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作者:樊融傑
近日,中誠信託在研報中指出,受到疫情影響,信託公司開展新業務過程中,難以完成現場盡職調查等業務環節,不能充分履行《信託公司受託責任盡職指引》中規定的相關職責。短期內,新業務開展較為困難,這也將影響到整體的經營業績。此外,即使疫情結束後,企業恢復生產經營仍需一定的時間。
日前,記者與某信託公司溝通了解到,春節後,公司一直執行著輪崗上班;目前公司主要是中後臺在忙碌著一些工作如財務的收放款、資料的整理等。因各種原因,公司的業務除與客戶進行通訊聯繫外,基本上處於緩慢推進狀態。
部分信託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因疫情影響,不少信託公司都要求員工居家辦公,工作效率特別是業務推進進度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記者認為,除疫情外,信託公司以往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相對有限也是其近期業務受影響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期以來,相比於銀行、保險、證券等其他金融機構,信託行業整體對信息技術的開發及應用能力相對較弱。
中國信託業協會編著的《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2018-2019)》顯示,全國信託公司平均每家信託公司信息科技投入1746.89萬元,總計不到12億元。2018年信託公司信息技術部門總人數為559人,平均每家信託公司技術部門人力資源配置不足10人。
正是因為在技術領域投入相對較少,信託公司在開展業務時還被迫依賴於傳統金融業務方式,面談、盡調、蓋章、籤字等諸多環節都需要工作人員當面完成。
在信託行業內部,相比小信託公司,少數大的信託公司近年來高度重視金融科技的發展。記者觀察到,2018年信託公司年報中,中信信託、平安信託、中航信託等多家機構均把金融科技放進業務或戰略規劃目標之中,中航信託、萬向信託等信託公司還單獨設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金融科技部來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
在此次疫情之中,平安信託充分利用了金融科技充分了推動其業務的發展。據悉,自2月3日平安信託推出「遠程復工」以來,目前已成功完成了8個項目的遠程盡調,累計總規模97億元。
以其中的一個政信項目為例,在抵押物遠程盡調環節,交易對手工作人員在到達抵押物現場,與平安信託盡調人員通過APP視頻接通後,會在畫面即刻顯現時間及所在位置詳細地址,再利用手機攝像頭,令平安信託盡調人員可以觀察到抵押物外觀、內部以及周邊環境,同時保存影像。與此同時,盡調人員就相關事項要求交易對手在保持連線狀態下訪談現場相關人員時,也得先核實人員信息和身份無誤,盡調人員會先要求對方出具身份證,然後通過人臉識別模塊獲得訪談人影像,與其身份證信息進行比對核驗,同時通過查閱公開信息等方式佐證訪談對象身份。通過全方位的信息與身份核實,最大限度規避人員假冒風險。
萬向信託上線的慈善帳戶服務平臺,應用區塊鏈的技術對慈善信託各個環節的數據進行追蹤,助力抗「疫」。
此外,還有一些信託公司通過應用雲桌面、VPN加密通道、遠程視頻會議等手段,基本保障公司員工有效線上協同辦公。
記者認為,部分信託公司應結合疫情期間所遇到的問題,加快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步伐。一方面借鑑在金融科技領域發展較好的信託公司的成熟經驗,另一方面結合本公司業務開展的特點,深入到業務場景之中,開發並應用符合自身的技能產品,以期達到提高協同效率和降低溝通成本的目的。
當然,在開發和應用金融科技時要緊密結合信託業務的特點,不能盲目推進。比如在遠程盡職調查方式,要充分利用各類網際網路查詢工具與遠程溝通工具,深化、夯實非現場盡職調查內容,最大限度替代現場盡職調查;同時,盡職調查內容、質量仍應符合信託公司的盡職調查管理辦法及相關業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