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一位叫萬密齋的大夫,以治婦人和小兒病聞名後世。他寫了一本書,名為《幼兒發揮》,看名字就知道,這是適合年輕父母們學習的書,它教會你了解孩子的小身體,更好地培育孩子,從幼兒打好體質根基。
這本書裡,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觀點:幼兒體質,「肝常有餘,脾常不足」。這個觀點在《中醫人沙龍》第二輯,田原老師與民間兒科老中醫何曙光先生的對話中,被反覆強調,老先生說:優化小兒的體質,要「切記仲師『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警訓」。
經典中的詞句,總是看似明白又不甚了了,偶然路過自然的某片風景,才像被小閃電擊中,恍然大悟。
臨近清明,北京連著兩天細雨綿綿,路過因為沾了雨露而備顯翠意的植物,「肝常有餘,脾常不足」幾個字,悄然地,從心底深處浮現。中醫兒科大家劉弼臣先生說,小兒是稚陽之體,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如果放到四季中比喻,小兒就是春天,肝氣之生發如同饑渴汲取養分、每時每刻都快速抽長的花草樹木。這些花草樹木最重要的營養,來源於大地,如同嬰孩出生後,慢慢學會以脾胃磨化飲食,吸收營養。
養孩子的脾胃何其重要!幼兒剛剛開始「啟用」的脾胃系統是如此嬌弱,家人以餵養好吃、高營養的食物,過度表現對孩子的愛,背後,卻是難以彌補的傷害。尤其,在這個寒溼的春天……
今天的話題似乎有點遠了,小二筆拙,今天這篇略長的導讀,除了想和大家分享每天對自然、中醫、生命新的感悟,也因為今天田原老師與劉老的對話中,小二又一次,為經典、為古中醫那些充滿智慧和魅力的短句而感嘆——
劉老談及從小兒氣血不穩,號脈就不準,所以古人看兒科病,要症狀結合小兒的「虎口三關」。在南宋兒科醫書《幼幼新書》就有記載,:「近虎口之位,號曰風關,其次曰氣關,在其指端曰命關」後世王錫鑫的《幼科切要》中也有所發揮:「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從第二指側向內推看,第一節名風關,第二節名氣關,第三節名命關。辨其紋色,紫者屬熱,紅者屬寒,青者驚風,白者疳病,黑者中惡,黃者脾之困也。若現於風關為輕,氣關為重,過於命關,則難治矣。 」
若沒有老一輩中醫人對古中醫經典的忠誠堅守、實踐,會有多少家庭,在養育孩子、養護自身的路途上,迷失方向,背「道」而馳……
劉老仙逝已近七年時間,無法再為天下父母們細細解讀:小兒的「虎口三關」要如何看,都能看出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重溫他的對話,品味在古文脈中,承接的生命智慧。
鑑於近期詢問幼兒體質的家長比較多,劉老的對話連載結束後,小二將與您分享民間老中醫何曙光的「幼兒體質優化論」。
回複數字148 → 2015乙未年,別讓孩子的肺受傷
回複數字149 → 感冒,孩子萬病的源頭?
══════我是分割線(*^__^*)══════
一代大醫的經典學習之路
摘自《中醫人沙龍(第9輯):國醫大師絕學專號》
田原:在和姑父學醫三年期間,您還記得當時是怎麼學習的嗎?
劉弼臣:記得,不會忘。內經、傷寒、溫病、中藥學、難經、金匱要略、方劑學,這些都要自學;我三個月就要把一本《藥性學》背下來,幾百味藥的藥性。然後背湯頭歌。
田原:一定挺辛苦的。
劉弼臣:不辛苦學不到啊,老師一講你聽不懂啊。我家境貧寒,父親曾流落街頭要飯,後來才開了個小店。那時候,我們揚州地區只有三個中學,一個英國的聖約翰,一個法國的震旦,還有就是揚州縣中學。有錢人都上外國的教會學校,我們沒錢的就上國立的揚州中學。揚州中學後來出了很多名人,胡喬木,喬冠華、江澤民都是那裡畢業的。日本人打進來了,我們就輟學了。
田原:家境貧寒和戰亂使您更加發奮學習,還記得背湯頭歌的感覺嗎?
