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問病看指紋,虎口三關斷寒熱(田原對話中醫兒科大家劉弼臣)

2021-03-04 田原對話生命美學

【周三家庭日】

明代,有一位叫萬密齋的大夫,以治婦人和小兒病聞名後世。他寫了一本書,名為《幼兒發揮》,看名字就知道,這是適合年輕父母們學習的書,它教會你了解孩子的小身體,更好地培育孩子,從幼兒打好體質根基。

這本書裡,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觀點:幼兒體質,「肝常有餘,脾常不足」。這個觀點在《中醫人沙龍》第二輯,田原老師與民間兒科老中醫何曙光先生的對話中,被反覆強調,老先生說:優化小兒的體質,要「切記仲師『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警訓」。

經典中的詞句,總是看似明白又不甚了了,偶然路過自然的某片風景,才像被小閃電擊中,恍然大悟。

臨近清明,北京連著兩天細雨綿綿,路過因為沾了雨露而備顯翠意的植物,「肝常有餘,脾常不足」幾個字,悄然地,從心底深處浮現。中醫兒科大家劉弼臣先生說,小兒是稚陽之體,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如果放到四季中比喻,小兒就是春天,肝氣之生發如同饑渴汲取養分、每時每刻都快速抽長的花草樹木。這些花草樹木最重要的營養,來源於大地,如同嬰孩出生後,慢慢學會以脾胃磨化飲食,吸收營養。

養孩子的脾胃何其重要!幼兒剛剛開始「啟用」的脾胃系統是如此嬌弱,家人以餵養好吃、高營養的食物,過度表現對孩子的愛,背後,卻是難以彌補的傷害。尤其,在這個寒溼的春天……

今天的話題似乎有點遠了,小二筆拙,今天這篇略長的導讀,除了想和大家分享每天對自然、中醫、生命新的感悟,也因為今天田原老師與劉老的對話中,小二又一次,為經典、為古中醫那些充滿智慧和魅力的短句而感嘆——

劉老談及從小兒氣血不穩,號脈就不準,所以古人看兒科病,要症狀結合小兒的「虎口三關」。在南宋兒科醫書《幼幼新書》就有記載,:「近虎口之位,號曰風關,其次曰氣關,在其指端曰命關」後世王錫鑫的《幼科切要》中也有所發揮:「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從第二指側向內推看,第一節名風關,第二節名氣關,第三節名命關。辨其紋色,紫者屬熱,紅者屬寒,青者驚風,白者疳病,黑者中惡,黃者脾之困也。若現於風關為輕,氣關為重,過於命關,則難治矣。 」

若沒有老一輩中醫人對古中醫經典的忠誠堅守、實踐,會有多少家庭,在養育孩子、養護自身的路途上,迷失方向,背「道」而馳……

劉老仙逝已近七年時間,無法再為天下父母們細細解讀:小兒的「虎口三關」要如何看,都能看出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重溫他的對話,品味在古文脈中,承接的生命智慧。

鑑於近期詢問幼兒體質的家長比較多,劉老的對話連載結束後,小二將與您分享民間老中醫何曙光的「幼兒體質優化論」。

回複數字148 → 2015乙未年,別讓孩子的肺受傷

回複數字149 → 感冒,孩子萬病的源頭?

══════我是分割線(*^__^*)══════

一代大醫的經典學習之路

摘自《中醫人沙龍(第9輯):國醫大師絕學專號》

田原:在和姑父學醫三年期間,您還記得當時是怎麼學習的嗎?

劉弼臣:記得,不會忘。內經、傷寒、溫病、中藥學、難經、金匱要略、方劑學,這些都要自學;我三個月就要把一本《藥性學》背下來,幾百味藥的藥性。然後背湯頭歌。

田原:一定挺辛苦的。

劉弼臣:不辛苦學不到啊,老師一講你聽不懂啊。我家境貧寒,父親曾流落街頭要飯,後來才開了個小店。那時候,我們揚州地區只有三個中學,一個英國的聖約翰,一個法國的震旦,還有就是揚州縣中學。有錢人都上外國的教會學校,我們沒錢的就上國立的揚州中學。揚州中學後來出了很多名人,胡喬木,喬冠華、江澤民都是那裡畢業的。日本人打進來了,我們就輟學了。

田原:家境貧寒和戰亂使您更加發奮學習,還記得背湯頭歌的感覺嗎?

