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機升降學說
人體氣機升降來源於《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升降出入是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氣機升降學說是中醫學從動態角度出發,對臟腑特性、氣化功能以及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高度概括,如肺之宣發肅降、肝之升發疏洩、心之曲運神機、脾之運化精微、腎之潛藏蒸騰、胃之受納下降、大小腸之泌別利導、三焦和膽之宣洩決讀、膀胱之氣化行水等。《醫學求是》:「明乎臟腑陰陽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領。」人體氣機升降有3組主要矛盾:心與腎為升降之根本、脾與胃為升降之中軸、肝與肺為升降之外輪。臟腑氣機的升降猶如一架生命之車,使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運轉不息。
二、歷代醫家對胃痞病的認識
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滿悶,觸之無形,按之不痛、望無脹大之病證,多屬於西醫學之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之範疇。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悶,觸之無形,按之不痛、望無脹大之病證,多屬於西醫學之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之範疇。該病常有病程漫長、病勢纏綿、兼夾證多、反覆發作的特點,極大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胃痞之為病,多乃各種原因勞傷中氣,導致中氣虛衰之故。《四聖心源》認為,中氣具有樞機中軸的地位及作用,總司四維之髒(心、肺、肝、腎)的氣機運轉,其盛衰必然對臟腑一身之氣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中氣盛者身康體健,猶如原著中所云:「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中氣衰者百病叢生,猶如原著中所云:「中氣衰則升降窒,腎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鬱而血病,肺金右滯而氣病」,歸根結底,乃中軸樞機運轉不利之故也。
李東垣認為,五臟六腑的升降運動是以脾胃為樞紐的。若脾胃虛弱,不能正常發揮其斡旋上下的作用,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甚至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泛,則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九竅,都會發生種種病症。尤其是內傷病變,多責之脾陽不升所致。治療上強調升發陽,擅用黃芪、人參、升麻、柴胡等益氣昇陽藥物,以遂脾氣升發之性。當然,東垣亦注意到潛降陰火這一方面,只是在掌握運用上,升發是主要的、基本的,潛降是次要的、權宜的。
既然中氣虛衰乃胃痞病的主要病機,那麼治療上當以治中氣為則,中氣即脾胃之氣,故歸根結底乃治脾胃也。而脾胃當如何治療?黃氏在著作中有雲: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溼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醫家之藥,首在中氣,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於火而火死於水,火盛則土燥,水盛則土溼,洩水補火,扶陽抑陰,使中氣輪轉,清濁復位,卻病延年之法,莫妙於此矣。
國醫大師張震教授繼承先賢理論,系統總結闡發氣的生理功能與發病特點,形成了以氣機失常為核心,疏調氣機為主線,疏調氣機湯為具體措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國醫大師張震認為:疏調氣機治療法則:標本兼顧,攻補得宜,病、證、症三對應而有所側重。制方理念:疏調為本,一體兩翼,不偏不倚,便於化裁。
三、驗案舉隅
筆者臨證於胃痞病患者,以「疏調氣機」理論為基礎,以脾胃為本,從疏調氣機、調脾和胃入手往往能取得良好療效。
患者,女,54歲,因「反覆胃脘痞滿不適10餘年,加重伴噯氣反酸1周」入院。患者患有胃痞病多年,曾多次在我院及外院住院診治,但療效欠佳,病情反覆難愈。入院後通過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現症見:胃脘痞滿不適,噯氣反酸,脅肋脹滿,胃納欠佳,大便時幹時稀,時有口乾口苦,平素易急躁易怒,舌質紅,苔白,脈弦細。中醫診斷:胃痞病。治以疏肝健脾,理氣和胃,方以疏調氣機湯加減。
具體方藥如下:
柴胡10g,炒黃芩12g,制香附15g
鬱金10g,丹參10g,茯苓20g
白朮15g,白芍15g,煅瓦楞子30g
山藥20g,薄荷6g,炙甘草10g
5劑,水煎服,日1劑。
特別提醒:
患者情況各有千秋,治療應從實際出發,在臨床醫師指導下進行,不可照搬!
二診後患者訴痞滿已十去其八,仍時感煩躁,脅肋部隱痛不適,納眠尚可,大便已成形,中藥效不更方,繼予上方加減3劑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