表面上是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要完成自己的愛情,底下是女主人公追求人生選擇權、追求自由的一場革命。」復旦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這樣談到沃特斯小說中的愛情主題。在這樣的對於自由的追求背後,是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所受到的壓抑和束縛。3月24日,在世紀文景和建投書局聯合舉辦的「女性作家主題月」第三場論壇上,青年學者、作家、譯者包慧怡和知名媒體人、作家郭玉潔,就薩拉·沃特斯的文學創作、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和文化,以及小說的文學性等話題展開了對話。

 

女性對女性的情慾是沃特斯小說強有力的推動力


郭玉潔介紹說,她最早知曉薩拉·沃特斯是通過國內女同性戀的網絡社群。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一些女同性戀者通過創辦網站這種可供彼此相識的空間,來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構建同性戀文化群體。一些網站會梳理古今中外的著名女同性戀者,還會介紹以同性戀為創作題材的當代西方作家。她就是在這類網站上最早知曉了薩拉·沃特斯這個名字。

 

在郭玉潔看來,薩拉·沃特斯的小說,多是以愛情為中心。而在當下這個時代,愛情被解構得差不多了。很多人不再相信愛情,或者至少不再相信人應該為了愛情去經歷艱險,甚至犧牲自己;此外還有人將愛情混同於性,而在我們的時代,性又來得太容易了,所以不能真的激動人心。這時,作家在小說中描寫強烈的愛情,很多讀者首先就會懷疑:至於這樣嗎?


《指匠》,【英】薩拉·沃特斯 著,阿朗 譯,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版。


而薩拉·沃特斯的小說不僅以愛情為中心,在她的小說裡,女性對女性的情慾是小說重要的推動力。這樣的小說何以可信,何以能夠打動讀者呢?郭玉潔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去分析:一是沃特斯將她的愛情故事設置在了維多利亞時期,那是一個你仍會感到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人、孤獨而絕望的時代,是你會為了愛去冒險的時代;二是同性之愛在維多利亞時代是不被許可的,禁忌和社會壓力給同性愛情帶來巨大的張力,尤其可以吸引讀者。

 

BBC根據薩拉·沃特斯的小說《指匠》改編的電視劇《指匠情挑》劇照。

 

對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來說,追求戀愛自由和人生自由是一回事

 

包慧怡接續郭玉潔,就薩拉·沃特斯小說裡的愛情書寫展開討論。她介紹說,薩拉·沃特斯是在遵循一個很重要的英國寫作傳統。在英國小說傳統乃至於歐洲小說傳統裡,第一次出現人格獨立、思想獨立、受過教育、有才智的女性是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期,而這一小說傳統在維多利亞時期達到頂峰。在這些小說裡,女性追求戀愛自由,與她追求自己的人生自由是同一件事情,她要通過打破禁忌的方式來實現她的愛情,這往往意味著要違背通常的倫理道德。

 

《輕舔絲絨》,【英】薩拉·沃特斯 著,陳萱 譯,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在這一小說傳統中,追求自由戀愛的女性所要打破的禁忌可以大略分為三類,包慧怡說,最常見的是社會階層的禁忌,比如《簡·愛》中跨越階層的愛戀;第二類是婚姻的禁忌,亦即基督教語境下不可動搖的一夫一妻制,比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希刺克厲夫和凱薩琳的糾葛有大部分是在凱薩琳嫁為人婦之後繼續發生的,這個在傳統倫理上是不為社會所接受的;第三類則是性別禁忌,薩拉·沃特斯接續的就是這樣的傳統,女主人公打破同性戀禁忌。包慧怡還說,打破同性戀禁忌的小說作品其實一直都有,只是相較於前兩類,最後這一類在我國並不太為人所知。

 

為什么女性只能在戀愛自由中追求自己的人生自由?包慧怡說,因為在當時,女性沒有第二種方法追求自由,那時女性沒有就業的權利,對她們來說,沒有體面的工作這一選項。即使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像《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裡的女主角,受過高等教育,精明能幹,但在畢業後如果不結婚,那麼面前的工作選項也只有兩類:要麼去做百貨公司的售貨員,要麼去做秘書或打字員。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劇照。

 

維多利亞時代的明與暗

 

