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的10個小常識

2021-01-09 百家號

       冬季是人抵抗力最差的季節,學會養生保健是少生病的關鍵。那麼冬季如何養生呢?下面為您介紹冬季養生的十個小常識,做到這些要點就能平安度過秋冬季!

      乾燥的秋冬季每天通過皮膚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補水必不可少。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

       雖然為了健康、減肥、美容等推薦每天多多飲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況下,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違反生理需求,就會造成反效果,水分超越身體必要量,細胞中水分含量上升膨脹,最壞的結果會引起「水中毒」,危害生命。正確的飲水量要根據個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進行調節,正常情況下,每天至少飲用1.5~2L水。每次的飲水量控制在1~2杯。

       有些人比較粗心,天冷了沒有及時添加衣服;有的人為了漂亮,本來穿得就少,還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風大的時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會肚子疼、拉肚子,這是胃腸道的一種自然反應,最好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多穿點,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嚴實點。

       選擇冬裝的首要標準就是保暖。在眾多的衣料中,羊毛、氯綸、腈綸、蠶絲、醋脂粘膠棉保暖性最高,而錦綸、丙綸、滌綸的導熱性較高,不太適合用於禦寒。衣料中所含的空氣越多,保暖性就越好。厚的羊毛織物和蠶絲含空氣量大,保暖性就好。尤其是羊毛織物的氣孔不是直通的,因此,保暖性更佳。

      經常覺得口渴,光喝白開水,不能抵禦秋燥。人體水分,很快會被蒸發或排洩出體外,所以,應該「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就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舉三得。

       鹽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後空腹喝一杯淡鹽水,有利於降火益腎,保持大便通暢,改善腸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覺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溫開水調服,不僅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還有鎮靜、安神、除煩的作用。此外,鹽水和蜂蜜水還有防止血壓升高的效果。鹽中含有大量的鈉,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而蜂蜜中鉀含量較高,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鈉。

       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蔔、胡蘿蔔。秋分養生雖然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後寒涼氣氛日漸濃鬱,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冬季洗澡的時間不要太長,這樣會使皮膚表層的油脂失去保護,讓皮膚更加的乾燥瘙癢,嚴重還會引起皮膚發皺、脫水。建議盆浴時間20分鐘最好,淋浴的話3至5分鐘即可。很多人很喜歡熱水澡,尤其有些雞皮膚的妹子,有「滾燙的水能洗去雞皮膚」的心理。但是其實水溫過高也會破壞皮膚表面的油脂,讓毛細血管擴張,加劇皮膚的乾燥。建議洗澡水溫在24度至29度最佳。

       冬季洗澡不要太勤快,很多人認為洗多了身體才會越來越乾淨,其實這樣做只會讓皮膚越來越乾燥,反而會加重皮膚瘙癢的問題。導致表皮變弱,受到細菌和真菌的侵入,造成其他皮膚感染。

       中醫認為,秋冬為陰令,秋時陰收,冬時陰藏。故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養藏之道也。所以秋冬之季養生,注重陰之收藏及睡眠質量提高,則事半功倍。「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是此時主要的睡眠養生之道。具體睡眠時間,建議每晚亥時(即9點-11點)休息,爭取在子時(11點-1點)入睡。因為子時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之時,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正常人睡眠時間一般在每天8小時左右,體弱多病者應適當增加睡眠時間。頭北腳南定位準確。人體隨時隨地都受到地球磁場的影響,睡眠過程中,大腦同樣受到磁場幹擾。人睡覺時採取頭北腳南的姿勢,使磁力線平穩地穿過人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球磁場的幹擾,使睡眠更加香甜。睡覺姿勢張弛有度,身睡如弓效果好,向右側臥負擔輕。

       要避免中午感覺疲乏,讓全天都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多數健身教練的建議是多做些中等強度的鍛鍊,也就是讓心跳達到目標心率70%至80%的運動。專家說:「要傾聽你身體發出的聲音,如果你處在壓力很大的工作環境中,那麼劇烈運動或許不能讓你感覺更舒服。做修復瑜伽效果可能會更好,這樣你的大腦能夠放鬆下來。」

       健身專家稱,理想的安排是一周進行兩到三次高強度鍛鍊,並加入瑜伽、健走或負重訓練等強度較低的項目。即使在不疲勞的時候,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舒適。伸懶腰時可使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擠壓,利於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能供給各個組織器官。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

       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龍眼有滋補、強壯、安神、補血等作用,對夜間失眠的老人尤為適宜。葡萄可以預防疲勞,有益氣、補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維生素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身體抵抗外來侵害時各類免疫細胞的數量、活力都和維生素有關。因此,秋冬季感冒流行季節,別忘記每日服用維生素C片劑,也可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例如獼猴桃、橙子。

