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自古傷離別,折柳依依惜別,留下餘情悠悠

2020-12-17 第二教育網

在卷帙浩繁的古詩詞裡,「折柳相贈」與「折柳送別」已經成為一種古人的情感符號和頗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意象,尤其對於文人墨客而言,更是一種源遠流長、長盛不衰、相沿成習的高雅風尚和詩歌主題。在唐詩宋詞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古人以「折柳」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離情別緒。例如:

《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水邊楊柳麴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白居易·憶江柳》:「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久而久之,「折柳送別」這一寓意深長的行為方式,漸漸演化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惜別概念,並由此內涵衍生出諸多與之相關的詞語,也同樣表達依依不捨的離愁別緒,譬如:「柳色」、「柳枝」、「柳條」、「柳絲」、「煙柳」、「柳蔭」、「柳絮」、「柳綿」、「柳花」、「楊柳」等等。

《隋代無名氏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杜牧·新柳》:「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綠蔭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幾處傷心懷遠路,一枝和雨送行塵。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

其實,我們如果從文化的源流與傳承的角度上來審視的話,「折柳」的原始含義應該是表達男女之間的甜蜜愛情和纏綿悱惻的離傷別恨的。

例如:《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幾句詩,描述了主人公當初身著戎裝、走向疆場時,在楊柳依依的春天與家人繾綣道別,而回歸故裡的時候,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寒冬。儘管他連年徵戰殺伐,但一刻也沒有忘卻魂牽夢繞的家園。因為風雪瀰漫處,一直有一苗溫暖的燈光為他而守候,並在濃鬱的夜色裡,照亮了他的歸途。每每讀至此處,我總會想起韋莊在他的《菩薩蠻》中所描述的情景與感受:「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其二:《樂府詩集·清商曲辭·讀曲歌》:「折楊柳。百鳥園林啼,道歡不離口。」

這首詩描寫的是女主人公沐浴著明媚的春光採折楊柳,意欲送給心上人。由於長時間沉浸於思念他的柔情之中,不知不覺間,仿佛林中的百鳥也在呼喚情人的名字(「歡」)。在這花團錦簇、柳絲搖曳的芳春,在這園林鋪繡、鳥鳴婉轉的花季,情竇初開的她,怎能會不產生美麗的錯覺呢?

其三:《樂府詩集·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這首詩描寫了出徵者不忍與親人離別的依依心情。他蹬鞍上馬,並不揮鞭而去,反而折下鮮嫩而綿長的柳枝,來表達自己的一懷愁緒。悽然如訴的笛聲,從送行的人群中飄出,更增添了他此時的悲苦與惆悵。

再者,我們從後來的詩詞裡,也可以感知到「折柳」的真摯愛意與千千情結。比如:

《劉禹錫·柳枝詞》:「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柳,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縴手。」      

古代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外、驛館旁、官道邊、津渡口、柳堤上,除了飲酒話別、折柳相贈、吟詩賦詞之外,有時還要吹笛唱歌。儘管曲調不盡相同,但比較常見而固定,為一般的文人雅士司空見慣、耳熟能詳。故而,古詩詞中常常把勸酒、折柳、吹笛、唱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此來表達彼此之間的深情厚誼和憂傷別情。與送別相關的著名曲子有三支:一是北朝樂府民歌《折楊柳歌》:「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二是唐代的《渭城曲》,又稱為《陽關三疊》,源自於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有人將此詩譜入樂曲,成為風靡一時的送別曲,又因為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覆疊唱、詠之再三,因此又被後人冠之以《陽關三疊》。三是唐代的《楊柳枝詞》,此曲原本是唐教坊曲名,多用以詠柳,藉以表達綿綿不絕的離別之情。在唐代,人們常用絕句來配樂演唱,七絕尤多。我們也可以從不少詩作中感受到「別筵離歌」的普遍性。諸如: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那麼,古人何以折柳送別呢?大致想來,其因有三:一是華夏文化的承續性使然,賦予「柳」的特別含義,應發端於《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戀和牽絆正好表達了出徵將士懷家戀土的離愁別緒,更使得這種思緒化虛為實、具體可感、形象逼真,這為後來的送別詩奠定了情誼綿長、難割難捨的文化基調。二是柳樹的習性使然,柳樹本身具有一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能夠入土而活、隨遇而安,正如清朝褚人穫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所指出的:「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眾所周知,柳樹與其它樹木相比,其特點就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借來祝願遠別之人,身處異鄉、隨緣隨遇、一切順遂。這種解釋不僅顯得合乎情理,而且更具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三是「柳」諧「留」音,折柳相贈表示「留念」之意,用以體現深情挽留、不忍相別、永誌不忘的真情厚意。