薩拉·沃特斯的前三部小說都將背景設定在維多利亞時期,這一時期對很多中國讀者還略顯陌生。畢業於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英文系的包慧怡博士,從明暗兩面向大家介紹了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4年,從1837年到1901年,這個時期被稱為「維多利亞時期」。那時的英國,國力強盛,殖民地遍布世界,有「日不落帝國」之稱。這是維多利亞時期的明面。而這樣一個實力達於鼎盛的帝國,卻有著極為保守的、重視家庭觀念的社會風氣。包慧怡介紹說,這與維多利亞女王自己的經歷相關。作為第四順位的王位繼承人,維多利亞自幼即被操縱於自己的母親和母親的情夫之手,一直到結婚前,都是和母親睡在同一個房間。阿爾伯特是維多利亞的堂兄,這位堂兄不僅一表人才,而且在維多利亞看來,他是她的親戚中唯一不以功利心算計她的人,兩人一見鍾情,1840年結婚。阿爾伯特也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和維多利亞結婚後,兩人生活幸福。他們希望向國民傳遞一種道德觀和價值觀,就是家庭幸福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很重要,破壞家庭則是可恥的。


《靈契》,【英】薩拉·沃特斯 著,沈敏 譯,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版。

 

維多利亞時代的第二個暗面則是對於超自然和通靈的迷戀,降神和通靈蔚然成風,薩拉·沃特斯的小說《靈契》講述的就是女主人公與靈媒的愛情故事。靈媒(medium)被認為是可以在現世和靈界之間進行溝通的人。維多利亞時代,一方面科技發展迅猛,達爾文進化論學說的出現讓一些人逐漸開始不再相信上帝創世的宗教學說,但一方面,也有一些人,既不走宗教的老路,也不將科技視為新的上帝,而是試圖直接進入靈性世界,通過靈媒和那個世界交流溝通。

 

1872年英國布裡斯託的一場降神活動。

 

此外,夢境與瘋狂也是維多利亞時期的一個暗面,在薩拉·沃特斯的小說《指匠》裡,瘋人院是貫穿始終的一個主題。維多利亞時期出現了一大批表現噩夢的畫,以至於形成了一個專門的畫類,叫精靈畫(fairy painting)。約翰·菲茨傑拉德(John Fitzgerald)是其中的一個國民精靈畫師,畫過許多女性在夢中見到的可怕的夜魔(incubus),夜魔會和熟睡中的女性性交,而這些女性則會在白天心碎而死。柯南·道爾的父親查爾斯·道爾就是一個精靈畫師,整天畫的都是腦子裡的妖魔鬼怪。這一元素在很多偵探小說中都有所反映,薩拉·沃特斯的小說對此也有繼承,包慧怡說。

 

柯南·道爾的父親查爾斯·道爾所繪自畫像(Meditation, Self-Portrait)。

 

將小說架設在與當今時代迥然有別的維多利亞時代,對於作家的知識儲備有很高的要求。然而這對薩拉·沃特斯來說卻並不特別困難。薩拉·沃特斯博士畢業於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她的博士論文題為《狼皮和託加袍——1870年至今的女同性戀與男同性戀題材歷史小說》。包慧怡說,了解了維多利亞時期明與暗,就可以理解在當時那個社會,儘管表面上道德規範非常嚴格,但實際上潛流縱橫。維多利亞情色文學(Victorian Erotica)裡的同性戀內容比我們通常想像的多得多,只是至今可見度不夠。把「禁忌之戀」、「背德之愛」和社會反抗結合在一起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主題,表面上是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要完成自己的愛情,底下是女主人公追求人生選擇權、追求自由的一場革命。

 

文學性和經典性是一個流變的概念

 

「薩拉·沃特斯著迷於情節的設計和懸疑的設置。」郭玉潔說。在二十世紀以前,小說原是一個娛樂產品,是要吸引大家閱讀並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了愉悅和釋放的。然而隨著新的媒體形式的出現,如電影、電視、網絡等,文學逐漸邊緣化,很多作家覺得,要寫那些只屬於文字的、區別於影像所能提供的娛樂的東西。「讓你們看不懂,那才是高級。」郭玉潔說,「很多小說家把小說的娛樂性放棄了。」

 

「沃特斯在一個採訪裡說,全部的真相越晚讓讀者知道越好,現當代很多小說家會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她在這方面比較古典,認為奇情是很重要的。」包慧怡表示,文學史上定義的文學性和經典性,是處於流變之中的概念。「今天一部作品『好讀』似乎成了它的罪過,好像令讀者手不釋卷的書肯定有低俗的成分」,包慧怡說,「但是如果我們看一下今天被當作是維多利亞時期現實主義代表人的狄更斯的作品,如《霧都孤兒》、《雙城記》、《遠大前程》和《老古玩店》等,會發現有很多哥特主義元素和浪漫主義元素在裡面。」那時很多小說是以在雜誌上連載的形式進行的,是要抓住讀者每期都購買、一直往下讀的。

 