       為使呼吸道黏膜經常保持溼潤,還要補充維生素A,最佳來源是茴香、胡蘿蔔和甘藍。此外,經常吃一小撮核桃仁或葵瓜子,它們富含維生素E。

       造成秋季抑鬱症的原因主要是秋季陽光照射少,人體的生物鐘不適應日照時間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因而出現了情緒與精神狀態的紊亂。他們往往覺得自己活著是有罪的,顯得自卑、自閉,臨床表現為情緒變得易怒、憂鬱、易疲勞、精力衰退、注意力分散等,最後甚至會自傷、自殺。

       曬曬太陽,是比較適合季節性抑鬱的方法。一般的症狀,在換季的時候會有所發展,其表現主要有沒有精神、情緒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等,但是這些不良的表現,在陽光照耀下會逐漸消失。還要適當補充營養。食物中含有胺基酸、維生素,對人們的精神健康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於多疑症的人,如果缺乏某種營養物質,也是有可能會引起憂鬱症的,因此,大家多吃含維生素B的食物,這種食物有:魚、粗糧等。

相關焦點

  • 秋冬季養生小常識
    原標題:秋冬季養生小常識 華龍網1月31日10時訊冬季是人抵抗力最差的季節,學會養生保健是少生病的關鍵。那麼秋冬季如何養生呢?下面為您介紹冬季養生的幾個小常識,做到這些要點就能平安度過秋冬季! 1、養陰注意多喝水 乾燥的冬季每天通過皮膚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補水必不可少。
  • 冬季養生保健小常識
    養生應該隨著天之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適時而行。最近剛剛立冬,又到冬季養生的時候了。冬季養生應以「藏」為主,而人體之中腎主藏,所以冬天養生重點祛寒就溫養腎進補。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點冬季養生小常識:1、進補冬天屬水,而人體的腎亦屬水,到了冬季,腎較易受到傷害,所以冬季養生應順應了自然界和人體陽氣下降潛藏的趨勢注重補腎。進補包括食補和藥補兩類,但是補也要因人因地因時而異,一般陽氣偏虛的人,可選羊肉、雞肉、狗肉等。氣血雙虧的人,可用鵝肉、鴨肉、烏雞等。
  • 冬季的五種飲食養生小常識
    冬季的蟄伏是為了來年萬物生長儲存養分,冬季是進補的好時機,進補的目的是防病和防寒,不過,我們希望大家知道一些冬季養生知識,以防走入冬季養生誤區,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冬季的五種飲食養生小常識。
  • 冬季食療養生,這些小常識要記得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即使是所謂的保健藥品,長期吃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而且用藥來補養身體並不是最好的養生方式,所以在中醫理論中,向來倡導的都是食補法,而且是依據時節來食補,根據不同時節的特點,梳理出養生的重點,也就是所謂的「順時令而食」。
  • 冬季養生10個小常識,你知道嗎?
    冬天是溫補養生的季節,冬天千萬不能夠對身體置之不理,而是應該積極地進行養生,這樣身體才會越來越好。1.飲食要滋陰潤肺  秋收冬藏,冬季到來,人們食慾普遍增強,此時千萬記得要管住自己的嘴,以免傷及腸胃。  冬令進補時,為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就是打基礎的意思。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用以調整脾胃功能。冬要溫補,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 收好這份冬季養生小常識!蛋白粉的功效也別忘了
    冬天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是一年的結束,亦是下一年的開始,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做好冬季養生,養精蓄銳,對於維持來年的健康,提高體質至關重要。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冬季養生有什麼常識吧!
  • 冬季養生小常識
    冬天是進補的季節,也是容易上火的季節,所以在冬天一定要注意一些生活方面的小常識,能夠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早睡早起,睡前泡腳 冬季需要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寒能力冬季,天寒地凍。生活在北方的居民,有供暖設施,雖然在室外活動倍感寒冷,但室內溫暖如春。但在南方,室內沒有集中供暖設施,室內室外溫度一個樣,甚至室內還比室外冷,人體對能量的需要增加,需要注意能量的充足供應。保證足夠量的主食,建議每天吃半斤-八兩的穀類食物,除了饅頭,米飯、窩頭等,可以「軟硬兼施」, 經常喝粥。
  • 夏季養生小常識合集|小常識|合集|養生|-健康界
    夏季飲食養生保健應該怎麼辦?要重點關注飲食,要做到以清淡為主,切忌燥熱。下面請看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夏季養生小常識合集」吧!多吃高纖蔬果夏季飲食以甘寒、清淡為宜,烹煮忌重油厚味。夏季養生可以適當補身體,但是要看怎樣補法,萬不可和冬季那樣人參湯、雞湯、排骨湯等一頓神補,在這大夏季如此補法不但對身體無益,只怕你身體內的火氣會蹭蹭的上升而難消。想要補身體,可以選擇一些清淡滋陰等食物進行適當的補。
  • 冬至養生吃什麼食物養生比較好 今日冬至養生小常識
