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第一章邊緣性人格者的世界

2021-02-07 無限筆跡
第一章邊緣性人格者的世界

「看見的東西、聽見的聲音都像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這就是我要的——一個人形單影隻地在另一個世界裡,一個真假不分、逃避現實的世界。」

——摘自尤金•奧尼爾的《長夜漫漫路迢迢》

努力爭取父親認同的珍妮弗

懷特醫生原先以為事情很單純,他想珍妮弗的胃不舒服,可能是胃炎引起,所以他開了中和冒酸的藥。但儘管吃了藥,例行檢驗也顯示一切正常,珍妮弗的胃痛卻愈來愈嚴重,因此懷特醫生讓她住院觀察。

詳細的檢查仍舊看不出生理上有什麼毛病,懷特醫生問珍規佛的工作和家務是否壓力很大。她馬上承認,因為身為大企業人事部門的經理,工作壓力非常大,但她也說:「許多人都有工作壓力。」最近還要幫丈夫處理律師事務所繁忙的業務,以及日常的家務事、照顧小孩……但她不認為和胃痛有關。

懷特醫生建議珍妮弗照會精神科醫師,剛開始她有一點排拒,直到胃痛變本加厲後,才勉為其難地去看精神科的葛瑞醫師。

幾天之後她和葛瑞醫師見面了。珍妮弗是非常有魅力的金髮女子,二十八歲的她看起來比實際年輕。她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原本沒什麼人味的病房被布置成充滿個人風格的小窩。可愛的布娃娃就躺在床頭,柜上擺著丈夫和兒子的照片,旁邊也有另一隻布偶。窗臺上,慰問的卡片已經整齊地排成了一排,邊上還擺了一盆花。

剛開始,珍妮弗表現得非常正常,正經地回答了葛瑞醫師所有的問題。然後她開玩笑說是工作「逼得她得來看心理醫生」。她說著說著,愈說愈悲傷,聲調也不再那麼命令式的,反而像個小孩子—樣。

珍妮弗向醫師解釋,最近工作上的晉升反而帶來更多壓力,她對自己的表現不太有自信。五歲的兒子也開始上學了,母子兩人都很難適應這樣的分離。她又提到與丈夫艾倫之間的衝突愈來愈頻繁,自己情緒起伏不定,睡也睡不好,逐漸變得沒有胃口,體重也下降了。她的注意力、精力和性慾都衰退了。

在葛瑞醫師的建議下,珍妮弗先試著服用抗憂鬱劑,胃痛的問題因此得到改善,睡眠似乎也恢復正常。幾天後,她已準備好出院,也答應會繼續接受門診治療。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珍妮弗透露了比較多成長過程的事。她生長在一個小鎮,父親是知名的商人,母親是社會名流。由於父親是當地教會的長老,對珍妮弗和兩個哥哥要求很高,總是不斷告誡他們,全小區的人都會嚴格地檢視他們的一舉一動。對父親來說,珍妮弗的成績、舉止甚至想法,都不夠好。她很怕父親,不斷想要獲得父親的肯定,不過總是無法如願,而母親始終是冷淡疏離的。父母還會對她的朋友品頭論足,不認可她結交的朋友,因此她的朋友不多,約會的對象就更少了。

珍妮弗描述當時的情緒就好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大起大落,上大學時更加嚴重。她開始喝酒,有時還會過量。她會突如其來地感到寂寞和絕望,之後又會因快樂和愛情而情緒亢奮。有時會對朋友突然大發雷霆——在她還小的時候,倒還能勉強壓抑住這樣的憤怒。

差不多就在這段時期,她開始在意異性朋友如何看待她,但事實上她又極力想避免他們的注意。雖然成為他人渴望的對象讓她樂在其中,但是真正與人交往後,她會故意製造衝突,破壞兩人的關係,某種程度上,她覺得自己在愚弄、欺編男人。

穿著成人盔甲的小孩

艾倫是在即將完成法學學業時認識珍妮弗,之後展開了強烈的追求,即使當珍妮弗想結束這段關係時,他怎樣也不肯分手。艾倫喜歡指示她該穿什麼衣服、該怎麼走路、該怎麼說話、該吃什麼,又堅持珍妮弗得陪他去建身房運動。

珍妮弗表示:「艾倫讓我的身份有了定位。」他建議她該如何與其他的律師互動,什麼時候該強勢,什麼時候又該故作謙遜。她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角色,可以隨劇情的需要輪番上臺表演。

在艾倫的堅持下,珍妮弗大學一年級還沒讀完便和他結婚了。她休了學開始工作,起初是當接待人員,僱主一眼識出她的聰慧,便一路提拔她擔任更重要的職位。

然而在家中,事情卻開始變了樣。艾倫對事業和健身的興趣佔去他大半的時間,這與珍妮弗的期望正好相違。為了讓他在家的時間久一點,有時她會鬧情緒;有時則故意挑釁,逼得艾倫一氣之下出手打她,之後她卻又主動求歡。