劉弼臣:湯頭歌就是方劑,最不好背,為什麼不好背?因為方子裡很多味藥,一點靈活性沒有,很容易搞錯,背著、背著就背錯了,這條跟著另外一個湯頭去了,就對不上了。但是如果掌握不了方劑,只知道幾個大體上的,臨床上就容易產生局限性。

田原:幾十年的光景了,現在還能記得嗎?

劉弼臣:能啊,給學生講湯頭,不能錯,有很多東西,像四逆湯、四逆散等等,無論如何都要記住的。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嘛,性味溫中,主治寒邪內阻、手足發涼、脈象沉細;四逆散,柴胡、白芍、枳殼、甘草組成,體內有熱、手腳發涼就用它。

田原:學了湯頭之後又學什麼?

劉弼臣:脈訣,兒科的要看指紋,當時就學《瀕湖脈學》,李時珍的,你要背浮脈、沉脈等很多脈的脈象,28種脈都要記下來的,還有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像督脈、任脈、陽維、陰維這些奇經八脈也是要記的。我們兒科一定要看小孩的指紋,小孩子愛哭啊,一哭,他的氣血不穩定,號脈號不準的,就只能看指紋了。這叫「虎口三關」——風關、氣關、命關,都是屬於望診,看虎口食指青筋的紋路,如紅色傷寒,紫色有熱。

田原:單單從虎口的青筋就能看出孩子的疾病來?

劉弼臣:能啊,不過現在是附帶看的,主要還是看小孩的病症表現。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兒科的診斷主要是望,小孩子一進門,我大體上就能看出來。不過有的西醫病症,比如心肌炎,我就看不出來了,就得靠西醫的檢查方法,用聽診器聽了。這樣中西醫結合,診斷誤差就小了。

田原:現在醫生用奇經八脈治病的還多嗎?

劉弼臣:大多數不用。

田原:您用嗎?

劉弼臣:我們用啊,針灸治療上用。奇經八脈,一共八條,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蹻、陰蹻、陽維、陰維。這個帶脈,給女性調經,效果很好。

田原:學了脈訣了,接著還學什麼呢?

劉弼臣:學《黃帝內經》。當時學《內經》也不懂,囫圇吞棗先背下去再說。把《內經》真正弄懂的時候,我都快三十歲了。

那是到南京以後,要把《內經》變成白話解釋,這就難了,不是背下來就可以的,你必須得翻譯出來啊,還要知道它的真正含義。

《內經》相當於西醫的《病理學》,要做好多註解,才能把最關鍵、最實用的內容講出來。

第二個就是學《難經》,《難經》就相當於西醫的《解剖學》。

《內經》、《難經》學過以後,就學《傷寒論》了,這個就到治外感病了,還要學會《金匱要略》,這個就是治療雜病的。

張仲景的《傷寒論》書裡講了,漢獻帝的時候,十年內,死亡的人當中,三分之二都死於傳染病,其中百分之七十死於傷寒,了不得呀!當時張仲景家裡二百多口人,死於傷寒的就有一百四十多口人。所以,張仲景就研究出《傷寒論》出來了,這些都是中醫的經典著作。

學過這個了,就開始學溫病了,《溫病條辨》。《傷寒論》是六經辨證,而溫病呢,是衛氣營血。

什麼是衛氣營血?什麼六經辨證?什麼又是氣血痰溼辨證?五臟辨證?所以我們還要讀《溫熱經緯》,以區別溫熱和溼熱;這還不夠,還要學習《瘟疫論》。

後來跟了姑父3年的時間,他又把我送到了上海復興中醫專科學校學習,那是他的好友,時逸人創辦的中醫學校。

田原:您這一路下來,真是中醫的「經典」學習之路啊。這個過程給後人帶來一條捷徑。

【小知識】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大門被一腳踹開,他們將吃的、玩的、用的、高科技的、小玩意的通過海、陸、空全都運了進來,可他們驚奇地發現,偌大的一個超級市場,需求卻如此渺小。

