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Esprit撤場說「拜拜」 快時尚品牌為何頻頻「凋謝」
上周,多個城市曝出服裝品牌Esprit推出了低至1折的促銷活動,大規模清倉銷貨背後,Esprit退出市場已經進入倒計時。連續幾日,記者走訪重慶市場發現,位於南坪的重慶最後一家Esprit服裝店已於本月15日撤店,在閉店之前也進行了打折清倉。
調查
重慶最後一家店15日已撤場
Esprit作為快時尚入華的先驅,曾風靡一時。令人唏噓的是,這個曾經大家非常喜愛和熟悉的服裝品牌,正在逐漸淡出市場。
Esprit的官方商城顯示,他們在重慶區域還有兩家店,分別是茂業百貨女裝和南坪百聯綜合店。
在茂業百貨2樓記者看到,Esprit原店鋪的陳列架和陳列臺都還在,只是已經沒有了任何商品。空蕩蕩的店內只留下消費者曾經熟悉的品牌標誌。周圍店鋪的工作人員回憶,上個月該店就撤場了。
「Esprit在前幾天就已經撤場了。」18日上午,在南坪百聯上海城,多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Esprit撤場的消息。記者看到,在該店原來的位置已經立起圍擋,等待下一家商戶。「重慶已經沒有他們的店了」「聽說要撤出內地市場」……幾個鄰近店鋪的員工討論著。
事實上,Esprit這一次的撤店並非突然,不少重慶會員在3月份就收到了撤場簡訊。「一直很喜歡Esprit這個牌子,收到簡訊說要撤場,還有點意外。」重慶網友「一顆荔枝」表示,自己經常買這個牌子的衣服,也是南坪這家店的常客。在撤場前,她特地到該店進行消費,希望把手裡積累的現金券用掉。從她當時所拍的照片可以看到,撤場前Esprit也放出了醒目的促銷牌。
不只是線下,記者注意到,從4月初開始,該店線上官方商城、以及天貓旗艦店的活動力度非常大,給出了全場商品3件2折的極低折扣。
Esprit南坪百聯上海城店原店長郭女士透露,該店是4月15日撤場的,這也是重慶最後一家店。也就是說,Esprit目前已經完全撤出了重慶。天眼查顯示,重慶埃斯普利特商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11月24日,由萬成資源有限公司100%持股。主要經營範圍為日用百貨、針紡織品、服裝、飾品、鞋帽、皮革製品、體育用品、化妝品的零售、批發、進出口、佣金代理(不含拍賣)等。此外,重慶埃斯普利特商業有限公司在2012年-2013年期間,在重慶還先後註冊了三個分公司,其負責人均為任雲,目前這幾家公司仍為存續狀態。
Esprit去年「易主」新東家
18日下午,記者發現,無論是Esprit的官方商城,還是天貓旗艦店,雖然商品的宣傳圖片還在,不過所有的商品均已全部下架,無法購買。值得注意的是,Esprit此前通過其官方渠道公布,從今年2月28日起,會員在線下店鋪、折扣店鋪和官網與天貓旗艦店購物已經不再積分,ESPRIT FRIENDS會員項目即將在5月31日終止。
實體店撤場、線上店無貨。會員項目終止……Esprit真的即將退出市場嗎?「沒有退出市場,後期會做一個品牌升級。」Esprit會員服務熱線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那麼升級之後的品牌是否還叫「Esprit」或以另外的名字命名?該工作人員表示,暫時還沒有接到通知,後續公司會有公告。
這一次Esprit的「撤退」並非沒有先兆。2019年12月1日晚,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捷環球」)和慕尚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慕尚集團」)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將全權接手Esprit品牌業務。思捷環球在公告中表示,中國業務過渡到合資經營模式預期於2020年6月30日完成,作為過渡的一部分,思捷環球將關閉若干店鋪或者將餘下中國店鋪的資產轉讓給合資公司。
連結
Esprit簡介
Esprit(埃斯普利特),休閒品牌,由Machael Ying夫妻創始於1968年。品牌涵蓋女裝、男裝、運動、童裝、飾品、內衣、鞋類、許可證產品等。