珍妮弗的朋友不多,她藐視女人,認為女人既長舌又無趣。結婚兩年之後,兒子出生了,珍妮弗希望史考特的誕生能帶給她一向缺乏的慰藉,她覺得兒子會永遠愛她,永遠在她身邊。但她無法承受養育的重擔,不久之後,便決定重回職場。

儘管她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也廣受讚揚,但她仍然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是「裝出來的」。不久,她跟一名幾乎大她四十歲的同事發生性關係。

她告訴葛瑞醫師:「大部份的時候我感覺都還好,但有時會被自己的另外一面所控制。我是個好母親,但我的另一面卻讓我變成了娼妓,使我做出瘋狂的行為。」

珍妮弗總是不斷嘲諷自己,尤其獨自一人的時候,她覺得被遺棄,歸咎於自己的毫無價值。除非她找到某種宣洩情緒的管道,否則整個人就好像被焦慮的情緒呑噬掉似的。有時候她會縱容自己暴飲暴食,有一回甚至一口氣吃掉一整碗做餅乾用的麵糊。她還會花很長的時間盯著兒子和丈夫的照片,試著要「讓他們活在自己的腦海裡」。

在治療斯間,珍妮弗的外型變化多端。直接從公司去就診時,她身著套裝,散發成熟世故的氣質;如果是休假時前去就診,她則綁著辮子,穿著熱褲和過膝的長襪,而在晤談中,她的行為和語調變得像小孩子一般,運用的字彙也很有限。

有時候她就當著葛瑞醫師面前,顯現出一百八十變的轉變。她可能表現得很聰明、很有洞察力,樂意與醫師配合,也想更進一步認識自己;轉眼間又變成一個小孩,一副撒嬌、可人的模樣,並表示自己沒有能力應付成人的世界。她可以很迷人、很討人喜歡,也可以充滿敵意與操控欲;她可以在一次晤談中氣衝衝地離開,發誓再也不來回診,而下一次面談時又變得膽怯懦弱,深怕葛瑞醫師拒絕再見到她。

珍妮弗感覺自己像是穿著成人盔甲的小孩,有人句她表達敬意時,她感到困惑不解,害怕別人隨時會看穿地的偽裝,揭發她就是那個沒穿衣服的國王。她需要被愛、被保護,並不顧一切追尋親密關係,但當有人太靠近時,她又逃開了。

難以捉摸的邊緣人格

珍妮弗患有「邊緣性人格疾患」,而患有這項精神疾病的不只她一人。根據最近的研究估計,患有邊緣性人格疾患的美國人,可能在一千萬名以上。求助於精神醫療的所有病患中,15%〜25%診斷出具有邊緣人格,這也是最常見的人格疾患,患者人數遠遠超過其他。

雖然邊緣性人格疾患很常見,卻仍然不為大眾所知。隨便在路上問一個人,請他解釋什麼是焦慮、憂鬱或酗酒,他也許無法很專業地、精確地描述這些症狀,但多半能說出個大概。不過若要他解釋什麼是邊緣性人格疾患,他可能會一臉茫然。十幾年來邊緣人格一直藏身潛伏著,像是精神疾患中的「落後國家」——形象很模糊、人數卻很驚人,好像具有某種威脅性似的。

邊緣性人格疾患一直鮮為人知,部份原因是由於其診斷標準是不久前才確立的。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邊緣人格」被當成一種概括性的類別,泛指那些無法依既定標準歸類的精神疾患。被描述為「邊緣人格」的患者,病徵似乎比精神官能症的患者還嚴重(精神官能症患者是因為情緒衝突而產生嚴重的焦慮),但又比精神病患來的輕微(精神病患與現實脫離,無法正常地生活)。

邊緣人格與其他的精神疾患似乎會同時出現,和其他疾患的差異也僅在一線之隔,像是歇斯底裡症、躁鬱症、精神分裂、慮病症(hypochondriasis)、多重人格、反社會人格、酗酒、飲食性疾患、恐懼症與強迫症等。

至於這個症候群是否獨立存在,以往的精神醫學家似乎無法達成共識,更無法決定哪些症狀是診斷上的必要條件。甚至到了現今,研究也證實,大約90%的邊緣人格者經診斷後發現,他們同時還患有至少另一種精神疾患。從許多方面來說,精神醫學中的邊緣人格就好比一般醫學中的病毒,也是不精確的用語,泛指所有不明確但又具有致命威脅的疾患,而這種疾患既不好治又難以定義,醫師也無法對病患提出適當的解釋。

雖然「邊緣人格」這個詞彙在1930年代首創,但判斷邊緣人格的條件,要到1970年代才有清楚的定義。由於愈來愈多的求診者因生活受到某種獨特的困擾而尋求治療,邊緣人格的衡量指標因此逐漸成形。1980年,邊緣性人格疾患正式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納入精神醫學專業人員的「聖經」當中——《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第二版的修訂版於1987年出版,其中診斷標準更加精良。(譯註:第四版於1994年出版,修訂版Text於2000年出版)。雖然精神醫學的各個學派仍對邊緣人格的確切特質、原因與療法爭論不休,但這項疾患已被公認為一項重大的心理健康問題。

人口學上的邊界

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哪些患有邊緣性人格疾患呢?