等到運來的物件都發了黴,過了期,他們開始緊張,他們決定做個市場調查,他們才發現,原來是中國人的心理出了「問題」,於是經濟學家們想出了方法,他們將基督教會,和教會醫院、診所進口到了中國,除了為來華旅遊和淘金的外國友人解除身心疾苦之外,在主客觀的情感上,無意間促成了現代醫學進入中國後的第一次飛躍。

據1938年《基督教差會世界統計》:從1840年到1937年止,在華英、美基督教會所辦醫院共計300所,病床21000張,小型診所600處。

現代醫學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中醫們表示壓力很大。於是,一群有識之士開始反思,他們創辦中醫院校,「妄圖」與現代醫學抗衡。於是從 1915年,丁甘仁創辦了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盧乃潼創立了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一大批以培養中醫後備力量為己任的現代中醫專科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上海復興中醫專科學校便是其中之一。

田原:在上海復興中醫專科學校裡學習,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劉弼臣:在那裡有好多大學問家,兒科的徐小圃,奚曉嵐,錢今陽等大家,

都是我老師。跟著他們學習各個流派的理論,以至於後來自己創造流派,都基於

當時的基礎,也受他們很大影響。當時上海有兩大派系,互相排斥啊。兒科的徐小圃,溫熱派;奚曉嵐,寒涼派。徐小圃老師的病人看不好,就到奚曉嵐那裡看,奚曉嵐就說:徐小圃對你不負責任啊,你看都發燒了;奚曉嵐老師看不好的病人,就到徐小圃那裡看,徐小圃說,奚曉嵐你濫用寒涼藥,把病人看跑了……

我那會兒就是今天聽奚曉嵐老師講課,明天聽徐小圃老師講課,講過之後跟著他們實習,跟了有一年左右。當時這兩個老師還奇怪呢,哪有人像我這樣學兩門相反學說的?(笑)

田原:接受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正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劉弼臣:不僅僅是兩個理論體系,我還跟謝匯東老師學習了《雜病論》,兼收並學嘛。你比如說,奚曉嵐的寒涼藥確實效果好,但是不能多用,再多用下去效果就不好了,須改方子了,要多掌握一些才能夠隨機應變。

田原:所以您當時選擇在上海發展,就是因為那裡的流派多。

劉弼臣:對呀,上海開放早啊,醫學知識也是最早的,我可以集百家之長嘛。

田原:如此說來,一個好的中醫師,得首先是一個雜家,然後才是專家!幾十年才能摸著中醫的底兒。

劉弼臣:差不多的。後來我從南京調到北京教學,不懂這些哪兒成?那些年我是三上、三下,一段時間講課,一段時間臨床,臨床遇到問題,帶到教學裡研究、挖掘;挖掘完之後,又到臨床實踐。所以我在近十幾年,才有了創造性的東西。

(未完待續)

編者的話:

尋訪到一位善治兒科病的大家不容易,當我們再次翻開塵封已久的稿件,訪談「東方小兒王」時的片段,依舊充滿了溫馨回憶。小兒乃稚陽之體,猶如一團初生的火苗,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無不被父母捧在懷裡;同時,小兒又是純陽之體,變化迅速。五日一小變,十日一大變,今天咳嗽了,明天發熱了,後天又不知為何起了疹子,他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動著父母的心。都說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可是疾病譜的變化顯示,小兒哮喘、高熱驚風等疾病逐漸呈現高發態勢,風溼病、心肌炎、腎炎等疾病也越來越低齡化發展,在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我們的「未來」究竟怎麼了?

訪談劉老時浮現的那些細節,將我們再次拉近那個紛爭的年代,去見證一代國醫大家的成長,他對小兒體質的認識,他對兒科疑難病的探索和突破,依然能帶給我們許多驚奇與新知。希望他的思想、他在兒科臨床中的寶貴經驗能夠傳承下去,予後人以啟迪。

【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是分割線(*^__^*)══════

田原對話原創中醫微信號:tyxf_yczy10(←長按複製)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號碼關注。
① 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號碼關注。

② 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會出現「添加朋友」,進入「公眾號」,輸入田原對話原創中醫 即可找到。