自1992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Esprit便致力於在中國拓展零售業務,先後在上海、北京、廣州和重慶等主要城市開設了100多家零售店鋪。同時,Esprit積極拓展特許經營業務,在近百個主要城市中開出了400多家特許加盟店。Esprit簡潔高雅的設計,深受追求健康、活躍生活人士的喜愛,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時尚品牌之一。但近年來,本土快時尚品牌崛起疊加電商的衝擊,Esprit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2019財年,思捷環球實現收入129.32億港元,同比減少16.3%,亞洲市場收入只佔集團總收入的9.5%。
縱深
不新不快怎能成快時尚品牌
不僅是Esprit,近年來一大批快時尚服裝品牌的命運令人唏噓。
「初中的時候,班尼路和佐丹奴就是我心中的名牌衣服。」張穎是渝中區人,出生在1983年。對於不少生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人來說,他們中很多人對「牌子貨」的概念一定程度上都是從班尼路和佐丹奴開始啟蒙的。黃渤在電影裡那句「牌子,班尼路」,足以見證班尼路曾經的輝煌,幾乎市中心的每個繁華路段都有它。然而,如今在繁華商圈的街邊已經難再見班尼路的蹤影。
曾經風靡一時的佐丹奴,門店最高時也達到2671家。伴隨著H&M、ZARA、優衣庫等國外快時尚品牌的圍攻,佐丹奴與Esprit、班尼路等其它港資背景的快時尚品牌一樣不可避免地走起了下坡路,不斷關店,之後轉攻中國三四線城市和東南亞市場。
為何這些曾經代表「洋氣」的品牌卻落得如今的下場?「更新速度不快,也不時尚」「有些牌子就只剩牌子」……在微博上,不少網友的留言或許道出了些許原因。
設計創新能力不夠
「如果不夠快,不夠時尚,又怎麼能成為快時尚呢?」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教授、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蘇永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快」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原來很多很好的服裝品牌逐漸被市場淘汰,一是更新速度不夠快,還有就是設計創新能力不夠。
在他看來,現在時尚的消費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以前大多數人對衣服就僅僅只是滿足「穿」的基本要求,而現在則需要關注人們生活方式的需求變化,現在的消費者更加了解時尚行業,他們對美和時尚有更多主見,對服裝有更多自己的理解,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品牌競爭更加激烈
昨日,記者在時代天街UG層和L1層看到,有近10家快消服裝品牌。「可以選擇的品牌非常多。」一位前來逛街的孫小姐告訴記者,像優衣庫這些快消服裝品牌,更新快,價格也很合適。
「並不是所有的快消服裝品牌都在走下坡路,有的仍活得很好。」蘇永剛談到,像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之後,他們更新速度快,少量生產,有一套自己的「打法」。
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現在的快時尚品牌太多,競爭非常激烈。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就指出,隨著越來越多快時尚品牌進入中國市場,迅速搶佔了用戶群體。這也讓同質化嚴重,創新力不夠的品牌快速失去主流市場。
商業模式日新月異
騰訊數據實驗室發布的《2018服裝消費人群洞察白皮書》顯示,生活在一、二線城市, 愛美、愛社交的30歲以下職場男女,是快時尚的主力消費人群。也就是說,「快時尚」品牌要掙的是90後、千禧一代的錢。
蘇永剛認為,現在快消品牌除了要滿足年輕人的心理需求,同時價格定位把握要準。他談到,品牌更需要明確目標消費群體,充分了解、迎合他們的喜好。
莫岱青則表示,新技術帶來商業模式日新月異,他們既有線上購物的習慣,也追求線下購物的良好體驗,在這種情況下,線上線下的融合會更加明顯。服裝品牌更需要跟上市場的步伐,保持市場敏銳度,不僅要在技術方面需要革新,更需要通過大數據分析洞察消費者的變化。
(責任編輯:DF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