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初還在外地打工的肖列,在看到遵義星絲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招工啟事後立刻報名申請,並在8月中旬順利入職。作為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肖列長年在廣東、浙江等地打工,如今能回家工作,兼顧家庭,他直言:「收入增加的同時,人也過得更有歸屬感了。」
20世紀90年代,鳳岡縣曾是貴州養蠶四大主產縣之一,但受市場制約、加工工藝和技術的影響,產業發展遭受打擊。2019年,上海企業水星控股在上海援黔幹部的牽線搭橋下,與當地政府合作啟動了星絲路項目,成立遵義星絲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絲路」)。目前,該產業基地已正式運行兩個多月,陸續吸納勞動力,其中優先招錄貧困戶。
在遵義,多個曾經的貧困縣已經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的方式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在今年3月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表示,長遠看,東西部扶貧協作要立足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化區域合作,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實現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鑑,共同發展。
2013年以來,東部幫扶城市向貴州省投入的財政幫扶資金逐年增長,累計達121.97億元。其中,2020年已投入財政幫扶資金38.64億元,計劃實施項目1317個,已開工建設1306個。
與龍頭企業合作打通產銷渠道
「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是東西部協作項目中頗具成效的帶貧機制之一,在「造血式」扶貧之路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了解,鳳岡縣星絲路項目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建立村級種養經濟專業合作社,企業按收購價每公斤蠶繭1元支付給合作社,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投入的項目資產歸屬村集體,並進行確權。另外,星絲路預留20%的股份,讓合作社、蠶農入股。
星絲路入駐鳳岡縣後,為養蠶戶提供優質蠶種,養蠶戶則為企業提供蠶絲。45歲的村民吳勇是村裡的養蠶大戶,不久前與星絲路達成合作。吳勇說:「我非常看好這個產業,今年增加了10多畝,這是一個長效的產業,來錢快,發展久。」2年間,吳勇已經成功養殖了3批蠶,累計產繭2700餘公斤,產值達10萬餘元,目前第4批蠶繭也即將結繭,未來將為星絲路源源不斷地提供蠶絲。
作為國內家紡業龍頭企業,總部駐紮在上海奉賢的水星控股為何偏偏相中了群山環繞的鳳岡縣作為生產基地?
上海第三批援黔幹部、鳳岡縣扶貧辦副主任陳奕道出了其中的機緣巧合。2019年,水星控股希望向該區對口幫扶的鳳岡縣捐贈物資,上海援黔幹部在交流中發現,水星控股正在全國尋找蠶桑基地,飼養「水星一號」蠶種,該蠶種經過特殊培育吐出的金絲,是編制高檔紡織品的原料。
「鳳岡在氣候等各方麵條件都比江浙地區好,另外,當地農戶有種桑養蠶的經驗,老一輩都會養蠶,這個是最關鍵的。」星絲路總經理李惠強直言,接下來打算把水星控股等絲綢生產線都搬到鳳岡縣,預計2021年底完成。
對於企業而言,營商環境是建廠入駐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李惠強表示,在溝通過程中,他發現鳳岡縣在聚集力量辦大事方面的效率,讓他很是佩服。他舉例稱,星絲路在7月1日與當地政府籤訂合同,7月3日就拿到了營業執照。
據了解,星絲路公司還以鳳岡基地為中心,逐步輻射其他縣,在建成30萬畝蠶桑基地後,可實現年蠶桑生態綜合產值25億元,繭絲綢工業產值20億元,年利潤8000萬元、稅收3000萬元,為貧困戶就近提供5000個就業崗位。
同樣的帶貧機制,也讓貴州大山裡不為人知的農產品,走進了上海人的菜籃子裡。
