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字飛卿。他是中國第一個大量寫詞的文人,他使「詞之體以立」,也是五代「花間派」的鼻祖。
根據《唐詩紀事》記載,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丞相令狐綯假借溫庭筠的詞呈給皇上,令溫不能洩漏了去,可是溫庭筠不聽,把這些小秘密都告訴了別人,後來被令狐綯記恨,仕途也多有不暢。
溫庭筠著名的菩薩蠻,《花間集》中載有十四首,今天我們來品其中之一。
菩薩蠻唐 溫庭筠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因為很多詞是給宮女們唱,給皇帝和后妃們聽的,所以這類詞多以宮廷生活為背景,表現出來的「閨怨」又不能太過分,因此含而不露,欲說還休就成了一個明顯的特點,也正因為有這樣的限制,才更加促成了溫詞穠豔宛轉的藝術效果。本首菩薩蠻盡顯其詞風。
「小山」是指室內的屏風,「金明滅」是說屏風上畫金描銀,在光線流轉的映照下明暗交替。第一句描寫了環境,緊接著美女出場了,七個字寫了佳人的美:「鬢雲欲度香腮雪」。佳人鬢髮如雲,似乎要飄拂到香腮邊,而這香腮用一個「雪」字來形容其白皙。美只用星星點點來表現——如雲的鬢髮,似雪的香腮,其餘全賴讀者的想像。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只描寫局部,以小來見大,更給讀者留有想像的空間。小令因為字數有限,所以每一個字都極盡其用,沒有一點兒多餘。
開篇此兩句,是靜態描寫,但靜中又暗示著動,光線的明滅交織,佳人的將起未起,雲鬢的欲墮未墮,都為後面寫動態作了鋪墊。
接下來的「懶」與「遲」用得極好,詩人巧妙地要寫「動「,卻又似乎還是沒有離開「靜」,這種欲動先靜,似動未動的手法極為高明,也將佳人宮(閨)中慵懶、聊賴的狀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接下來的詩句:「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即是完完全全的動態描寫,佳人姣好的樣貌,再一次被呈現。一個「照」字,既是照花更是照人,而「花面交相映」用花比喻人,花美,人的美更勝於花。
結尾兩句「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為點睛之筆,穿上刺繡精美的羅襦,看見了羅衣上的金鷓鴣——用金線織就的鷓鴣,可見服飾華美,然而最妙的不是華美,而是「雙雙」二字,羅裙上的鷓鴣成雙成對,而佳人則是形單影支,一個「雙雙」,點明了閨中之怨,佳人目睹「雙雙金鷓鴣」引起了自傷,錦瑟華年,無人陪伴,「金鷓鴣」下掩藏的幽怨若隱若現。
讀至此,亦恍然大悟,為何佳人要畫蛾眉時是「懶」,梳洗弄妝是「遲」了,原來深宮寂寞,「後宮佳麗三千人」,不是每個宮人都有幸能得到君王的垂憐,更多的時候,是深宮中無休止的等待,日復一日,儘管日日嚴妝,也等不來君王的眷顧,因此就生出了「懶」和「遲」,這也正是《阿房宮賦》中所寫「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甚至是「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元稹《行宮》)的哀婉幽怨了。
本首小令,除了詩人靜中喻動,動中含靜之巧妙的表現手法以外,用字也極為精練。
「金明滅」、「雙腮雪」、「畫蛾眉」、「弄妝」、「照花」、「羅襦」、「金鷓鴣」,從這些字詞裡,我們能感知到詩人所描畫的豔麗色彩,畫堂的富麗,衣飾的華美,明鏡照花盡顯花紅,而花紅卻美不過人面。如此這般的華美,卻不得不虛擲年華,這中間升騰出的哀怨盡在詩詞之外、讀者心中。
這就是詩人讓人折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