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佛教自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傳入中國,南北朝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王維的母親篤信佛教。維摩詰,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薩。到底是王維的母親給起的名字,還是王維後來自己改的名字,說法不一,無從考證。王維,詩、畫、音樂兼工,是唐代山水詩派的代表人物,與孟浩然並稱「王孟」,詩中充滿禪意和處世哲學,世稱「詩佛」。蘇東坡在《書詰藍田煙雨圖》中評價:「味(品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描寫春天的詩
一、《相思》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
此詩,另一詩題《江上贈李龜年》,是王維眷懷摯友、著名音樂人李龜年之作。紅豆,又名相思子。詩中採用比興手法,言淺而意遠,恬淡而思深,表達了朋友之間的相思之情。紅豆相思,現在演變成了表達男女之情的「專利」。正如同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原本是表達兄弟手足之情,現在也成了表達愛情的「專利」,可見愛情力量的偉大。
這首詩,與南朝詩人陸凱的《贈範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王維詩 營造的優雅唯美、渾然天成的意境 ,勝於《贈範曄》 。
二、《輞川別業》
不到東山向一年,
歸來才及種春田。
雨中草色綠堪染,
水上桃花紅欲然。
優婁比丘經論學,
傴僂丈人鄉裡賢。
披衣倒屣且相見,
相歡語笑衡門前。
唐天寶年間,王維不滿執政的李林甫,政治上遭到打擊。舉家遷徙藍田,在輞川亦官亦隱。
詩中描寫春天隱居生活的悠閒、融洽。遠離政治的喧囂紛擾,在草綠桃紅的季節,優婁比丘、傴僂老人,披衣倒屣,爭相迎接,談笑甚歡,與官場上屢遭排擠、疏遠,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雨中的草色翠綠欲滴,完全能夠作為染料了。水上的桃花,嬌豔似火,仿佛燃燒。用繪畫的手法,寥寥兩筆,就把草綠桃紅勾勒出來,堪稱經典。
三、《春中田園作》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
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
覘(chān):探測、察看。
描寫田園風光。杜鵑啼鳴,杏花雪白。砍伐桑枝,查看泉脈。歸燕識巢,舊人新曆。舉觴不飲,惆悵遠行。作者通過細膩的觀察,表達對田園生活的摯愛、對鄉土的眷戀。全詩淳樸清新,天然而不雕飾,充滿了濃鬱的鄉土氣息。
四、《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闃靜之夜,萬籟俱寂。閒,不是百無聊賴,無所寄託。閒,就是靜,進入一種禪定狀態,桂花緩緩零落、似有似無的聲音,都能聽得真切。只有靜下心來,捨棄塵世的煩擾,才能品味箇中滋味,「色(萬物)即是空,空即是色。」
詩中最為後世推崇的是以動襯靜手法的運用。
最早採用以動襯靜手法的,是南梁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蟬噪才顯得樹林更加靜謐,鳥鳴才使得山谷更加空幽,是以動寫靜的範例。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更是出神入化,將以動寫靜,以臻至境,嘆為觀止。
五、《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山中送罷友人,獨自一人,日暮時候,關上柴扉,撫慰離別的情緒。但作者沒有過多的渲染「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悲戚,而是表達翌年春草碧綠,王孫重歸的期盼。
六、《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分分別別,契闊聚散,是人生之常態,「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送別,傾心對友人的勸慰,堪稱最溫馨的送別。
總之,王維筆下的春天,是絢麗多彩的,更是鮮活生動的。劇烈打動讀者、震撼心靈的,是王維的真實感受和處世哲學。挫折與逆境,往往與人生相伴,行到水窮之處,正是坐看雲起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