    冬至養生吃什麼食物養生比較好 今日冬至養生小常識1.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歷來作為補陽佳品,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
  • 盤點冬季養生小常識,你知道有哪些飲食誤區?
    冬季養生小常識一、多喝水冬天的氣候是比較乾燥的,多數人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皮膚問題,如果皮膚本身比較敏感情況將會更加嚴重,常見的有皮膚瘙癢、慢性溼疹以及乾裂等等冬天白天短晚上長這也是有原因的,在養生方面也要遵循冬藏的原則,適當延長睡眠時間,這個時間段要養成早睡晚起的睡眠習慣。對於陽氣比較弱的老年人,最好等太陽出來之後再起床,否則可能會引發感冒咳嗽,嚴重的還會誘發心絞痛。
  • 秋季養生的方法 秋季保健養生小常識
    秋季屬於冷熱交替的季節次深呼吸,這個時候多注意養生方面的小常識是非常重要的。保持身體的健康,儲蓄足夠的能量,才能更好的應對即將到來的冬天。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於秋季養生的小常識,希望大家喜歡!秋季養生的三個方法中醫認為,安撫經絡,可糾正臟腑功能的失衡,起到養心的功效。
  • 冬季健康養生保健小常識
    冬季,最易損人陽氣。所以,此時的養生要特別重視陽氣潛藏、斂陰護陽,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早睡晚起。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所以冬三月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意志安靜,陽氣不受外界幹擾。避寒就溫。冬日氣候寒冷,避室應溫暖防風,一般宜保持在18℃以上。氣溫驟降與寒流過境時,老年人與體弱多病者,最好減少外出。若要外出則應做好保暖防護。
  • 「濟民養生小常識」百家號健康養生領域排行,新作者選擇哪個領域好?
    「濟民養生小常識」百家號健康養生領域排行,新作者選擇哪個領域好? 濟民養生小常識百家號推廣估值及分析 目前濟民養生小常識百家號預估推廣價格為16-56元之間不等,該價格綜合排名32.7萬 ,高於整體70.6%的作者預估價,健康養生分類排名1.1萬 ,高於健康養生分類
  • 秋季如何養生,男性秋季養生小常識!
    秋季是個養生的季節,很多朋友都在秋季養生,這主要是因為秋季天氣多變,很多感冒等疾病發生在秋季。因此在秋季,男性朋友更應該通過日常飲食和日常生活習慣來進行秋季養生。那麼有哪些好的習慣,可以讓自己的秋季過得更加美好呢?
  • 秋季養生的小常識
    那麼在這個至關重要的秋季有哪些養生小常識呢?飲食方面又有哪些宜忌呢?秋季秋高氣爽的氣候使許多人選擇戶外運動來鍛鍊身體,那麼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秋季養生七個小常識1、健康飲食
  • 春季養生小常識
    想要在春季達到最好的養生效果,那麼了解春季養生小常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給大家盤點8個在春季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趕緊來學習下吧。2、晚睡早起,不可戀床春季養生在睡眠上要保持「晚睡早起」的習慣。晚點睡覺指晚上9點以後入睡。
  • 會養生的人更長壽,7個小常識,幫你通向長壽之路
    現今社會上大部分的人為了身體健康、更加長壽逐漸開始了養生的生活。但是不能盲目的養生,大家也需要了解一定的養生常識,這樣才能更好地通往長壽的道路。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養生的小常識,希望大家掌握正確的養生方法。
  • 冬天養生小常識,收藏起來用,不需要求別人
    冬日養生要以「藏」為主,人體中的腎主藏,因此冬日養生的重點在於祛寒養腎,即溫補腎。以下為大家介紹一些冬季養生的小常識:冬天養生中的食補冬季屬水,而人體的腎也屬水,到了冬季,因為天氣寒冷,我們的腎更加容易受到損害,因此我們要在冬季養生過程中要順應大自然規律以及人體陽氣衰微之勢,來著重補一下腎。
  • 鐵嶺|冬季保暖的五個小常識
    冬季保暖的五個小常識  1、多吃熱量高的食物膳食中應多補充產熱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提高肌體對低溫的耐受力。尤其應考慮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類及其製品等。  蛋氨酸通過轉移作用可提供一系列耐寒所必需的甲基。
  • 秋季養生,寒露養生小常識
    寒露是深秋的開始,天氣越來越冷,那麼寒露節氣怎麼養生?今天跟大家說一說寒露節氣養生五個小常識。第一個足部保暖。常言道寒露腳不漏,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不要經常去赤膊漏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第三個方面是朝鹽晚蜜。寒露是熱、冷交替的開始,秋燥是讓人非常煩躁的事。對付秋燥。最佳飲水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發現皮膚越來越乾燥,不少人以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補充水分。我們光喝白開水,水分也是容易流失。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的食鹽,跟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這個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一個飲食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