相關焦點

  • 望小兒指紋 「一指定三關」
    望指紋是兒科診斷的特殊方法,常用於3歲以內的幼兒。因幼兒脈部短小,診病時又每多哭鬧,易使切脈失其真象,此時可望診指紋。正常指紋,絡脈色澤淺紅兼紫,隱隱顯於風關之內,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顯,多是斜型、單支、粗細。
  • 兒科必讀丨小兒虎口三關脈訣
    三關者,第二指之三節是也。除大拇指,第二指名食指,第一節為初關,又名風關。第二節為中關,又名氣關。第三節為末關,又名命關。男以左手,女以右手,側看之。驚風初得,紋出虎口,或在初關,多是紅色。傳至中關也,赤而紫。若病又傳過,其色紫青,病勢深重。其色青黑而紋亂者,病深。若見純黑者,危。大抵紅者,風熱輕。
  • 何廉臣:小兒辨指紋要義
  • 虎口三關脈訣
    三關者,第二指之三節是也。除大拇指,第二指名食指,第一節為初關,又名風關。第二節為中關,又名氣關。第三節為末關,又名命關。男以左手,女以右手,側看之。驚風初得,紋出虎口,或在初關,多是紅色。傳至中關也,赤而紫。若病又傳過,其色紫青,病勢深重。其色青黑而紋亂者,病深。若見純黑者,危。大抵紅者,風熱輕。
  • 小兒表裡虛實寒熱辨證
    小兒辯證最重要的就是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都是相對的而言的,沒有絕對的。
  • 小兒腹瀉又開始「興風作浪」……別擔心,中醫有招!
    今天就來好好了解下寶寶腹瀉吧~寶寶臟腑嬌嫩,冷暖不知自調,飲食不知自節,當調護失宜,就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中醫講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寶寶的脾胃受病,不能正常工作,水溼下達大腸,致成洩瀉。中醫通過望聞問切、辨證論治來判斷寶寶的病情,針對致病之因選方用藥,直達病所。大家熟知的薏米、山藥、白朮、茯苓等就是常用的補氣健脾化溼止瀉中藥。
  • 小兒推拿流派考究
    將左右二大指先分陰陽,二大指並向前,眾小指隨後,一撮,一上,發汗可用。」(《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即《小兒按摩經》的黃蜂出洞法;「風門穴拿之即黃蜂入洞是也。」(《小兒推拿秘訣》) 「黃蜂穴在中指根兩邊,將大指根掐而揉之。」
  • 虎口三關脈訣,大家快來學一學
    虎口者,叉手處是也。三關者,第二指之三節是也。除大拇指,第二指名食指,第一節為初關,又名風關。第二節為中關,又名氣關。第三節為末關,又名命關。驚風初得,紋出虎口,或在初關,多是紅色。傳至中關也,赤而紫。若病又傳過,其色紫青,病勢深重。
  • 《小兒推拿廣意》卷上>>推法-臟腑歌【推拿】
    .先走百蟲穴走馬.通關之後降痰行.角弓反張人驚怕.十二驚中急早針.肩井頰車施莫奪.荊湯調水服千金.此後男人從左刺.女人反此右邊針.生死入門何處斷.指頭中甲掏知音.此是小兒真妙訣.更於三部看何驚.門專治氣促攻.小腸諸氣快如風.男左三關推發汗.退下六腑冷如鐵.女右六腑推上涼.退下三關謂之熱.仙師留下救孩童.後學之人休輕洩.看額脈額脈三指熱感寒.俱冷吐瀉髒不安.食指若熱胸中滿.無名熱者乳消難.上熱下冷食中指.火驚名中指詳看.額前眉上髮際以下.無名指中指食指三指按之俱熱者.外感寒邪.鼻塞氣粗.
  • 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兒科主任醫師黃甡談「小兒食積的危害」
    沒想到家長這麼需要類似的文章。今天,我再推送一條,黃甡大夫談食積與小兒常見病的關係。很多家長都知道食積不好,但是食積為什麼不好,家長就說不清楚了,今天,咱們一起來看看黃大夫給大家講食積的危害。這在古代的醫書上有很多記載,比如《內經》:「食於胃,關於肺」;《醫學入門》:「食咳因積食生痰,痰氣衝胸腹滿者」;《脾胃論》:「脾虛肺最受病」。很多家長不理解,脾和肺是兩個器官,積食怎麼能引起咳嗽呢?這要從中醫上就能解釋得通了,因為五臟之間都是有聯繫的。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 濟南小兒推拿培訓李波:小兒夜啼證候分析、辨證論治以及中醫小兒推拿療法