她叫卡蘿,是你從小學就認識的朋友。因為一件小事,她指控你從背後捅了她一刀,又說她其實不曾把你當作真正的朋友。幾個星期之後,卡蘿打來電話,一副與你意氣相投的樣子,親膩得不得了,好像你們倆之間什麼都沒發生過。

他是鮑伯,你的上司。一天,鮑伯大力讚揚你完成的例行工作,隔天,卻因為你的一個小小失誤而斥責你一頓。有的時候他很拘謹,給人有種距離感,但有些時候他會突然毫無顧忌,好像跟大家成了「一夥的」。

她是亞蘭娜,你兒子的女朋友。有個禮拜,她一副模範生的乖乖模樣,而下一個禮拜,她卻化身為廳客族。一天晚上,她把你兒子甩了,不過幾小時的光景,又回頭對你兒子發誓,說她會永遠愛他。

他是彼特,你的鄰居。他無法接受自己婚姻破裂,先是否認妻子分明是出軌的事實,馬上又說妻子會外遇全是他的錯。彼特絕望地抓著他的家庭不放,一下子自憐自艾,充滿罪惡感,一下子又氣極敗壞攻訐妻子和小孩,說他們對他的責難是多麼的「不公平」。

具有以上行為的人看起來自相矛盾,不要太驚訝——行事前後不一正是邊緣人格者的特徵,患者無法忍受矛盾的事物,但他們本身就是矛盾的人。精神醫學專家之所以很難用一套制式的標準來界定這項疾患,正是因為邊緣人格者的行為舉止模稜兩可。

如果上述的個案聽起來似曾相識,用不著訝異,很可能你的配偶、親戚、好友或同事中就有邊緣人格者。也許你對邊緣性人格疾患有些了解,又或許你在自己身上也可以辨識出邊緣人格的特質。

雖然精神醫學專家很難拿出確切的數據,但大多認同邊緣人格者的人數愈來愈多,而且快速增加。不過也有些人認為,這是由於治療師對這項精神疾病的關注提高了,並不代表邊緣人格者的人數較以往多。

邊緣性人格疾患真的是一種現代的疾患嗎?或者「邊緣人格」只是新的診斷用語?無論如何,邊緣性人格疾患提供了新的觀點,可以解析許多相關症狀背後的心理架構。很多硏究都認為邊緣人格與厭食症、暴食症、毒癮及青少年自殺有關,而這些症狀在過去幾十年來不斷激增,令人不得不有所警覺。有些研究發現,在所有飲食性疾患的患者中,大約50%為邊緣人格的案例。其他的研究則指出,在酗酒與毒癮的案例中,超過50%也符合邊緣人格的定義。

自我傷害(self-destructive)的傾向或自殺的舉動,在邊緣人格者中相當常見,這些現象正是邊緣人格的診斷標準之一。邊緣人格者中自殺死亡者佔8%-10%,而青少年邊緣人格者自殺死亡的比例更高。有過自殺記錄、家庭生活混亂,以及缺乏支持的邊緣人格者,自殺的可能性又更高。邊緣人格者中患有憂鬱症、躁鬱症、酒癮或毒癮的人,其自殺的機率更是倍增。

情緒血友病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編列出邊緣性人格疾患的八項診斷標準(編註:此書於1989年出版,作者摘引的診斷標準參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之內容),患者必須符合其中五項才能確定患有邊緣性人格疾患。乍看之下,這些標準之間似乎毫無關聯,或者僅有少許相關,但在深入探究之後便可發現,這些特徵其實互相糾葛、互相影響,以至於一個症狀引發另一個症狀的出現,就像內燃機裡的活塞互相牽引一般。

以下是這些診斷標準的重點概述(第二章將針對每一項作較詳盡的描述):

1.人際關係緊張且不穩定;

2.衝動之下可能做出有害自己的行為,例如嗑藥、酗酒、濫交、偷竊、飆車、暴飲暴食等;

3.情緒明顯地起伏不定;

4.經常出現不當的勃然大怒;

5.一再出現自殺的徵兆或舉動,或是自傷;

6.缺乏清楚的自我認同與定位;

7.長期感覺空虛無聊;

8.不論是實際被拋棄或只是想像,都竭盡努力避免被人拋棄。

這些臨床診斷的敘述背後,是邊緣人格者及其親友切身經歷的痛苦。邊緣人格者的生活,大部份像乘坐著情緒的雲霄飛車,忽上忽下,又沒有明顯的目的地。對於那些與邊緣人格者一同生活、愛他們或治療他們的人來說,這段旅程同樣令人絕望、充滿挫折。