在漢唐時代,「折柳送別」的感人場景多出現在灞橋一帶,因而在許多詩詞中,「灞橋柳」幾乎成為「傷離恨別」的代名詞了。

古長安東灞城門,亦稱青門,門外有一條屬於渭水支系的河流——灞水,而馳名於世的灞橋正是橫跨其上的一座木樑石柱墩橋。春秋時期,秦穆公掃平群雄、稱霸西戎,遂將滋水更名為灞水,賦以霸權的寓意,並在此首度建橋,故稱「灞橋」。漢唐至清,此橋曾屢毀屢修。秦時,人們在灞水兩岸廣植柳樹。早在漢代,人們送行至此,就有折柳相別的習俗。而至唐代,在灞橋上設立驛站,東出潼關而遠行的親朋好友大都在這裡踟躕良久、唏噓握別、折柳相送。《三輔黃圖》在「灞橋」詞條下面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開天遺事》也講到:「來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為斷魂橋。」此情此景,當可謂「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我向秦人問路歧,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李白·灞陵行送別》)自此以後,「灞橋柳」、「青門柳」被廣泛地寫入辭章,代替相別之人抒發依戀之情、難捨之意。譬如: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白居易·青門柳》:「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李益·途中寄李二》:「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若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裴說·柳》:「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羅隱·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唐宋時代,至若春和景明,灞橋兩岸,弱柳扶風,綠絛垂地,嫋嫋娜娜,流煙滴翠。春雨瀟瀟時,更是碧色如洗,綠波蕩漾,濃墨渲染,柳暗花明。每值暮春時節,風颺絮飛,柳花勝雪,十裡長堤,煙籠霧罩,隱約迷離,別具風韻,被人譽為「灞橋柳雪」,此乃古都長安的一處絕美勝景,名列「關中八景」。後人有詩讚曰:「古橋石路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頗具詩情畫意的灞水邊、灞橋上一直蘊含著一個煙柳朦朧、兒女情長、牽衣頓足的傷懷意境。正如唐代詩人鄭谷在他的《小桃》一詩裡所描述的:「和煙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連灞橋。」宋代以後,京都他移,長安的漢唐氣象也逐漸消斂,但「灞橋風雪」的景致依然存續,折柳送別的習尚沿襲不輟。在這一時期,仍有灞橋悽麗而多情的意象載入詩篇。例如:

《柳永·少年遊》:「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閒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秦觀·憶秦娥》:「灞橋雪,茫茫萬徑人蹤滅。人蹤滅,此時方見,乾坤空闊。騎驢老子真奇絕,肩山吟聳清寒冽。清寒冽,只緣不禁,梅花撩撥。」

在浩如煙海的留別詩詞中,有一首傷別詞尤為引人,那就是聶勝瓊的《鷓鴣天》。據明代梅鼎祚的《青泥蓮花記》載,宋朝吏部屬官李之問在長安卸任,趕赴京師升遷他處。京都有一位名倡聶勝瓊,天生麗質、聰穎靈慧、能歌善舞、嬌巧可人。李之問一見傾心、朝思暮想、萬般憐愛,而聶勝瓊也是情有獨鍾、善解人意、芳心暗許。李之問將要離開京城時,聶勝瓊在蓮花樓為之設宴餞別,席間,她情意綿綿、愁思縈懷,吟唱了一首詞,末句為:「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悽楚的歌聲,婉曲的柔腸,憔悴的玉顏,晶瑩的粉淚,令李之問心生悲憫,幾可謂肝腸寸斷、扼腕痛惜。他因此又在京都盤桓月餘,前思後想,不忍離去。後來因為妻子反覆急切督促歸家,他這才心懷悵然、落寞而去。沒過十天,聶勝瓊填了一首《鷓鴣天》寄給李之問,詞曰:「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別個人人」意謂送別那個人;「人人」,在此當指李之問,而「第五程」極言路程之遙遠。李之問於歸途中收到這首詞,將其珍藏在隨身攜帶的小箱子裡,但是到家之後便被心細如髮的妻子覺察到了。在妻子的追問之下,他毫不隱瞞,一一據實相告。李妻也很喜歡這首詞,認為語句清健、情意綿長、令人動容,於是,她頓起惺惺相惜之情,拿出自己多年積攢的私房錢,資助李之問娶回聶勝瓊,去成全這段人世間的美好情緣。聶勝瓊來到李家後,換掉綾羅金玉之服飾,洗去胭紅脂白之梅妝,以主母之禮細緻而周全地侍奉李妻,一家人相敬相愛、和睦美滿,自始至終沒有出現過任何家庭不快和糾紛。這也成為宋代詞壇上的一段佳話。

