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我一直在想,什麼是真正的成熟?
常聽人說,成熟是「不幼稚」,是「處事圓滑」,是「做事情現實一點」。
但當你細問「什麼是幼稚」、「什麼是現實」的時候,他們又答不上來。
若成熟是「不幼稚」,那何來的「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若成熟是「處事圓滑」,那何來的「人,要麼獨處,要麼庸俗」?
若成熟是「做事情現實一點」,那何來的「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
你會發現,絕大多數人口中的「成熟」,其實是「隨大流」,是「不犯錯」,是「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這不是「成熟」,至少, 不是「真正的成熟」。
01
真正的成熟,是找到自己的國
梁寧老師,素有「中關村第一才女」之稱,她在自己的公眾號文章中寫道:
「產品經理看產品,把體驗分為由外而內五個層次,這個思考框架對於看人,其實一樣適用。」
身材、相貌、說話的口音,是最外層感知層。
生活角色,例如醫生、老師、丈夫、兒子,是第二層角色層。
精神資源、人脈資源、財富資源,是第三層資源層。
面對痛苦、處理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第四層能力層。
對自身存在的定義,即這個人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是第五層核心層。
感知層和角色層,是對一個人淺層的認知,資源層、能力層以及對存在感的定義,是一個人深層的部分。
如果所謂「成熟」,僅指追求在感知層和角色層上做到最好,那不是「真正的成熟」,那是「假裝成熟」。
比「不成熟」更讓人痛苦的,就是「假裝成熟」,因為你還沒認清自己的路,就被生活推上了負重的軌道。
梁寧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關於人生的奧德賽之旅。
「奧德賽」源自《荷馬史詩》,講述了英雄奧德修斯在戰爭結束後,因為激怒海神波塞冬,被迫找不到回家航線,在海上漂泊10年,最終回到故鄉伊薩卡的故事。
梁寧說:「所謂的成年,不是你18歲,還是25歲,是30歲還是40歲,而是你終於找到自己的國,從此不再漂泊。
你會牢牢守住自己的國,不管它是一張書桌、一條漁船、一個車庫還是一棵果樹,你會為它負起長期責任,不管大小,它就是你的世界,你的王國。
在那之前,只要你依然在漂泊、依然在尋覓、內心依然不能確定這裡就是你的世界,那不論年齡多大,你都還在奧德賽時期。」
為什麼很多二三十歲漂泊在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一直推遲工作、推遲結婚、推遲生子,因為選擇太多,他們一直都在尋找自己的國。
「真正的成熟」是奧德賽時期的結束,是在一次次經歷與挫敗後搞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擴充相應的能力,獲取必要的資源,最後才在角色框架下表現出基本的感知。
那些找到自身存在定義的人,無論貧窮或富有,都極具人格魅力,因為他們擁有生命的活力之源。
哪怕最普通最無聊的瞬間,你也能看見他們眼裡璀璨的星辰。
02
真正的成熟,是像水一樣生活
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我們才會了解自己」。
對於「真正的成熟」而言,碰撞必不可少,換句話說,痛苦必不可少。
但經歷痛苦,不代表人就會成熟,真正讓人成熟的,是經歷痛苦後的反思與改變。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不願意正視人生的苦,他們一遇到問題,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消極逃避,仿佛人生本就應該既舒適又順遂。
很多在父母庇護下成長的獨生子女,對幸福人生的理解就停留在「先考個好大學,再找份好工作,然後升職加薪、結婚生子,這樣人生就幸福了」。
這其中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真實的世界並不是按照「線性發展」的。
很可能你辛苦工作多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裁員就讓你瞬間跌落谷底;很可能你以為嫁給了愛情,一封凌晨三點的簡訊卻讓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人生曲線就像股票走勢,有的是小幅震蕩、緩慢向上,有的是大起大落、觸底反彈,有的是開局高開、後面一蹶不振,有的是前期萎靡、後期指數增長。
黃有璨在《非線性成長》中說:
「經歷得越多,我越有此感受,規劃設計的意義是有限的,而追隨內心去做一些你認為應當要做的事,有更大的意義。只要你做得足夠多、足夠豐富,終有一天,你會發現無法預計到的機會,讓你把生命中那些已經畫出來的點連接起來。」
換句話說,路是走出來的,而不是因為有了路,我們才會走。
「真正的成熟」是知道成長必定會經歷痛苦,是明白不存在絕對順遂的幸福路徑,是擺脫安全感的束縛、像水一樣去積聚、去奔流、去碰撞、去感受。
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拓寬對世界的認知,不斷調整自己前行的方向,一路縱情高歌,直至與其他河流、小徑一起,匯聚於汪洋大海,結束這場世紀徵途。
03
真正的成熟,是得到之前先付出
陷入生活泥潭的人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做事情最愛問「憑什麼」。
「憑什麼他工資比我高?」
「憑什麼我要先對你付出?」
「憑什麼別人能出國旅遊瀟灑快活,而我卻只能熬夜搬磚當個禿頭的打工人?」
不管在工作中、還是在感情中,這種「憑什麼」心態比比皆是,歸根究底,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懶惰。
真正成熟的人知道,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捷徑,事業的成功也好、婚姻的美滿也罷,一切收穫都取決於曾經的付出和積累。
張京,1953年生,初中文化水平,28歲結婚,30歲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通常來講,那個年代的女性,結婚生子之後,人生就此定型,愛與責任把她們的心牢牢綁在了家庭。
但張京沒有,她不想女兒重蹈自己的覆轍,在命運的齒輪下卑躬屈膝。
在工廠打工的她,開始自學高中課程,平日裡除了帶孩子就是去夜校上課,一年後,32歲的張京帶著女兒,踏入了大連外國語學院的大門。
畢業後,張京進入外企工作,她無奈結束了上一段婚姻,在多年後,嫁給了一位大學教授。
40歲,只有初中數學水平的張京,開始學習微積分。
她花了2年時間苦讀會計與數學,並最終考上了羅切斯特理工大學的統計學研究生,以「年度最傑出學生」光榮畢業。
47歲,張京進入美國施樂公司,成為了一名軟體工程師。
60歲,張京提前退休,開始健身、做瑜伽、登山、做公益。
65歲,張京通過長期的健身,活出了30歲的樣貌與美麗...
一個農村姑娘,就這樣通過旁人難以想像的付出和努力,一次次改寫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如果當初,張京只知道抱怨命運的艱難與困厄,從未付出過實際行動,那她現在的人生又會是如何呢?
「真正的成熟」是得到之前先付出,是察覺內心渴望之後,踏踏實實沉下心來,日復一日地學習和積累,去獲取改變現狀的可能。
徐特立說過:「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話。」
最後的話
研究發現,一個人一生各個階段的生活滿意程度,隨著年齡可以連成一個U型曲線: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從15歲時開始下降,到45歲時跌落谷底,在那之後重新上揚,直至70歲收穫比15歲時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正所謂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真正的成熟也必定經歷這一過程:
從擁有初心,到忘記初心,到找回初心。
從不加束縛,到飽受束縛,到管理束縛。
從被動付出,到吝嗇付出,到主動付出。
這是一個找尋平凡而又偉大的自我的過程,是擁抱殘酷而又美麗的世界的過程,是拋棄所有外在形式,最終看清生活本質的過程。
擴展閱讀