珍妮弗和其他幾百萬名邊緣人格者一樣,會失控地對著最愛的人大發脾氣,他們感到空虛無助,自我認同消失無形。

患者的情緒變化非常快速且強烈,心情從喜悅的高峰一下跌到憂鬱的谷底,這個鐘頭怒氣衝衝,下個鐘頭又趨於平靜,患者通常也不了解自己為什麼會被激怒到這樣的程度。由於無法理解發作的原因,導致事後更加憂鬱、更加厭惡自己。

邊緣人格者像是罹患情緒的血友病。血友病患者缺乏血小板來止血,而邊緣人格者缺乏機制來調節突如其來的情緒,一旦激動起來,情緒的宣洩好比血流如注,使得患者奄奄一息。

邊緣人格者從不曾持續感到滿足,他們被內心長期的空虛所呑噬,不得不採取行動以求解脫。當患者困於低落的情緒中,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衝動,做出有害自己的行為——吸毒、酗酒、暴飲暴食、厭食、暴食後又催吐、無法克制地豪賭、瘋狂採購、濫交或自傷。他可能試圖自殺,但通常不是為了尋死,而是為了「有所感受」,以確定自己是活著的。

「我厭惡我的感受,」一位邊緣人格者坦承:「每當想到自殺,這個念頭便充滿了吸引力,讓我躍躍欲試。有時候我甚至認為除了自殺之外,其他的事都與我無關,很難不想要傷害自己。好像只要傷了自己,我的恐懼和痛苦就會消失。」

不斷尋找自己的定位

缺乏自我認同感,是邊緣人格的症狀核心。邊緣人格者在描述自己時,通常會描出一個困惑或矛盾的自我形象;而精神病患則不同,他們對自己是誰有比較清楚的想法。為了要克服自己是毫不起眼且通常負面的形象,邊緣人格者會像演員一般,不停地想為自己找到「好的角色」,也就是性格完整的「人物」,用來填補自我認同中的空白。所以他們就像是變色龍一般,隨著環境、當時的情況、周遭的人物而改變,很像伍迪•艾倫(Woody Alien)的電影《變色龍》(Zelig)的主角澤利(Leonard Zelig),活靈活現地模仿身旁人物的個性、身份和外型,就像是自己擁有的一樣。

不論是經由性愛、吸毒或其他方式達到的狂喜經驗,其誘惑力常讓邊緣人格者無從抵抗。在狂喜忘我的狀態下,患者可以回歸到一個原始的世界,在那裡,自我與外在合而為一,就好像再度回到嬰兒時期一般。當極度寂寞與空虛時,邊緣人格患者會沉迷於毒品、酒精與瘋狂的性愛行為(可能與一個或多個性伴侶)等等,有時一連持續好幾天。這就好像他們對自我認同的追尋已到了一個臨界點,無法再承受更多的掙扎,此時唯一的解脫,若不是將自我認同一古腦地完全拋開,就是藉由疼痛或麻痺的感覺來勾勒出自我的形象。

邊緣人格者的家族成員通常有酗酒、憂鬱或情緒不穩等特質。由於患者父母的漠不關心、排拒或缺席,或是患者長期受虐、情緒表達被剝奪,他們的童年有如遭人離棄的戰場,滿目瘡痍,一片孤寂。一項研究結果指出,患者是否曾經歷過言語和身體上的虐待或性侵害,或是否曾長期與父母分離,或曾受到原初養育者(primary caregiver)的忽略,都是辨別患者患有邊緣人格還是其他精神疾患的重要因素。根據其他研究結果發現,邊緣人格患者中曾遭受精神虐待、身體虐待或性侵害的人,佔全數邊緣人格者的20%〜75%不等。

患者早年人際關係上的不穩定,也延伸到青少年與成人時期,此時的戀情通常極為激烈,也很短暫。邊緣人格者會瘋狂地追求異性,但隔天又將對方掃地出門。維持較久的戀情(通常不是以年,而是以周或月來衡量)則經常充滿風暴、憤怒、意外與刺激。

截然劃分的黑白世界

邊緣人格者的世界跟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一樣,裡面的人物不是英雄就是惡棍。患者在情緒上也跟小孩子一樣,無法忍受別人前後不一、模稜兩可;看待別人時,無法將對方的優缺點統合起來,建立一貫的、有條理的觀點。對方要不是「好人」,那就一定是「壞人」,沒有中間的灰色地帶。邊緣人格者很難理解,甚至無法理解人性上的陰影和色差。情人或夥伴,母親或父親,朋友手足或心理治療師,都可能會被邊緣人格者過度理想化,隔天又被嗤之以鼻。

被理想化的對象終於讓邊緣人格者失望後(就像我們遲早都會令人失望),患者就得重新架構他在直線思考下所形成的概念:若不是將偶像打入地牢,就是自我放逐,以便保留對方完美的形象。

