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子重鎮到美妝聖地,華強北40年來緊跟市場需求,不斷調整方向
華強北,是一個江湖,也是一個傳奇,這裡見證了深圳電子製造業的崛起和發展,也成為電子行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構成中國電子產業版圖的中堅力量,「中國電子第一街」的美名傳遍海內外。
深圳經濟特區創立40年來,從初創到探索,從發展到突破,從轉型到升級……對市場極為敏感的華強北,跟著深圳一起,一次又一次地華麗轉身,引領潮流。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走進華強北,尋訪陪伴華強北一同成長的親歷者,探尋中國改革開放前沿深圳經濟特區的精彩縮影。
華強北聚集了幾十個專業市場,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及產品交易中心
以華強北路為中軸,東起上步中路,南到深南路,西到華富路,北至紅荔路——走進華強北商圈,街上人潮如鯽,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拿著各式各樣的3C電子產品在大廈之間穿梭。「華強北商圈其實佔地面積不大,只有1.45平方公裡,商圈主街長約900多米。」華強北街道辦的工作人員羅棟成告訴記者,就是在這個彈丸之地聚集了幾十個專業市場,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及產品交易中心。
40年前,華強北還是一片郊區荒地,人煙稀少,黃土飛天。誰都沒想到,希望就在這片荒地上孕育。
今年85歲的深圳賽格集團原董事長王殿甫仍清晰地記得那段歷史:上世紀80年代初,深圳市城市建設規劃委員會在華強北片區規劃了一個以電子工業和來料加工為主的工業區——上步工業區。不少國家部委安排下屬企業到深圳設立分支機構、投資辦廠,其中以國防工業、電子工業為主。
華強北的發展,可說是深圳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早在深圳經濟特區籌備時期,電子業就被作為來料加工的主導產業。在深圳第一座高層建築——電子大廈動工前的1979年-1980年,來自內地和香港的電子產業資源已經不斷地向深南大道和華強北交匯處聚集。電子大廈於1981年1月動工,1982年8月建成,成為深圳的第一個地標。緊接著,1985年,當時的電子工業部決定在深圳成立辦事處,1986年正式成立了深圳電子集團公司,兩年後更名為賽格電子集團,並設立了賽格電子配套市場。
「那個時候,很多生產原料的電子元配件要按計劃統一分配,就像糧票一樣,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王殿甫表示,賽格電子配套市場開業時候面積只有900平方米,後來整棟大廈八層樓都被改成了電子配套市場,解決了深圳乃至全國電子企業產業配套的問題,並匯聚起了華強北第一批創業者。
賽格電子市場構建了「以深圳為中心、立足珠三角、輻射全中國」的連鎖經營網絡體系,通過自主經營、控股、合作、特許加盟等運營模式,陸續在全國各地開辦30多家連鎖電子市場,從此拉開了華強北成為「中國電子第一街」的序幕,打造了如今全球聞名的完整而高效的電子製造產業鏈。
「如今在華強北,沒有什麼是買不到的。華強北服務於全球的中小微企業,有電子元器件最齊全的現貨庫存,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哪一家商鋪的元器件缺貨了,到隔壁店鋪一問就能馬上解決問題。」華強電子世界總經理陳俊彬對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說,在鼎盛時期,華強北「打個噴嚏」,珠三角乃至全國市場都「跟著感冒」。
除了電子產業,華強北還輻射了周邊銀行金融業、快遞業、餐飲、商業地產等,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生態圈。如今在深圳的很多大型供應鏈公司,最早都是從華強北的貿易公司演變而來。
不僅如此,華強北自身也在轉型升級的探索中。撕去電子城的標籤,如今明通已成為華強北最火爆的美妝城,曼哈數碼城、遠望通信配件城等也正在轉型改造美妝城的進程中,並已經逐漸形成外溢效應,這裡會否成為下一個「美妝第一街」「日化第一街」值得期待。
再出發
撕掉「山寨貨」標籤,立足電子產業,開拓直播、美妝、文化等領域
積極轉型多元化發展打造更豐富產業生態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全面突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徹底衝擊了原本華強北的陣營。之後,受全球經濟持續低迷、電子商務衝擊以及自身轉型升級、市政設施建設圍擋等多重因素影響,特別是今年年初的疫情,使得華強北商圈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這似乎也成為華強北華麗轉身的一次機遇。
積極嘗試多條腿走路
在遠望數碼城,一位招商經理告訴記者,商家也在積極轉型,現在遠望的二期已經改為經營化妝品,而一期還繼續保留電子3C業務,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已經免租了兩個月,現在的鋪租相較幾年前已經大幅下降。