#長亭送別##我愛古詩詞#

相關焦點

  • 多情空留恨,自古傷離別
    漫漫人生路,離別何其多!人生總有太多的離別,來來往往,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離別中有友情,有愛情,有親情。離別是無言的痛,離別是經年的傷;離別是澀澀的苦,離別是深藏的淚;離別是情深緣淺的無奈,離別是陳年的蒼白;離別是擦肩過後的嘆息,離別是流年傷痕……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珍惜重逢中的喜悅。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珍惜我擁有的滴滴點點。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珍惜春衫的嫵媚。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珍惜夏花的妖嬈。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珍惜秋雨的成熟。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古代文人騷客多傷春悲秋,到了秋季,常常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思緒頻發。因為秋天獨特的況味,總容易催生出負面的情緒。一草一木皆有情,葉落知秋,難怪秋季裡人們容易有悲涼之感。然而也有一批人大聲高歌「我言秋日勝春朝」,靜美的秋,淺秋的靜,清秋的寧,倒沒有寂寥如斯之感。大概際遇不同,心境不同吧!
  • 柳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的詩有太多太多,你又喜歡誰的呢?
    離別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題材。「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交通與通訊都不發達的古代,朋友間的「生離」很有可能就是「死別」,這種離別的痛,恐怕不是今人所能真切體會的。從《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楊柳就與離別捆綁出現了,加上古代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楊柳逐漸成為詩歌中代表離別、送別、惜別的意象。
  • 小夥與紀連海老師猜詞語配合默契,他蒙對了「多情自古傷離別」!
    小夥與紀連海老師猜詞語配合默契,他蒙對了「多情自古傷離別」!來源:爆笑生活館 原標題:小夥與紀連海老師猜詞語配合默契,他蒙對了「多情自古傷離別
  •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是檢驗感情的最好方法
    15:01:39 來源: 小梅說感情 舉報   01  自古以來,離別總是會讓人產生依依不捨之情
  • 柳永的一首《雨霖鈴》,寫離別之情,獨步詞壇,驚豔千年
    從上可看到,這雨霖鈴本就用來表達相思之情的,柳永正用此詞牌,寫離別,用當其用,意境幽遠,讓人心生感動。與別離場景相吻合,情隨境生,心有所感,悲從中來,輕歌一曲,淚眼迷離。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曾因了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被仁宗踢出了中榜名單,從此落了個奉旨填詞的身份。心情極度鬱悶,寄情吟詩作詞,便是他人生的全部意義。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賞析:本詞是柳永慢詞的代表作,堪稱千古絕唱,它以鋪敘為主,白描見長,勾勒環境,描摹情態,惟妙惟肖。
  • 宋詞品讀:不仕不娶,梅妻鶴子,他卻留下一首感人的相思詞
    有人總能瀟灑地穿行於每一段感情,仿佛總能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而有些人,卻甘願終其一生,將身心囿於一段情,一個人;有人總能從一段感情裡華麗轉身,波瀾不驚地離開;而有人,卻要歷經剝皮抽筋般的疼痛,才能從一段情傷裡抽身。相較於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返璞歸真,王維隱於輞川別業的參禪悟道,林和靖的隱居生活則更多了高士的雅趣,多了幾分超然物外的清逸。
  • 一闕清歌,念時光悠悠之情,悟歲月豐盈之意
    暮塵衰草一番秋,在離別之人的心上,尋常景致,亦敷上無限哀愁。紅塵道遠,山高路遙,或許,在秋日的渡口,那樣的告別就意味著永遠。於是,才有腳步奔赴的決然,帶著壯士的意氣,又似乎少不了壯士的悲壯。登山臨水,此後的每程風雨,都會有無數的牽念開始在清秋時節默默蔓延。秋葉曉霜紅溼,一聲飛露蟬。
  • 黃鶴樓情悠悠香菸價格是多少