這種思維行徑稱為「分裂」,是邊緣人格者基本的防衛機制。分裂在技術上來說,是將(對人和對己的)正負兩面的想法和感覺一刀切割開來,換句話說,邊緣人格者無法將正面和負面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正常人的感受是矛盾的,可以同時感到兩種互相衝突的情緒;邊緣人格者的情緒則是反反覆覆,當處在一種情緒之中,就完全無法感受另一種情緒。

分裂為邊緣人格者的焦慮提供了出路。當患者與一位我們姑且稱之為喬的密友或親人相處時,在不同的時間,患者會將喬當不同的人來對待。某天,患者毫不保留地仰慕「好人喬」,覺得他完美得不得了,沒有任何缺點——喬的缺點被淨化了,缺點完全歸屬於「壞人喬」;改天,患者又完全鄙視「壞人喬」,對喬的缺點大發雷霆,絲毫不覺得有罪惡感——這個時候,喬完全沒有優點,之所以成為別人生氣的對象,完全是喬罪有應得。

邊緣人格者的情緒與想像有如洪水一般,不斷湧出,而分裂的機制就像抵擋洪水的水壩,為的是不讓患者被潰堤的情緒淹沒。當患者試圖統合矛盾的情緒和想像時,會產生無比的焦慮,而分裂的邏輯,就是想避免這樣的焦慮。但分裂常造成相反的效果,將患者的性格切割出更大的裂縫,以至於患者的自我認同及對他人的定位,產生更頻繁、更劇烈的變化。

人際關係風暴不斷

雖然邊緣人格者總認為自己會被人傷害,但諷刺的是,他們又拼命追求新的戀情,對他們來說,孤獨不論多麼短暫,都比被苛待還要難以忍受。為了逃避寂寞,邊緣人格者會躲到單身酒吧,或投入剛邂逅的對象懷裡,或是任何地方都好,就是希望能遇見某個人,拯救他們脫離思緒的折磨,如同茱蒂斯•魯思娜(Judith Rossner)的小說《春閨怨》(曾改編成電影「愁海花」)裡的人物泰瑞莎一樣。

邊緣人格者已經為生命中的理想伴侶設想好一個典型,一心想找到這個人,因此很容易被與邊緣人格互補的其他人格疾患患者所吸引,也容易吸引到這樣的對象。例如,珍妮弗的丈夫具有控制愁與自戀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他輕易地打造出一個希望珍妮弗扮演的角色,給了她一個身份定位,儘管這個身份的內涵是順從與虐待。

然而,對邊緣人格者來說,感情的關係通常瓦解得很快。要與邊緣人格者維持親密關係,必須先了解邊緣人格的症狀,並且願意忍受一段有如走鋼索般的漫長旅程。太過親密會讓邊緣人格者產生快要窒息的脅迫感,但保持距離或是不聞不問,不論時間多短,又會喚起他們小時候被人拋棄的感受。不管是哪種情況,邊緣人格者的反應都會非常激烈。

邊緣人格者在與人互動的歷程中,只帶了一張草擬的地圖,很難判斷人與人心靈之間恰當的距離,尤其是與最親密的人。為了彌補這樣的缺陷,邊緣人格者總是反反覆覆,從完全依賴到怒衝衝地要控制對方,或從滿懷感恩到毫無理性地憎恨對方。患者恐懼被人遺棄,所以依附著他人;恐懼受感情束縛,所以將人一古腦地推開。他們渴望親密,同時又害怕親密,最後,將那些自己最想建立情誼的對象拒於千裡之外。

邊緣人格者雖然在處理私人生活上有極大的障礙,但工作時大多都很有效率,特別是當工作架構完整、定義明確,並且能獲得全力支持。許多邊緣人格者長期的工作表現都非常優異,但忽然間,可能由於結構的改變,或因私人生活發生激烈的變化,或僅是因為覺得工作乏味,他們會突然離職,或是因玩忽職守丟了差事,而開始尋找下一個工作機會。

工作是邊緣人格者在混亂的社會關係之外的一個庇護所,當他們處在高度結構化的工作場域中時,表現最佳。他們極想得到權力與控制,但卻無法從個人的人際關係中獲得,所以具有助人性質的職業,如醫學、護理、神職、諮商工作等,都會吸引許多邊緣人格者投入。邊緣人格者在這些工作上提供的他人照護,正是他們自己在生活中渴望得到的。

此外,邊緣人格者通常非常聰明,很有藝術天分;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情感,很有創意,也能很成功。

但在高度競爭或結構不明確的工作中,或是上司非常挑剔的時候,往往會引發邊緣人格者心中無法抑制的強烈憤怒,對於他人的回絕也特別敏感。這樣的怒氣會影響整個工作環境,甚至會毀掉他們的事業。

女性或是青少年容易得的疾患?