薩拉·沃特斯在她的書裡引用過維多利亞時期的一種類型小說——感傷小說(sentimental novel),當時還有一種小說類型是聳人聽聞小說(sensational novel)。「今天我們已經認為是經典的作家,其實他們的作品裡有很多的聳人聽聞和感傷的元素,到底怎麼評估這種元素,是不是這種元素大量出現,出現到30%以上就是文學性不夠強的文學了?」包慧怡問道。薩拉·沃特斯的難得之處在於,她的語言和構造故事的能力使她有望進入未來的文學經典名單,但是這個不影響她的作品的好看好讀,包慧怡說,「馬爾克斯給我的體驗也是這樣的,就是吸引著你一鼓作氣地讀完,但是他對於人性深度的解析就沒有其他的經典文學深刻嗎?我覺得不是。」


作者 新京報特約記者 寇淮禹

編輯 安也  校對 翟永軍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女性只能通過戀愛來追求自由?

相關焦點

  • 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魅力
    在世界文學的寶庫中有兩篇同是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同是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同是一位女主人公與兩位男主人公的感情糾葛為主要情節,那就是《簡 愛》與《德伯家的苔絲》。兩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簡愛和苔絲都被視為勇敢擺脫社會枷鎖的典型,努力追求自由生活的代表。
  • 使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蒙羞的變裝審判
    當旁觀者驚愕得喘不過氣來時,博爾頓和帕克與其他囚犯有一個根本的區別:他們穿著女人的衣服。弗雷德裡克·帕克和歐內斯特·博爾頓,分別被稱為「房利美」和「斯特拉」,是兩位朋友,他們因對變裝的共同熱愛而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倫敦創造了一場成功的舞臺表演。在1871年轟動一時的審判中,英國政府以雞姦罪起訴帕克和博爾頓,這是一項死刑。
  • 時代的審美-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服飾(上)
    維多利亞時代服裝華美精緻,令人難忘。接下來我們就將談談維多利亞時代的時代審美。我們看到的英倫味兒很濃的一些影視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福爾摩斯》系列,等等。影片設定的時代大環境大都在維多利亞時代,他們的服飾很多地方都有共通點。所以,我們研究維多利亞時代的服裝並進行格物,是為了做文化底層以便將來更好的去設計相關的東西。
  • 食人俱樂部: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種族主義與煽動
    星期二晚上,在貝託裡尼的密室裡,受人尊敬的法官和醫生、受人尊敬的律師、受人尊敬的政治家、受人尊敬的詩人和作家聚在一起酗酒、抽雪茄,私下討論他們對英國殖民地的認識,更具體地說,一夫多妻制、獸交、陽物崇拜、女性生殖器切割、儀式謀殺、野蠻的戀物癖和島上的食人行為。這些紳士們會交易異國情調的情色作品,以及鞭笞和賣淫的故事。
  • 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1840年6月2日,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誕生,哈代生活在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但他與發達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背道而馳,懷揣著勇氣追問弄潮兒的道德與社會責任,並對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觀頗有微詞。徐志摩將他與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相提並論。女權主義者伍爾夫曾說「託馬斯·哈代是英國小說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本期「致敬經典」,一起看看為何哈代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 小說家與維多利亞時代的秘密
    英國當代女作家A.S.拜厄特在她的小說《婚姻天使》中,描述了一群維多利亞時代的知識分子,通過降神會與「靈魂世界」進行交流的場景。
  • 看一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到底有多厲害?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殖民者通過不斷地戰爭,掠奪了數不清的殖民地,使得大英帝國的總面積達到驚人的3600萬平方公裡,人口佔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當時的大英帝國領土遍布五大洲,共有22個時區,還差兩個時區就統一全球了,殖民地面積是英國本土面積的147倍,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龐大帝國。
  • 《詭秘之主》與維多利亞時代
    通過寥寥數章,烏賊就將一個帶有克蘇魯神話色彩的蒸汽朋克世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無論是機械齒輪相互咬合的美妙聲音,還是超凡者形態各異的能力,或者是故事中或隱或現的線索,都為《詭秘之主》增添了不少色彩。不過,小說總是有其現實寫照。幾乎每一個蒸汽朋克世界的背後,都有一個維多利亞時代如影隨形。即便是40k戰錘這樣的太空歌舞劇,依舊有著維多利亞時代富麗堂皇的影子。
  •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時尚全科普!
