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與垃圾分類的故事
文/王麗霞
垃圾分類已經提出好幾年了,倡導市民垃圾分類也有幾年了,為什麼要垃圾分類?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我們每天通過電視節目、公益廣告、小區的廣告欄、垃圾分類的科普宣傳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垃圾分類,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小區裡的垃圾桶不再單一,變成了四種有明確顏色和標識的垃圾箱。眼下,垃圾分類在全國不少城市開展起來,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兒子今年三周半,去年冬天在早教上課時,就學習了垃圾如何分類,通過早教和寶寶巴士兒歌,兒子從小就學會一些垃圾分類知識。有時候在家中從生活情景入手,告訴兒子四種垃圾如何分類,我從做飯殘留的食物以及吃剩的水果皮告訴他屬於廚餘垃圾;兒子玩具裡的電池、過期的藥品,告訴他屬於有害垃圾;合理的分類垃圾不僅能夠保護環境,還能使可回收垃圾回收製造再使用,增加資源利用率。
現在兒子基本知道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其它垃圾。了解了垃圾的種類之後,從小就培養孩子把垃圾投放到正確的垃圾箱內。對於垃圾分類,相信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但也有很多人懶得做,有的人還亂扔垃圾。所以不管大人小孩,都應該自覺養成不亂扔垃圾、分類存放的好習慣。有一次晚飯後,和兒子在樓下玩,兒子喝完一瓶酸奶飲料就往有垃圾桶的地方跑去,我連忙叫住兒子,問他:「媽媽考考你,這個瓶子應該放在哪個垃圾桶裡呢?」兒子仔細看了看垃圾桶上的圖案,高興地指著一個綠色的垃圾桶說:「媽媽,是這個。」我點點頭說:「你真棒!下次丟垃圾時,一定要看清楚了再放呀!」兒子蹦蹦跳跳地跑開了並大聲說:「我知道了!」
媽媽為什麼把垃圾混在一起?一天兒子吃完飯,迫不及待地跑進廚房,偵查我家垃圾桶中的神秘世界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兒子發現,總是喜歡講道理的媽媽,居然把垃圾混裝在一個桶裡。於是到了晚上,家裡就有了這樣一段對話:兒子:「媽媽,您今天是不是做了什麼壞事呀?」 媽媽:「嗯?」 兒子:「現在開始垃圾分類了。您就沒有想起點兒什麼?」 媽媽:「那個……你也知道,垃圾袋也要物盡其用,不裝滿了就扔, 多可惜呀!真正的廚餘垃圾還不到五分之一,但廚餘垃圾放久了又會有味道,我也很矛盾。」 兒子:「我們可以換個小垃圾桶在廚房就好啦!」 兒子的小小建議真是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從這以後,我家廚餘垃圾桶裡再也見不到其他垃圾了。
我個人認為,如果推行垃圾分類,不妨實施一些獎勵小措施,興許對推進這一工作會有所幫助。垃圾分類點可抓住這一特定人群普遍勤儉節約的特點,在獎品兌換上多動動腦筋,在不增加過多投資的基礎上,可以按照四時變化、不同季節把獎品換成冰糕、糖果、卡通片、玩具、兒童讀物、醬油、食鹽、醋、油等生活必需品。這樣,不但解決了居家所需,滿足了小孩子需求,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和勤儉節約意識。若推而廣之,必將帶動更多家庭參與進
來。時間久了,人們自然會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垃圾分類,看似事小,做起來很難,做好更不容易。希望垃圾分類推廣從細微處著手,從小事做起。
垃圾分類,多麼簡單的一件事,多麼美好的一件事,讓我們從小娃娃抓起,從現在做起,讓天更藍,讓雲更白,讓水更清,讓人類有更加美好的家園,讓我們子孫後代有更好的生活,何以不樂?總之,我們要記住,地球只有一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