道真縣發展「固菜興菇」也採取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由基層黨支部牽頭,村民自我管理委員會配合,負責土地流轉等事宜,同時有相關公司負責培育菌棒、技術服務和保底收購,基地示範園對種植戶集中培訓,農戶自願作為合作社社員入股承租大棚種植香菇,享受政策補貼。
上海第三批援黔幹部,道真自治縣委常委、副縣長沈迪介紹,為了讓蔬菜、食用菌走出大山,滬遵兩地政府牽線搭橋,引入上海、重慶等地的龍頭企業,著力打通當地蔬菜食用菌銷往上海的渠道。
「上海市場對蔬菜食用菌的要求很高,打通渠道後也倒逼我們提升品質。」沈迪表示,當地還開始從事食用菌型菌種研發,依託上海農科院技術力量,實現了四個新品菌型,從源頭上增加競爭力,以此獲得市場認可。
據了解,道真縣隆興鎮浣溪村花園食用菌產業扶貧示範園共建成標準化大棚195個,年投放菌棒近4萬棒,年產鮮菇近800萬斤,實現產值2700餘萬元,帶動貧困戶就業300餘人。
築巢引鳳打造國際吉他園
8月底的貴州正安縣夏風習習,隨著夜幕降臨,縣城也開始變得熱鬧起來,人們飽飯後悠閒地散著步,不約而同地走向了大吉他廣場。半年前,這還是一個深度貧困縣。
今年3月,深度貧困縣正安官宣脫貧摘帽,這標誌著遵義原有的8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率先在貴州全省實現整體脫貧。
正安的脫貧與吉他產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2013年,正安縣有了第一家吉他生產企業,如今已發展到89家,包括吉他生產及配套、銷售、物流、吉他培訓,還有10餘家招商引資已籤約企業排隊等待入駐。從單一的生產吉他發展到現在的銷售、物流、培訓、箱包等,基本形成了閉合的產業鏈。
目前,正安縣年產600餘萬把吉他,佔據全國產銷額的五分之一、全球的七分之一,是全國乃至全球最集聚、最規範、最大的生產基地,被稱為「中國吉他製造之鄉」。
「過去,正安的吉他產業園只是做各國品牌的代工,我管這個叫吉他界的『富士康』。」上海市第三批援黔幹部,正安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國文說,「這幾年,我們致力於吸引全國的吉他品牌來正安創業、發展,打響我們的自主品牌。」
李國文介紹,上海楊浦區除了在資金上定點幫扶產業園二期工程,還定期組織產業園內企業參加上海國際樂器展等展會,以此增加知名度和訂單;同時,積極幫助產業園內企業開拓電商資源,打開市場;2018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曾在正安舉辦過專場。
娜塔莎樂器製造有限公司(下稱「娜塔莎吉他」)就是在2019年的上海國際樂器展上與正安縣政府正式籤約入駐的。娜塔莎吉他創辦於2016年,是一家集吉他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年輕企業,致力於打造完全自主的中國吉他品牌。該公司的品牌創始人趙建峰表示,發展至今,正安吉他的名聲相當可以,未來應該是全球最大的國際吉他產業園。
「我去年8月來正安縣考察時,就感覺跟兩年前完全不一樣了,這個園區建得很漂亮,變化很明顯。」趙建峰在2016年就曾前往正安考察,當時還沒有萌生入駐的想法,隨著正安縣在吉他產業上的招商引資以及國際吉他園二期的完工,趙建峰決定把公司整體遷入正安縣,將在廣東清遠前期已投入300萬元建造的工廠關了,帶著50多名業務骨幹入駐正安。
李國文表示,目前來說,吉他產業對於正安最大的貢獻在於解決就業問題,附近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有一份工作,不需要再外出務工了,同時還能解決一些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的問題。未來隨著企業的逐漸發展,形成聚集效應,相信將創造更多的工業生產附加值,創造更多的稅收。
據了解,目前全園已帶動就業14731人,特別是解決了1374個貧困人口就業,有效保障了6690人穩定脫貧。
「目前,我們的園區還缺少龍頭型企業,企業的實力還不夠強,自主品牌還不夠多,這是我們的一個短板。」李國文坦言,如何把吉他產業做大做強是當前工作的重點,原來是做大,接下來要想辦法做強。
接下來如何吸引更多更多的企業入駐?李國文表示,第一,要靠招商引資,要抓住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的歷史契機,吸引更多在東部沿海地區的大型加工企業,實現產業梯度轉移;第二,要大力培育本土企業,把本土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通過兼併重組、政府給予金融信貸支持等方式,積極為這類企業創造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