華強北在積極採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影響的同時,並沒有放棄對轉型升級的堅持,依舊勇立潮頭。
「賽格在積極創新,孵化了創客空間,布局了新能源,涉足了檢驗檢測領域,積極在嘗試多條腿走路。」賽格電子市場總經理顧猛對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表示,電商對於線下商鋪的衝擊已經趨於平緩,七八年前電商的增長確實很快,但是隨著各個商鋪自身也開了線上店,雙方的佔比也達到了某種平衡,線下看貨、門店倉儲的需求是避免不了的,需求是多樣性的,業態也一定是共存的。
以電子專業市場起家的華強集團,如今已經多元化發展。據華強電子世界總經理陳俊彬介紹,該集團產業除了高科技電子製造業之外,還部署了文化科技產業、新能源、電子高端服務、房地產酒店業、金融五大板塊的多元化產業格局,在國內外擁有投資公司40多家和2家上市公司。文化產業方面,深受少年兒童喜愛的動漫IP《熊出沒》就由華強集團打造,在國內擁有多個高科技主題公園,致力於打造「中國的迪士尼」品牌。
多個商城正轉型為美妝城
2017年10月,深圳福田區出臺了《華強北創新發展行動計劃》,3年內投入10億元專項資金開展「十大行動」,全方位扶持華強北創新發展。
如今,走在華強北的街道上,你會發現,這裡的業態早已不是單一的電子產業。今年最為火熱的直播帶貨在華強北也隨處可見。
記者在「女人世界」看到,整棟商城已經被騰空,每層樓被劃分出不同的區域功能,各個檔口的裝修進行得如火如荼。「直播是新風口,要順應大勢潮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重新改造樓層的原因。」商城招商經理李明向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介紹,「絕大部分商鋪已經出租了,我們會對每個區域每種品類進行科學規劃,二樓和四樓設有共享直播間,主播間提供電商直播帶貨、主播專業孵化、直播業務培訓等內容。五樓一半是直播間,我們會跟MCN機構合作,還會請來大V或者明星走進直播間,讓他們幫助商戶帶貨。」
無獨有偶,曼哈數碼廣場也將部分區域改造成了美妝廣場。這一輪向美妝市場行進的轉型中,明通數碼城將自己定位為「高端、正品、真貨」。連一直從事手機周邊配件業的楊娟,也在適應市場的轉變,進貨了不少直播補光燈、直播手機支架等等產品。
此外,華強北也在盡力擺脫「山寨貨」的標籤。據了解,明通要求商家在進場之前需要與市場籤訂「一次性淘汰制度」以及「市場經營主體誠信經營承諾書」,一旦被查實有制假售假的行為、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行為,都將終止租賃合同,無條件將鋪位收回。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對於華強北未來的發展,陳俊彬充滿信心地表示,華強北商戶超過4萬家、從業人數達22萬人,「作為華強北的從業者,我們要保持拓荒牛的精神,重新出發,在未來的4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我們不能落下,我們要用華強北的創業精神、造夢精神,再創造一個輝煌的40年。」
風雲錄
黃金時代的華強北,日均人流量達50萬人次,日資金流量10億元
「一米櫃檯」誕生50個億萬富翁
華強北,總在創造奇蹟,因為不乏創造奇蹟的人。
根據組織上的安排,王殿甫1993年赴任賽格集團擔任第二任董事長,那年他已經58歲了。「當時到賽格任職,老實說開始是不大樂意的,因為當時的賽格大而散。不過看到賽格辦公樓一樓的電子配套市場辦得不錯,所以,果斷地把用於辦公的另外7層樓全部騰出來,電子市場從900平方米擴大到1萬平方米,一下子湧入了更多的商戶。後來地方還是不夠,我們就繼續擴建」。
1996年起,賽格大廈逐步拆除重建;1998年,與賽格一街之隔的華強電子市場開業,與賽格一起成為華強北「雙子星」;2000年,72層高的賽格廣場落成並投入使用,經營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擁有數萬個商鋪,華強北問鼎當時亞洲第一大電子市場。
華強北也和賽格一起騰飛起來。2008年第十屆高交會上,華強北被中國電子行業協會授予「中國電子第一街」稱號,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產品種類最齊全、年交易額最大的電子產品交易集散地。
和這條街一樣,這裡上演了無數從「小微」到「大樹」的創業故事。一米櫃檯走出百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的「江湖傳說」經常在坊間流傳。據不完全統計,40年來,華強北誕生過50個億萬富翁和無數的百萬富豪。作為全球網際網路巨頭的騰訊也是從華強北走出去的。
王殿甫清楚地記得,當年馬化騰創立騰訊的時候,就在賽格科技園的5樓租用了一個很小的辦公室。騰訊一直在華強北待到了2004年。
馬化騰的成功不一定能複製,不過華強北其他數以萬計的致富者卻擁有相同的「華強北基因」。
「剛來的時候,每天起早貪黑不停發貨,有時候還要用蹩腳的英語跟老外交流,那時候年輕也都不怕說錯,很有衝勁。」楊娟是汕頭潮陽人,跟著老鄉來華強北創業有七八年了。如今她在遠望數碼城租了一個三樓的鋪位,主營手機周邊配套產品。