根據估計顯示,接受門診治療的邊緣人格者中,女性與男性的人數比為二比一,若是以住院患者來計算,比例可能高達四比一。為什么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患有邊緣人格?有些研究者認為,某些先天遺傳性因子會使得女性的感情(情緒)比較容易違常,而這些因子也正是女性比較容易患邊緣人格的原因。既然有些醫師認為邊緣人格與情緒疾患有密切的關連,而情緒疾患的女性患者又比男性常見,因此較常在女性中發現邊緣性人格疾患。

另一個理論則是,母體與嬰兒「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的過程,對女孩而言比較難調適,因此在往後的生活中,產生較多與自我認同有關的問題。許多理論家則指出了社會因素對女性的影響,特別是女性的角色在過去幾十年間起了很大的變化(參見第四章)。

雖然統計數字一目了然,但仍有許多質疑,例如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的女性比例比男性高,也因此被診斷出有邊緣人格的機會也比較多。其他的評論也提到,邊緣性人格的臨床診斷上存在著性別的偏見:心理治療師認為,男性會有自我認同的困擾是很「正常」的,這種偏見可能使得許多男性邊緣人格者尚未被診斷出來。

其他的硏究人員則相信,符合邊緣人格特徵的男性與女性人數相當,但是女性傾向憂鬱、企圖自殺,或尋求精神治療,而男性則激烈地對抗外在的環境。女性患者無法調整情緒的結果,導致對自己採取暴力手段,同樣的問題發生在男性患者身上,則演變成反社會、侵略性的行為。最後,男性邊緣人格者被判定為反社會,交由司法系統處置,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得到正確的診斷。

衝動、騷亂的人際關係、自我定位不清、情緒浮動,這種種邊緣人格的症狀,也是青少年發展時期要面臨的重大問題。青少年與邊緣人格者都在追求自我認同的建立,

因此,青少年和年輕人中,診斷出邊緣人格的機率較其他年齡層高。

早期針對年長者邊緣性人格疾患的調查結果,似乎顯示年長者很少出現邊緣人格的症狀。有些研究人員假設,年紀較長的邊緣人格者長期下來已逐漸穩定,或者說,苦惱的程度不再嚴重到需要尋求心理治療的幫助。

然而近來有較多的研究發現,年長者邊緣人格的案例愈來愈多,「邊緣人格會隨年紀增長而日漸消失」的假說受到了挑戰。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之所以會有這項新發現,可能是我們比過去更關注老年人口,而以往的學術研究則常忽略了老年族群。

老年人必須要能接受身體和心智活動力衰退的事實,而這段時期的心理調適對步入老年的邊緣人格者來說,充滿了危機。因為患者的自我定位本來就很脆弱,必須調整自我預期與自我形象時,將使邊緣人格的症狀惡化。年邁的邊緣人格者可能會否認自己身心機能衰退,力不從心時反而會怪罪他人,妄想的症狀愈來愈嚴重。又有些時候,他可能誇大了自己身心機能的障礙,變得更加依賴。

相關的其他議題

至今統計的結果顯示,美國社會各文化與經濟階層中,患有邊緣人格的人數比例幾乎一致。然而就貧窮對於嬰兒與幼童時期的影響來推論,貧窮人口中邊緣人格的比例可能比較高,例如,低收入戶承受的壓力較大,或是缺乏對心理健康、幼童、孕婦與胎兒完善的照護(可能導致腦部輕微傷害或營養不良)等等。也許低收入者少有機會接受醫療,或是對接受精神醫療的意願不大,診斷出具有邊緣人格的比例可能因此被低估。

邊緣人格是新的現象嗎?還是用來標示某一類互有相關的行為和感受的新名詞?精神醫學界對這個問題存有相當大的爭議。大部份的精神科醫師相信,邊緣人格症狀的出現由來已久;邊緣人格比以往更為顯著,這是從臨床醫療人員的認知來說的,並非以患者的立場來看。許多精神科醫師認為,十九、二十世紀交接之際,佛洛伊德最引人注意的「精神官能症」(neurosis)的病例中,若將某些案例拿到今天來診斷,無疑地會被歸為邊緣性人格疾患。

若能接受以上的看法,邊緣性人格疾患就成了有趣的觀察角度,便於我們理解某些複雜的人物,不論是過去或是現在,真實的或故事中的角色。反過來說,某些知名的人物和角色也可以作為例子,藉以說明不同層面的邊緣人格症狀。依循著這個邏輯,邊緣人格這個名詞也許可適用在許多人物身上,例如瑪麗蓮夢露、作家費茲•傑羅的妻子潔兒達(Zelda Htzgerald)、託馬斯•沃爾夫(Thomas Wolfe,1990〜1938)、勞倫斯(Thomas EdwardLawrence)、希特勒與格達費。文化評論家則在文學作品與電影中觀察到某些邊緣人格的角色:《欲望街車》中的白蘭琪、《誰怕吳爾芙》(曾改編成電影「靈欲春宵」)的馬莎、電影「酒店」(Cabaret)中的莎莉、「計程車司機」(The Taxi Driver)中的崔維斯、「螢光幕後」(Network)的郝伍德、比才歌劇中的卡門,以及《春閨怨》的泰瑞莎。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與邊緣人格者有著同樣的掙扎,像是分離的危機感、被人拒絕的恐懼、自我認同的混淆、空虛與無聊的情緒。有多少人從未談過充滿激情的戀愛?或是從未大發脾氣?或是對忘我狂喜的境界不曾感到心動?又有多少人從不害怕孤獨?情緒從未劇烈起伏?還是從沒做過任何傷害自己的行為?