    濟南小兒推拿培訓李波:小兒夜啼證候、辨證論治以及中醫推拿療法[小兒夜啼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
  • 通大便,激活肺臟清淨的力量(田原對話中裡巴人)
    然而清肺火也需有道,今天小館就跟大家分享田原老師與中裡巴人的這段對話。中醫雲「肺與大腸相表裡」。用中裡巴人的話說:大便通了,也解放了肺。身體的各個部位,從裡到外,實際上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個開放的狀態,一旦哪兒有堵了、瘀了,那局部的運轉肯定有問題,整體與外界的交流也會有問題,各種疾病就接踵而來了。有時,「通」就是一種「清」。
  • 神奇的中醫療法--小兒推拿療法
    都說咱國粹中醫博大精深,小兒推拿療法就是一種神奇的中醫療法!這也叫「小兒按摩術」,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才逐漸形成的,專門用於防治小兒疾病的推拿治療。
  • 【健康韓城】冬季小兒多病 兒科專家支招預防
    【健康韓城】冬季小兒多病 兒科專家支招預防 2020-12-22 15: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兒科 黃甡大夫談小兒食積的危害
    這在古代的醫書上有很多記載,比如《內經》:「食於胃,關於肺」;《醫學入門》:「食咳因積食生痰,痰氣衝胸腹滿者」;《脾胃論》:「脾虛肺最受病」。很多家長不理解,脾和肺是兩個器官,積食怎麼能引起咳嗽呢?這要從中醫上就能解釋得通了,因為五臟之間都是有聯繫的。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積食過久,脾胃虛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導致咳嗽不止。
  • 小兒推拿穴位圖和穴名釋義
    中醫兒科術語通俗化解釋 按積抑痺 「按積抑痺」指治療「積滯」中醫認為,正常的生理活動,全依靠人體內的陽氣和陰精保持協調的結果,如果陰陽失調,發生陰陽偏盛偏衰現象,就會生病。就診斷治療來說,正確的診斷,首先要分清「陰陽」。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二字。「陰陽」統領「表裡、寒熱、虛實」六綱,即「表、熱、實」屬「陽」;「裡、寒、虛」屬「陰」。
  • 「望氣斷病法」,老祖宗的眼睛真神(純乾貨)
    顴紅肺火顴黑寒,血咳吐血殊哮喘,寒熱兩關顴上看。耳黑額黑面烏暗,補水制火節慾心,眼睛昏暗房勞禁。山根低小面黑黃,縱有病人面略白,眼深鼻斷象孤寒。山根一斷氣難揚,腎虧筋弱殊火爍,跌扑傷病鼻骨殃。兩眼昏暗神不清,兩眉粗壓目蒙昧,夾色傷寒陽縮驚。
  • 小兒推拿,寒熱積瀉......百病消(附動態圖)
    9.推上三關部位:小臂前側,自腕橫紋至肘部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兩指自下向上推,名「推上三關」或「推三關」,有發汗降熱作用。揉板門150次,推上三關150次。  12.感冒發燒(兩歲小兒,兩歲以上酌加,以下酌減)  說明:清肺金300次,清心火、肝木各200次,補腎水、脾土各300次,推三關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脊200次,若高熱40度以上,加退六腑300次。
  • 釋草堂晨讀課《每天學點中醫健康知識》第九十一節
    三、按診:臨床上以按肌膚,按手足,按胸膜等為常用。其外有按俞穴。•手法:觸:了解淺部涼熱,潤燥情況。1、按肌膚: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熱,潤燥以及腫脹等情況。①陽氣盛-身多熱陽氣衰-身多寒。2)兒科:①小兒指尖冷-驚厥②中指獨熱-外感風寒③中指指尖獨冷-麻痘將發之象。3)陽虛之證,四肢猶溫-陽氣尚存,尚可治療,若四肢厥冷-亡陽之證。四、望小兒指紋(3歲以內小兒,代替脈診一種輔助診斷方法)1、指紋:即食指內側絡脈-手太陰之脈分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