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清平樂》中,喻恩泰飾演的晏殊雖是配角,卻圈粉無數。作為圈內少有的「學霸」,拋開博士學歷的光環,喻恩泰習慣於在進入角色前做好充足的文化準備。為了演好這位政治家、詩人,他閱讀了大量與宋朝歷史相關的書籍。
知名女星陳衝亦以書籍為伴,她不止一次地向觀眾和影迷談起閱讀的意義。近期她在日記中寫道,疫情期間,把《鼠疫》《弗蘭肯斯坦》等又翻出來再讀,帶來莫大的樂趣,更受到啟發。
而在莎士比亞的故鄉,因疫情宅在家中的英國演員也紛紛讀起了詩。「X教授」派屈克·斯圖亞特每天給網友們讀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如今已經讀到了第二十六首。英國國寶級演員海倫·米倫在家中誦讀了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傳世名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戲劇和詩向來是他們的閱讀傳統。通過社交媒體的轉發和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們感受到了閱讀的力量。
閱讀養成的氣質,讓演員「既美且貴」
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何雁呼籲年輕演員多讀書。「演員到最後拼的不僅僅是天賦和人生閱歷,文化也是重要的落腳點,」他說,肚子裡有沒有墨水,身上有沒有文化修養,不是擺拍個讀書造型就能實現的。「美而不貴」,是現在很多年輕演員的特點,也會成為他們將來的局限。
表演藝術家焦晃曾說過,若演員沒有閱讀的積累,就會顯得底氣不足。「不讀狄更斯、拜倫,怎麼理解英國;不讀羅曼·羅蘭、雨果,怎麼理解法國;不讀託爾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怎麼理解俄國;不讀傑克·倫敦、歐·亨利,怎麼理解美國;還有中國古典詩詞,都應該系統地學習。」腹有詩書氣自華,出演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焦晃戲份不多,只堪堪坐在那裡,就是燕京大學副校長「何其滄」。
作為英倫演員界的「學霸」代表,實力派演員史蒂芬·弗萊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隨身帶著兩本書。在一次牛津大學的演講上,史蒂芬談起王爾德,很輕鬆地引經據典,娓娓道來,那種讀了書的氣質,當真會發光。又如《唐頓莊園》裡的「大表哥」丹·史蒂文斯。史蒂文斯畢業於劍橋大學英語文學專業,這位迷人的男星曾在2012年擔任英國布克獎的評委。史蒂文斯在拍攝《唐頓莊園》和準備百老匯演出的間隙,還閱讀了146本書,而且他讀書從來不粗略瀏覽,每本書都會仔細看。
「七步成詩」帶來的文化流量,吸引公眾進入閱讀的大門
閱讀的意義是什麼?梅麗爾·斯特裡普說,「了解世界和人類的境況,對所有人好奇」。朱迪·福斯特感慨,「它令你不知足、不安於現狀,促使你成為更好的人。」在網際網路時代,公眾人物以身垂範,頻頻展現閱讀帶來熠熠生輝的文化流量。
不久前,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史蒂芬·科爾伯特對詩歌掌故信手拈來的魅力時刻,被有心的觀眾剪輯在一起,迅速引發熱議。在另一期節目中,《傲骨之戰》主演庫什·珍寶談起她在戲劇學院二年級時,曾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29首全文背下。當珍寶現場演繹時,科爾伯特也忍不住隨聲附和,二人齊聲背誦,畫面極其美好。另一次線下活動中,觀眾當場提問,「我的朋友要結婚了,他們請我們在婚禮上讀一段《指環王》,你有沒有什麼推薦?」思忖數秒,「讀這段吧」,科爾伯特當場吟誦起來,「身條細如柳,心地比水清,清流照蘆葦,美麗的河之女,你恰如春日復夏日,來年春又臨,風吹流泉上,笑動萬葉鳴……」每一次主持人閒庭信步般「掉書袋」,都會引發臺下觀眾的尖叫和掌聲。
無獨有偶,在地球的另一邊,央視主播朱廣權的「文化帶貨」也火了。「煙籠寒水月籠沙,不止東湖與櫻花,門前風景雨來佳,還有蓮藕魚糕玉露茶……」詞藻的豐富、舒適的節奏、用典的巧妙,讓人忘記了這原本只是一場直播購物,很多人開始走進這位央視著名段子手遊刃有餘的語言世界。
想要「七步成詩」,離不開知識儲備。這種儲備,是通過高質量的閱讀、學習和思考積累出來。近年來,隨著網絡文化的興起,帶動網際網路話語體系發生變化,有的變得更字符化、更抽象、更直白粗獷。在溝通走上高速公路的同時,文化的豐富性卻被驅逐出精神的田園。但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書香是精神的故鄉,當人們為朱廣權的「文化帶貨」拼命下單時,我們知道,對知識的崇敬,並未離開。(童薇菁)
原文轉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