至少,邊緣性人格疾患提醒我們,「正常」和「病態」之間,可能僅有一線之隔。我們是否或多或少都表現出一些邊緣人格的症狀?答案大概是肯定的。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會受制於這個症候群,任由它擾亂或主導自己的生活。邊緣性人格疾患包含了極端的情緒、思考和行為,展現出人類特質最壞和最好的層面,也反映了我們所處的二十世紀,社會最壞和最好的層面。當我們深入、廣泛地探索邊緣人格的成因、特質與影響,也許會面對人類最醜陋的天性和最極致的潛能。為了有所進展,我們必須面這些艱難的旅程。


相關焦點

  • 『失序的人格』第六章邊緣性人格1
    不僅在最初時,邊緣性人格疾患被視為精神分裂的另一種類型,後來被視為是非典型的情緒障礙,但後來的研究顯示邊緣性人格疾患是完全獨立的診斷,許多討論邊緣性人格疾患的書籍皆提及這是一種具爭論的、複雜和重複的診斷。在本章中,我們僅討論DSM-IV所定義的邊緣性人格疾患。
  • 走進「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世界
    但生活中真的會有這樣的人:比如因為一件小事就控訴朋友背叛了自己,覺得自己沒人愛,但是過一陣子又會和朋友和好如初;又或者因為愛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大發雷霆,覺得愛人要跟自己離婚,但是情緒過去了又會來懺悔,希望對方不要拋棄他。這些行為有的可能是【正常】的,有的卻可能是【病態】的,這個病態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因他是邊緣性人格者,你就要忍受折磨嗎?
    本書面向的讀者並非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而是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那些非邊緣型人格者。這些並非患者的人同樣飽受折磨,而且從數量上來說,顯然比患者多得多。第一部分「認識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先釐清了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的許多特徵。
  • 邊緣性人格障礙
    在幾種常見的人格障礙裡,只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才會對他人和外界有攻擊性(這個很可怕),而其餘的幾種人格障礙,比如強迫性人格障礙、偏執性人格障礙等,通常只是對自己有很大的攻擊性。  邊緣性人格障礙卻有一定特殊性,它介於二者之間。  但即便如此你還是不用擔心你的同學或同事會對你進行攻擊,因為他們僅僅對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才會有攻擊性。
  • 專家:小心被動攻擊性、邊緣性人格
    ▲愛應該是要讓對方感到舒服、不勉強。(示意圖)談戀愛或結婚最擔心遇到恐怖情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節目透露,「時間就是渣男最好的試金石」,並舉例戀愛過程中應該小心的兩類人,「一種是邊緣性人格,一種是被動攻擊性人格」,男女之間相處應特別小心呵護對方自尊,不要給對方造成錯覺。▲李玫瑾表示有兩類人需要特別小心。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場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自內心的對話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的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
  • 教你識別周圍的邊緣人——走入『冰與火之歌』的內心.
    文 | 薛洋有說是記者『聖母心』和『羞恥感』,期待對方會改變同時,被精神控制,畏懼輿論壓力。
  • 何謂「邊緣性人格疾患」
    (5)出院後,才被社工發現為《邊緣人格者》)6)開始年多的異常生活:工作不足一周被辭退!馬上到另一間公司上班,也不足一月被辭退!自信心盡失,不能自拔。(7)曾經嘗試走進青少年社交圈子,可能是《邊緣人格者》(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IN986-7574-53-2一書,八類形態,佔了大部份)的原因,被拋棄收場!胡女土,希望您能專業探付我和【難】的感受,賜與我倆神力量。我該如何處理呢?
  • 童俊:邊緣性人格障礙與代際創傷治療
    智慧是光,愛是根源,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愛與智慧!去理解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病人,客體關係的理論是最有用的。客體關係就是在研究這樣複雜的創傷、人格的發展的問題,孩子的創傷當然就影響他人格的發展。①如果你的治療當中,沒有重複病人有問題的關係,治療絕對還沒有開始。②如果你的治療當中,總是在重複病人過去的一個關係,你的治療絕對還不能結束。
  • 超同理心:邊緣性人格障礙帶來的「意外禮物」
    隨著醫學模式佔主導地位,我們傾向於將這種痛苦歸結為一種可能,即我們的痛苦可能是由於我們沒有尊重個體的獨特性所帶來的結果。邊緣性人格障礙也被稱為情緒失調障礙或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來自世界衛生組織,1992)。儘管被稱為「人格障礙」,但這並不是一個性格缺陷,而是一個人調節情緒能力的局限。這意味著邊緣人格患者通常會經歷快速變化或失控的感覺。這些症狀伴隨著衝動的自我安慰行為和內在空虛的慢性感覺。
