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個十分擅長給自己貼標籤的國家。例如日本人在昭和時代自詡為「昭和男兒」,在平成時代又自損為「平成廢物」;積極上班的是「社畜」,窩在家裡連門都懶得出的則是「宅男」。總之,任何一個日本人,不管他選擇哪一種生活狀態,都能找到一個相應的標籤。
近兩年日本又給自己貼了一個巨大的標籤——「睡眠負債大國」。所謂「睡眠負債」,是指日復一日的睡眠不足如同借錢,會形成負債式積累,最終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惡劣影響。NHK電視臺為此製作了特別節目《危險!睡眠負債》,揭示日本人睡眠太少的現狀。日本厚生省每年實施的「國民健康·營養調查」也顯示,睡眠不足的日本人正在逐年增加,有36.1%的男性、42.1%的女性,每天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
實際上,對於在東京、大阪這些大都市工作的日本人而言,每天能睡滿6個小時,已經是很奢侈的事了。例如我認識的一位在從事醫藥開發研究的主管,他每天的作息時間是這樣的:每天晚上9點下班回家,10點或10點半左右到家之後才吃晚飯。慢悠悠喝點酒、吃完晚餐之後,放鬆休息一會兒,然後入浴、泡澡,這樣一直要磨蹭到深夜2點左右,才上床睡覺。第二天清早6點多必須起床,收拾整齊後出門上班。日日如此,年年如此。
深夜2點睡覺,早晨6點起床,算起來每天睡眠時間只有4小時。而這在日本絕非個別現象。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一位日本美容師接受採訪,大談他的養生之道,居然是「不吃晚飯,每天只睡4小時的黃金睡眠」,認為這樣「便可強身健體,保持精力充沛」。
而這種「4小時的黃金睡眠」的觀點,居然得到許多日本人的認可。記得20年前我剛剛來日本時,一位家中長輩就教導我們這些年輕人:大富由天,小富在人。小家庭要積累財富,重在夫妻並肩努力,共同勤奮。這位長輩年輕時白手起家,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因此,他認為一個人每天睡眠能有4小時就足夠了,並認為「睡多了腦子反而不好使」。我後來拿這句教誨去詢問周圍的日本朋友們,大家居然都對此深以為然,十分認同。友人們告誡我:人真正熟睡的時間不過三四小時而已,其他幾小時都處於半睡半醒狀態。因此,即使有8小時的睡眠時間,看起來時間足夠,但睡眠質量並不高。還不如累到筋疲力盡,只需要4小時的睡眠時間,做到倒頭便睡,反而對身體有益。
不過,我對這種說法將信將疑,感覺「4小時的黃金睡眠」更像處於經濟高度增長期的昭和時代留下的泡沫遺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睡眠不足者患癌的風險更高。日本的東北大學就曾經對約24萬名女性展開長達7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和平均睡眠時間7小時以上的人相比,睡眠時間低於6小時的人患癌的風險要高16倍。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也曾就睡眠時間對大腦的影響進行過分組調查:如果有兩晚徹夜不眠,大腦能力會在兩天之內急劇下降,反應遲鈍、緩慢;睡眠6小時的話,大腦則要到兩個星期之後才會出現相同狀況。研究者們因此推論道:每天欠睡一點點,人並不會感覺到有什麼異樣,因為年輕時睡眠不足的惡果要到未來二三十年後才會體現。有些人中年之後會急速老化、容顏大變,而有些人即使年長也仍然保持健康活力,這一切都跟「睡眠負債」的大小息息相關。通常,睡眠負債越高的人,晚年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也高一些。
為此,日本的健康專家呼籲國民為了老後健康,現在就要每天「給睡眠還債一點點」:例如睡前泡澡,有利於深度睡眠;此外,早起鬧鈴至少設置兩次,間隔20分鐘以上,人為製造一個「回頭覺」,大腦在白天的工作狀況會更好。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建議是:睡覺之前最好不要看手機。因為手機裡推送的各種豐富內容,容易刺激大腦,令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導致睡眠質量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