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這句話的大意是十年的寒窗苦讀無人問津,科舉考試中舉名揚天下。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 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諺語。唐詩中就有不少描寫當時科舉考試的詩,這裡擷取幾首賞析,讓我們體會參加進士考試人的心情。
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是年屆46歲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終於登上了進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勝,當即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後》。
及第後作: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侶,江海回思耕釣人。
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
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險津。
這是詩人詩人袁皓在唐懿宗鹹通年間中進士,當時他寫了這首七律《及第後作》,描寫了自己從看見榜上有名而驚喜交集,然後感慨多年辛苦,如今跳過這一關的輕鬆愉快。詩的意思是:高掛的進士榜上真有了我的名字,多麼的幸運啊!分得了這樣一枝美好的春色。在這象蓬萊一樣的長安會見了神仙般的同榜進士,不禁回想起在江上田間耕釣的友人。現在我象大鵬展翅飛上了九萬裡的高空,可這是在風塵中辛苦了十年的結果啊!在這太平的時節又遇著主考官員公允,我不感到龍門是難於通過的險要關口了。
考進士錄取的畢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落第的人們心情怎樣呢?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詩篇:
落第長安: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裡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這首詩是常建記載進士及第前的一次考試所作,這首詩的意思是:家園是那樣美好可我還留在長安,在這聖明的時代考不上進士真感到羞恥。回去恐怕故鄉的花木鳥兒都會嘲笑我,還是在長安再暫住一年吧。
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客裡愁多不記春,聞鶯始嘆柳條新。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
這是詩人豆盧夏所作,他曾多次落榜。這首詩的意思是:我這個在長安的旅客憂愁太多竟忘記了春天,偶然聽見黃鶯啼叫才知道柳條又發綠了。一連幾年都沒考上,又要回東邊的故鄉去,真不好意思向長安旅店主人這個老熟人告辭啊!
長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
數日鶯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傷心。
這是唐朝詩人錢起的詩,此詩的意思是:重門深閉的宮殿中鮮花盛開柳絲低垂,對酒唱著悲歌淚水落滿衣襟。不久後春光過去花謝了鶯兒也換了羽毛,每一回春天來到,不幸的落第使人免不了又一次傷心。
描寫唐朝科舉登科與落第的詩句,你還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