  • 被嫌棄的邊緣型人格的一生
    極度害怕被拋棄上述各種不穩定的根源,是邊緣型人格的人對於被拋棄的強烈恐懼。被他人拋棄,對於邊緣性人格的人來說,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也是最無法接受的。他們可能會努力逃避真實或者想像中的被拋棄,「你只要不離開我,要我怎麼做都行」是典型的邊緣型人格特徵。 3. 衝動易怒(我……控幾不住我寄幾!)
  • 「邊緣性人格障礙」其主要病因與症狀有哪些?
    邊緣性人格障礙雖然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但是相比較於其他比較單純易診斷的人格障礙來說,邊緣性人格障礙顯得更加複雜且難以識別。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往往會被診斷為其他的疾病,因此最終的治療效果往往很不理想。這就給人們造成了邊緣性人格障礙極難治療的印象。
  • 如何跟邊緣性人格障礙戀愛呢?
    你會發現,如果你跟ta提出分手,很大程度上會被ta糾纏,可能是因為你做了一些傷害ta的事情,這些事情也許對你來說不值一提,但極有可能對ta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所以用糾纏你的方式來取得安慰。沒錯,這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一些日常反應。
  • 他前一秒說著我愛你,後一秒就把我拉黑 | 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這些行為有的可能是【正常】的,有的卻可能是【病態】的,這個病態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是人格障礙的一種,它最大的特質就是不穩定,對什麼事情都不穩定,充滿著敵意。情感健全的人通常以事實為依據來產生他們的感覺,而邊緣型人格障礙卻他們的感覺不符合事實的時候,他們會無意識地修改事實來配合感覺。這是精神分析的常用術語,卻也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常用的防禦機制。投射在邊緣型人格障礙身上的反映是,用責罵的方法把自己身上種種不好的特性、行為和感覺推到別人身上。有時候,他們會把有一定事實根據的事做誇大處理,比如你只是有點生氣,但他們卻指責你「非常討厭」他。
  • 認識邊緣性人格障礙——學會接受,嘗試改變
    但是她是幸運的,她找到了靠譜的心理諮詢師,從此開始了解「邊緣性人格障礙」,經過她的描述,她前男友是典型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特徵。她在治癒自己內心創傷的同時,決定寫一本能夠助人自助的書,於是就與資深的心理諮詢師保羅·梅森合作,寫了這本大眾心理學經典著作,幫助了很多面臨同樣問題的讀者,我就是其中一位。
  • 『失序的人格』第五章反社會人格1
    例如,以下的這些句子,可以促成反社會人格的個案非常渴望想要多告訴你一些自己的經驗: •「你看起來和別人相處的確有你的一套」•「你看起來非常聰明」•「你在道上看起來應該是很受尊重的」• 「你怎麼有辦法逃出來?」 一旦這些個案發現和你談話不會受到指責,想要維持良好的談話氣氛就不會有困難。
  • 邊緣型人格障礙 :心理諮詢師的殺手
    在人際互動以及親密關係中,邊緣型人格的人往往無法,或很困難與他人形成穩定且持續的關係。Ta可能對你忽冷忽熱,前一秒還跟你恩愛有加,後一秒冷淡的不行。邊緣型人格的自尊水平和對自我的認知,完全取決於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且經常會陷入理想化(idealization)和自我貶低(devaluation)的極端。與伴侶在一起時,對自我的評價很正常,甚至過於正性:「世界安好,我是最幸福的人。
  • 邊緣型人格障礙真的一病誤終生?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基本特徵是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穩定以及顯著衝動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邊緣型人格障礙在整個人群當中的患病率為6%,這個數字比例可真的是不低,而且一個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甚至是好幾個家庭。
  • 『​人格心理學』第六章 孤僻型人格 1
    剛結婚時我經常對他發脾氣,因為我希望他能外向一點,展現多一點鬥志。慢慢地我明白了,我是沒辦法改變他的。從那以後,我開始學著去愛他原本的樣子。後來,我還發現,其實我丈夫和我父親有點像:我父親不善言談,而我也總是想方設法地想引起他的注意。安迪在與陌生人相處時,顯得非常內向,即便跟對方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的行為也幾乎沒有任何改變。無論是工作、生活,或休閒活動,他都非常喜歡獨處。
  • 邊緣人格障礙:比抑鬱症糟糕可怕的心境障礙就是我
    其實我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些神經症會伴有人格障礙,就比如今天給大家要講述的邊緣性人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這樣一類人,ta們很希望和你交往,可是深交後彼此很痛苦,即使你心平氣和的和這類人溝通,最後一定會情緒失控,甚至是歇斯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