    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巔峰時期,也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大英帝國的經濟佔全球70%,真正走向了世界之巔。在這個時期,工業革命促進了建築、文學、美術和視覺藝術領域的發展,而這些也深深地影響著時尚。
  • 沃特斯筆下的維多利亞時代,是簡·奧斯汀從未提及的
    這裡的「時代」,是維多利亞時代。在勃朗特姐妹筆下,這個時代有與世隔絕的莊園,裡面住著外冷內熱的深情男子。在簡·奧斯汀書裡,則充滿下午茶、沙龍和舞會,男女因機智交鋒互生愛慕。英國當代作家薩拉·沃特·斯(SarahWaters)的「維多利亞三部曲」卻打破了這派祥和。
  • 維多利亞時代的服飾特點參考
    For Lady 維多利亞風格指1837年至1901年間,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的服飾風格,該時代女性的服飾特點是,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領、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宮廷款式。隨著復古風潮的盛行,這股華麗而又含蓄的柔美風格,正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 時代的審美-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服飾(下)
    維多利亞時代的服裝,總體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浪漫主義時期、新洛可可時期、巴斯爾時期、」S「時期和霍布爾裙時期。
  • 維多利亞時代女裝發展簡史(一)
    1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期。這個時期可稱得上是英國的黃金時代。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發展,領土面積廣袤無比,經濟則佔了全球的百分之七十。這是英國站在世界頂峰的時代。社會的繁榮和工業的進步也促進了時尚發展。維多利亞時代的女裝流行風潮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快速更迭。
  • 四乘馬車的故事:舊俄時代底層女性對自由美好的追求和現實思考
    作者巧妙地通過亞歷山德拉短暫而悲劇的一生所乘馬車的變化來形象地展現了她生活的每況愈下;通過對她愛情故事地描述描繪出舊俄時代底層女性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上流社會的黑暗以及農奴制度和等級觀念對人的純潔感情的戕害的殘酷現實。
  • 維多利亞時代的死亡崇拜
    維多利亞時代(通常認為是1851—1901年),死亡變得商品化了:市面上不僅出現了專為死者拍攝遺照的照相館,還湧現出了很多售賣喪服的商店。此時的英國已經步入了工業時代,努力工作被視作賺錢的不二法門。整個西方世界的識字率大幅提高,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也方興未艾。
  • 維多利亞時代十大女權主義者將給你生命
    在攝政時期和維多利亞時代,一個聰明的女人必須隱藏自己的聰明才智,依靠男性的庇護,並依靠騎士精神的限制。當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這個男人所知的最偉大、最強大的帝國,是由一個女人統治的。維多利亞女王雖然受到憲法對皇室權威的限制,但仍然是現代最強大的君主之一,是一位非常了解自己內心的女性。維多利亞時代是歷史上社會改革佔中心地位的時刻。
  • 陰蒂切除術: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歇斯底裡症療法
    體驗機按: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醫學大規模入侵女性臥室。幾乎所有的女性都得了所謂的(由男性造出來的)歇斯底裡症(或「癔症」),無論是精神錯亂,或是焦躁不安,還是頭暈眼花,總之,女性一切被男性認為是怪異的行為,都被歸為歇斯底裡症。
  • 維多利亞的「秘密」:畸高的標準只能讓女性失去信心
    而「維密」模特們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喜歡在個人社交網絡頁面上展示自己鍛鍊的場景,這些場景包括健身房器械練習、競技體育、瑜伽、普拉提、舞蹈等,例如今年通過上海「維密」內衣時裝秀復出的美國模特卡莉·克勞斯(Karlie Kloss)在「出徵」之前就曾通過自己的社交網絡帳號發布參加紐約馬拉松競賽並取得獎牌的照片,更有許多「相關方」提供各式各樣的「維密」訓練,營造出一種「今天少吃一塊肉,明天維密我走秀」的勵志感
  • 維多利亞的秘密
    02在自然寫作中細緻探究的觀察方式,也透露著維多利亞時代風行於英國民間的文化風尚。女作家多蘿西·華茲華斯以第一人稱為主,以寫實的方式,來描述自己走進自然環境那種身體和精神體驗: 「林中鮮花爛漫:一種美麗的黃花,略微帶點黃色,看起來豐滿、滾圓、重瓣——芳香撲鼻,我揣測是一種毛茛科植物。
  • 維多利亞時代的草原風光
    它們讓我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維多利亞時代,在我們對財富信號和快速時尚的痴迷之前,手工工藝和與自然交流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愛國的場面,有助於團結英國人民。君主制邀請公眾首次參加慶祝活動,她乘著馬車在街上遊行。結果,白色就成了新娘的標準結婚禮服,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但是維多利亞時代對時尚的影響並不僅限於此,整個大西洋也感受到了她的影響力。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最長的統治者之一,跨越64年,在此期間,時尚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