劉弼臣:湯頭歌就是方劑,最不好背,為什麼不好背?因為方子裡很多味藥,一點靈活性沒有,很容易搞錯,背著、背著就背錯了,這條跟著另外一個湯頭去了,就對不上了。但是如果掌握不了方劑,只知道幾個大體上的,臨床上就容易產生局限性。
田原:幾十年的光景了,現在還能記得嗎?
劉弼臣:能啊,給學生講湯頭,不能錯,有很多東西,像四逆湯、四逆散等等,無論如何都要記住的。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嘛,性味溫中,主治寒邪內阻、手足發涼、脈象沉細;四逆散,柴胡、白芍、枳殼、甘草組成,體內有熱、手腳發涼就用它。
田原:學了湯頭之後又學什麼?
劉弼臣:脈訣,兒科的要看指紋,當時就學《瀕湖脈學》,李時珍的,你要背浮脈、沉脈等很多脈的脈象,28種脈都要記下來的,還有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像督脈、任脈、陽維、陰維這些奇經八脈也是要記的。我們兒科一定要看小孩的指紋,小孩子愛哭啊,一哭,他的氣血不穩定,號脈號不準的,就只能看指紋了。這叫「虎口三關」——風關、氣關、命關,都是屬於望診,看虎口食指青筋的紋路,如紅色傷寒,紫色有熱。
田原:單單從虎口的青筋就能看出孩子的疾病來?
劉弼臣:能啊,不過現在是附帶看的,主要還是看小孩的病症表現。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兒科的診斷主要是望,小孩子一進門,我大體上就能看出來。不過有的西醫病症,比如心肌炎,我就看不出來了,就得靠西醫的檢查方法,用聽診器聽了。這樣中西醫結合,診斷誤差就小了。
田原:現在醫生用奇經八脈治病的還多嗎?
劉弼臣:大多數不用。
田原:您用嗎?
劉弼臣:我們用啊,針灸治療上用。奇經八脈,一共八條,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蹻、陰蹻、陽維、陰維。這個帶脈,給女性調經,效果很好。
田原:學了脈訣了,接著還學什麼呢?
劉弼臣:學《黃帝內經》。當時學《內經》也不懂,囫圇吞棗先背下去再說。把《內經》真正弄懂的時候,我都快三十歲了。
那是到南京以後,要把《內經》變成白話解釋,這就難了,不是背下來就可以的,你必須得翻譯出來啊,還要知道它的真正含義。
《內經》相當於西醫的《病理學》,要做好多註解,才能把最關鍵、最實用的內容講出來。
第二個就是學《難經》,《難經》就相當於西醫的《解剖學》。
《內經》、《難經》學過以後,就學《傷寒論》了,這個就到治外感病了,還要學會《金匱要略》,這個就是治療雜病的。
張仲景的《傷寒論》書裡講了,漢獻帝的時候,十年內,死亡的人當中,三分之二都死於傳染病,其中百分之七十死於傷寒,了不得呀!當時張仲景家裡二百多口人,死於傷寒的就有一百四十多口人。所以,張仲景就研究出《傷寒論》出來了,這些都是中醫的經典著作。
學過這個了,就開始學溫病了,《溫病條辨》。《傷寒論》是六經辨證,而溫病呢,是衛氣營血。
什麼是衛氣營血?什麼六經辨證?什麼又是氣血痰溼辨證?五臟辨證?所以我們還要讀《溫熱經緯》,以區別溫熱和溼熱;這還不夠,還要學習《瘟疫論》。
後來跟了姑父3年的時間,他又把我送到了上海復興中醫專科學校學習,那是他的好友,時逸人創辦的中醫學校。
田原:您這一路下來,真是中醫的「經典」學習之路啊。這個過程給後人帶來一條捷徑。
【小知識】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大門被一腳踹開,他們將吃的、玩的、用的、高科技的、小玩意的通過海、陸、空全都運了進來,可他們驚奇地發現,偌大的一個超級市場,需求卻如此渺小。
等到運來的物件都發了黴,過了期,他們開始緊張,他們決定做個市場調查,他們才發現,原來是中國人的心理出了「問題」,於是經濟學家們想出了方法,他們將基督教會,和教會醫院、診所進口到了中國,除了為來華旅遊和淘金的外國友人解除身心疾苦之外,在主客觀的情感上,無意間促成了現代醫學進入中國後的第一次飛躍。
據1938年《基督教差會世界統計》:從1840年到1937年止,在華英、美基督教會所辦醫院共計300所,病床21000張,小型診所600處。