    黃鶴樓情悠悠這一系列香菸是以果香味為主導的香菸,這是一款主打清新淡雅的口感,特別適合夏季或者女性品吸。那麼黃鶴樓情悠悠香菸價格是多少?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黃鶴樓情悠悠系列香菸大全,一起來看看吧。
  • 畫面悠悠情意不盡:送人遠去只寫老友背影,卻成為唐詩中經典之作
    這些詩句中的離別,側重於多個角度和層面。如果說唐詩當中的離別需要更為含蓄意味表達的時候,或許李白的唐詩最給人留下悠悠情懷。而在另一個詩人的筆下,只寫友人背影的離別,傳達出的情感意蘊卻也更為豐滿,更為打動人心。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 想你,悠悠的思念之情,只允許我愛你,卻不允許我陪在身邊擁有你
    分開的愛人,心裡有著無盡的思念,想念的心處處都有眷戀的理由,想你,想念你的溫柔,想念你的味道,甚至連你的聲音,都能勾起思念的情懷,愛在心裡想念之情無以言表,愛著想著,愛有多深想就有多長久,悠悠的思念之情搖曳在心頭,但它只允許我柔情百轉的愛你,卻不允許我陪在你的身邊擁有你!
  • 多情自古傷離別(白香詞譜29)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18、更:一作「待」。【譯文】秋蟬的叫聲悽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
  • 晏幾道很傷感的一首詞,他將傷離別與思念寫進詞中,很唯美很動人
    秦觀書影題跋像秦觀才情卓絕,早年頗為自負,志趣高邁,深得蘇軾器重。但秦觀仕途坎坷,多次遭貶,歷盡艱辛,郴州、橫州、雷州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跡。秦觀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寫進詞中。少年時期的晏幾道生活環境優渥,學習之餘,他會來到朋友沈廉叔和陳君龍的家中做客。在宴席上,晏幾道填詞作曲,為歌女寫出一曲曲婉轉動聽的歌詞,填寫新詞也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樣的時光是美好的,音樂與舞蹈充實了晏幾道的業餘生活,為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趣味。沈廉叔和陳君龍家中四位歌女「蓮、鴻、蘋、雲」,給晏幾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這幾位女子就是晏幾道的初戀。
  • 離別詩八首|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王國維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憶秦娥·傷離別宋代:何夢桂傷離別。江南雁斷音書絕。音書絕。兩行珠淚,寸腸千結。 傷心長記中秋節。今年還似前年月。前年月。那知今夜,月圓人缺。菩薩蠻·問君何事輕離別清代: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
  • 【隨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晚安詩話(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常常被《詩經》裡淳樸的疊字而動容,仿佛是聽見了鶯飛草長裡愛的人正在路上,為愛歌唱的吟詠。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思念。久候不至,望眼欲穿,焦灼萬分,宛在眼前,那一份深情落在了埋怨裡。      難能可貴的是,那個時代的女性可以直抒胸臆,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惟妙惟肖,意境幽美。
  • 六年級小學生是怎麼理解離別情的 用閱讀理解題測試一下
    離別是我國文學藝術上最具生命力的題材之一,以離別、惜別為題的優秀文學作品數不勝數。對於當代小學生來說,天天生活在爸爸媽媽身邊,他們對於離別的理解是怎麼樣的呢?他們還能讀懂古人們那牽腸掛肚、魂牽夢繞的離別之情嗎?
  • 灞橋農村的曲連饃
    □白藍芹在灞橋農村,一般在麥收後,舅家要給外甥送曲連饃。所謂曲連饃,就是圓環形燒餅,餅面上會做出各種寓意吉祥美好的花紋和圖案,意在祝願孩子長大後生活美滿。在灞橋農村,曲連饃都是用上好的麥麵粉先將少量麵粉和成酵面,待發酵後再加入剩餘的麵粉,加鹽、花椒葉末、鹼面兒拌和,合面成團搋好,然後用擀麵杖擀成圓形,做成薄厚適當的各種動物或植物花卉、果實形狀,放在鏊鍋中烙炙,先猛火烙皮,再文火烙炙半小時左右即成。這烙曲連饃的訣竅一是要鹼酵拿勻,就是比例要恰到好處,不然酵面多了就有點酸,少了鍋盔又發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