有公開資料數據顯示,高峰時期,華強北日均人流量達到50萬人次,日資金流量達10億元,年營業額約300億元,龐大的人流、物流,火熱的市場交易,讓一個個造富神話從這裡走出。「以前,在華強北擁有一個鋪面,就是財富的象徵。」華強電子世界總經理陳俊彬說。
親歷者
從賣錄像機、DVD到自創品牌,陳海升在這片熱土創業25年
「感恩華強北敢創新的土壤」
陳海升,汕頭潮南人,現任深圳市美隆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1995年,21歲的陳海升懷揣著「老闆夢」來到了華強北,25年來一直堅守在華強北。從一開始賣錄像機、VCD,到了1998年後搬入賽格電子市場經營元器件,「我那時就決定做自主品牌了。自創品牌其實很苦,從無到有、從零到一非常不容易。當時很多朋友不理解,勸我做代理,自創品牌風險太大,搞不好全賠了」。
但陳海升的信念沒有動搖,他要把品質和口碑做好,堅定自主品牌這條路,他先後創立了SUP品牌、油柑網電子元器件交易平臺,「在別人崇拜外國品牌時,我們的定位就是做領先一步的中國電阻電容服務商」。
2008年,陳海升在華強大廈買了半層樓,設立了總部。「我一直感恩華強北敢於創新的土壤,因為它代表了深圳特區的一個符號,也是電子元器件的一個符號。每個人如果基於自己的特徵,發揮出優勢,一定會越來越好,華強北同樣也是會越來越好!」
對話
賽格集團前董事長王殿甫:
華強北正經歷轉型但「電子根基」不變
羊城晚報:您認為在經濟特區40年曆程裡,華強北體現了怎樣的精神特質?
王殿甫:華強北最重要的精神就是遵循市場規律,不斷創新。華強北是深圳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值得仔細研究。可以說,華強北為深圳、為廣東省乃至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我自己有著濃厚的華強北情結,我給年輕人們講理想、講信念,希望他們傳承華強北的創新精神,把這片土地耕耘得更好。只要身體允許,我會繼續為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土地作些貢獻。
羊城晚報:您希望未來的華強北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王殿甫:「電子第一街」非常珍貴,這是華強北的根基,一定要保留住。華強北的每次轉型,化妝品一條街也好,服裝一條街也好、商圈形成都是這條街在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地變化調整,但是「電子第一街」是不變的,它的基礎還是電子。
羊城晚報:縱使年事已高,為何您每次臨危受命都義無反顧?
王殿甫:我這個人是理想主義者,我是1956年在大學二年級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就宣誓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是共產黨培養了我,國家和人民把我培養起來。所以我大學畢業以後,也就一心一意地為國家作奉獻,真是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我願意為了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富強去奮鬥。
1982年,建設中的深南路和電子大廈(資料圖)
●1979年,粵北兵工廠遷入深圳,取名華強,寓意「中華強大」。工廠附近的一條道路便以公司為名,稱為華強路,華強北的名字就此生成。
●1985年,當時的電子工業部決定在深圳設立辦事處,整合分散的小電子企業,深圳電子集團公司成立,1986年更名為深圳賽格集團公司。賽格集團成立後,旗下有117家電子企業。
●1994年,伴隨著萬佳百貨進駐,華強北從專業電子市場向電子和商貿多元業態的現代商貿區轉型。
●1998年,華強電子世界開業,與賽格一起成為華強北「雙子星」。
●2002年華強電子網建成,日均訪問量達50萬人次,註冊會員40萬家左右,線上和線下交易量在百億元以上,相當於再造了一個「網上華強北」。
●2007年,由華強北各大電子市場電子元器件、手機、數碼、IT等56類產品組成的華強北「電子市場價格指數」正式發布,華強北成為中國電子行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2008年第十屆高交會上,華強北被中國電子行業協會授予「中國電子第一街」稱號。
●2017年10月,深圳福田區出臺了《華強北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計劃3年內投入10億元專項資金開展「十大行動」,全方位扶持華強北創新發展。
●2019年,在全國率先打造華強北5G應用體驗街區,充分發揮華強北國際化的配套優勢,通過創客集聚、消費端創新、應用端疊加,強化華強北「超級孵化器」功能。累計梳理11.72萬平方米低成本產業空間,現有創新創業園區9家,總運營面積超10萬平方米。(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王漫琪 林曦 實習生/何青欣 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