現代醫學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中醫們表示壓力很大。於是,一群有識之士開始反思,他們創辦中醫院校,「妄圖」與現代醫學抗衡。於是從 1915年,丁甘仁創辦了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盧乃潼創立了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一大批以培養中醫後備力量為己任的現代中醫專科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上海復興中醫專科學校便是其中之一。
田原:在上海復興中醫專科學校裡學習,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劉弼臣:在那裡有好多大學問家,兒科的徐小圃,奚曉嵐,錢今陽等大家,
都是我老師。跟著他們學習各個流派的理論,以至於後來自己創造流派,都基於
當時的基礎,也受他們很大影響。當時上海有兩大派系,互相排斥啊。兒科的徐小圃,溫熱派;奚曉嵐,寒涼派。徐小圃老師的病人看不好,就到奚曉嵐那裡看,奚曉嵐就說:徐小圃對你不負責任啊,你看都發燒了;奚曉嵐老師看不好的病人,就到徐小圃那裡看,徐小圃說,奚曉嵐你濫用寒涼藥,把病人看跑了……
我那會兒就是今天聽奚曉嵐老師講課,明天聽徐小圃老師講課,講過之後跟著他們實習,跟了有一年左右。當時這兩個老師還奇怪呢,哪有人像我這樣學兩門相反學說的?(笑)
田原:接受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正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劉弼臣:不僅僅是兩個理論體系,我還跟謝匯東老師學習了《雜病論》,兼收並學嘛。你比如說,奚曉嵐的寒涼藥確實效果好,但是不能多用,再多用下去效果就不好了,須改方子了,要多掌握一些才能夠隨機應變。
田原:所以您當時選擇在上海發展,就是因為那裡的流派多。
劉弼臣:對呀,上海開放早啊,醫學知識也是最早的,我可以集百家之長嘛。
田原:如此說來,一個好的中醫師,得首先是一個雜家,然後才是專家!幾十年才能摸著中醫的底兒。
劉弼臣:差不多的。後來我從南京調到北京教學,不懂這些哪兒成?那些年我是三上、三下,一段時間講課,一段時間臨床,臨床遇到問題,帶到教學裡研究、挖掘;挖掘完之後,又到臨床實踐。所以我在近十幾年,才有了創造性的東西。
(未完待續)
編者的話:
尋訪到一位善治兒科病的大家不容易,當我們再次翻開塵封已久的稿件,訪談「東方小兒王」時的片段,依舊充滿了溫馨回憶。小兒乃稚陽之體,猶如一團初生的火苗,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無不被父母捧在懷裡;同時,小兒又是純陽之體,變化迅速。五日一小變,十日一大變,今天咳嗽了,明天發熱了,後天又不知為何起了疹子,他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動著父母的心。都說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可是疾病譜的變化顯示,小兒哮喘、高熱驚風等疾病逐漸呈現高發態勢,風溼病、心肌炎、腎炎等疾病也越來越低齡化發展,在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我們的「未來」究竟怎麼了?
訪談劉老時浮現的那些細節,將我們再次拉近那個紛爭的年代,去見證一代國醫大家的成長,他對小兒體質的認識,他對兒科疑難病的探索和突破,依然能帶給我們許多驚奇與新知。希望他的思想、他在兒科臨床中的寶貴經驗能夠傳承下去,予後人以啟迪。
【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是分割線(*^__^*)══════
田原對話原創中醫微信號:tyxf_yczy10(←長按複製)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號碼關注。② 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會出現「添加朋友」,進入「公眾號」,輸入田原對話原創中醫 即可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